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创新初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创新初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创新初探

[摘要]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时代的变迁,伴随着可视化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视觉产业已经成为覆盖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社会产业之一。根据以往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经验来看,仅仅把音乐以声音语言符号去推广的效果并不十分显著,而把视觉语言符号有机融入推广过程中之后,则能够收获令人意想不到的显著作用。本文从生理、心理两个层面对高校民族音乐视听结合教学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而后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提出了创新教学体系、营造发展环境与搭建实践平台等具体建议。

[关键词]视觉化传播;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创新

一、民族音乐概述及其传播特点

民族音乐是指我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以民族器乐、戏曲以及民歌等多种表现形式存在的艺术。从我国的民乐起源与发展过程来看,其长久以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是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文化符号。我国的民族音乐具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特点,从音乐本身的起源来看,其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类运用感官的多元素对音乐进行创造和传递的过程。然而,在传统的认识之中,多数人都认为音乐是一种用听觉去感受美妙旋律的艺术,是专属于耳朵器官的一种感受,并且在长久的传递过程中成了音乐教学的主导流派之一。

二、视觉化传播视域下高校民族音乐的传播及教学现状分析

1.从静态视觉符号向视听结合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完成之后,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和发展,更多新的传播技术开始出现并广泛应用于民族音乐的传播,通过乐谱、图画、影像等静态视觉符号形式去诠释音乐作品,开始成为民族音乐传播的一种常态形式。伴随着音乐艺术与传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视听结合成为更加大众化的传播方式,静态视觉符号的传播方式已经转变为了以视觉为核心的动静结合的传播方式,这便使得音乐作品的展现更加立体,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听觉体验。民族音乐传播方式的转变,自然会带来高校民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然而由于目前不同地域、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办学条件有差距,所以关于视听结合教学创新仍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2.可视化传播的趋势常态化。现代科技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其中视觉产业在近些年来的表现尤为突出,一系列以提供视觉服务为核心产品的app开始占据人们的手机屏幕,视觉产业俨然成了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中最为火爆的产业之一。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形成的数字化影像技术与新媒体传播渠道,使民族音乐的可视化传播不仅成为现实,而且正在向着常态化的趋势发展。这样的发展态势给高校民族音乐的教学带来了利好,教师可以更好地借助可视化的传播手段,去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并且可以将听觉艺术的美感表现得更加立体。然而,可视化传播技术与传统民族音乐的融合仍有进步空间,需要更多的民乐教师去继续探索二者之间最佳的融合渠道。3.传播与推广遭遇冲击。民族音乐凝聚了我们中华民族社会进化过程中的精华,长久以来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存在。然而,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播与推广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更愿意去欣赏节奏感更强的流行音乐,而民族音乐作品早已被束之高阁。事实上,民族音乐之所以会面临如此式微之局面,并不是因为其作品内容与内涵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传播与推广的方式相对比较落后,尤其是针对高校的学生群体,其宣传与推广的力度明显不能与流行通俗音乐相比。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所面临的局面不容乐观,不过通过视觉语言符号配合声音语言符号的创新尝试,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也表现出了相当强的生机和活力。

三、视觉化视域下高校民族音乐视听结合教学的机理分析

1.生理层面。学习民乐的过程本质是一个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把握的过程。在感性认知阶段,学生主要是通过眼睛和耳朵两个生理器官,去对民乐进行感知并接受。在传统的民乐教学活动中,学生通常只能通过耳朵去完成对于民乐的感性认知,眼睛虽然也会用到,但是其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从生物学的研究观点来看,人在接受信息刺激的时候,对于音乐类信息的接受主要是依靠视觉和听觉器官完成。有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在音乐的传播过程中,视觉的信息吸收率要高于听觉,而视听结合的信息吸收率则更高。这一研究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视听结合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理论支撑,要求高校教师在视觉化的视域内,去积极探求创新型视听结合教学的实现途径。2.心理层面。有研究表明,人类在对事物进行感知时会出现各种感觉之间相互影响的“联觉”现象,这种现象本身是心理层面的一种活动体现。在对音乐进行感知的过程中,视听联觉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心理层面的活动,所以在高校民族音乐的教学中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能够大大增加音乐艺术本身的感染力,从而在学生的心里留下更为深刻的音乐艺术形象,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此外,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可视化传播技术日臻成熟、应用日益广泛,这本身已经对学生的心理层面造成了很大影响。视听联觉正在成为现代人比较常态的一种外界信息接受方式,这也要求当前的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必须在视觉化传播视域下进行创新改革。

四、视觉化传播视域下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创新思考

1.创新教学体系。创新教学体系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改变教学理念。教师应当紧跟时展的潮流,在教学中更加贴近生活,充分结合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去建立一套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音乐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其次,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各类教学资源通过整合制作成音视频资料,而后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基于音视频资料所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以此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大大提升知识传播的有效性。最后,完善教材设计,民族音乐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通常由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曲目两个部分组成,教师应当在教材中选择能够突出民族音乐意境深远、旋律优美的特点,并有利于进行视觉化传播的曲目。2.营造发展环境。在当前视觉化的视域下,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氛围,是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创新的基础。即使再好的创新策略,在缺乏氛围的环境中恐怕也难免会遭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因此,为了保证各种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能够顺利实施,必须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学校要秉持治学严谨、学风开放的教育发展理念,积极开展与校外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拓宽教师视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以此便可为民族音乐的教学创新,营造一个思维活跃又不失严谨的校园氛围。其次,社会大环境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认知体系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整体教学创新发展环境的营造,不仅是学校一个机构的问题,而是需要全社会去共同关注。这就要求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文化市场上,要充分借助视觉化的传播技术手段,去吸引更多的人对于传统民乐文化加以关注。3.搭建实践平台。民族音乐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其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教学效果的保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目前视觉化的视域之下,学校应当积极利用三维动画、立体影像等可视化传播技术,去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搭建平台。当然,不同高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存在差距,不可能所有的高校都有能力去为学生搭建视觉化的实践平台。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学生特点,去整合自身的教学资源,利用视觉化传播技术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此外,实践平台的搭建需要雄厚的资金与技术力量作为支撑,校方应当积极创新与视觉化领域内企业合作的模式,为学习民族音乐的学生在实践中提供更多的实操机会,从而全面提升整个教学质量。

结语

民族音乐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当中的璀璨明珠,以其博大精深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亿万聆听者的耳朵。尽管在当前视觉化的社会视域下,更加立体、可视化的流行音乐对传统民乐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但是其意境悠远、底蕴深厚的优势,是西方交响乐、流行音乐都无法比拟的。民族音乐目前的低迷与社会环境是有很大的关系的,高校作为培养民乐人才的重要场所,应当积极寻求视听结合教学领域的创新策略,借助现代科技让古老的民族音乐在当今时代重新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娜响.论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发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1).

[2]张大明.创新民族音乐教学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J].音乐时空,2015(20).

[3]雷桂榕.视觉化传播视阈下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创新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2014(06).

作者:胥力文 单位: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