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族音乐学下白族音乐发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民族音乐具有浓烈的传统文化特色,不仅反映了我国民族化的社会风貌,更体现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与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白族音乐文化十分丰富,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发展,白族的民间歌曲与声音乐器都有了广泛地传扬。本文深入地分析了白族民族音乐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在民族音乐学的视野下白族的音乐发展。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白族音乐;发展研究
一、白族音乐中主要形态的研究
在现代民族音乐学的视野里研究一种音乐的发展进程,主要的研究方式就是分析这种音乐的音乐形态。白族音乐在早期主要是由音乐作曲家对其民族音乐进行“采风”工作,以此来研究其民乐形态。利用简单的介绍类文章来分析白族音乐的技术形式,这个阶段属于理论化研究民族音乐的阶段,这对分析不同种类的民乐,研究音乐形态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在早期阶段中研究白族民乐的音乐形态,主要方式是根据其音乐形态来介绍白族音乐中的一些特色现象。建国初期时,民乐的形态研究基本都体现于1950年出版的“人民音乐”这一学术刊物中。20世纪60年代,研究民乐形态开始进入到繁盛的社会阶段,一些主要研究、分析音乐类型的论文数量不断地增加。例如,1961年赵宽仁发表的文章《白族的音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白族的音乐》可以说是较早研究白族民乐的文章,赵宽仁在文献中不但阐述了白族民乐说唱艺术大本曲,还分析了白族民乐中的戏曲吹吹腔等其他音乐的主要形态。赵宽仁将白族民乐分成了两个民乐流行区,剑川区与大理区。剑川区域中的白族曲调,是一种十分抒情的曲调,常用的伴奏乐器为三弦;大理区域的“白族曲调”则偏向于白族民歌的曲调形式,曲调中主要表现了白族的青年男女们在山间田畔中互相表达爱意。因此,大理区域的“白族曲调”常用宫、角、微这三个音节进行演奏,乐曲高亢、响亮,强烈地表现了对自由的向往,其形态也是常在三、四、五、八音度上跳进。大理市流行的白族音乐“说唱大本曲”中分为两个流派,南腔与北腔,白族语言中,混用了大量的汉语,因此白族的“说唱大本曲”更加重视结合曲调和声调。白族的“戏曲吹吹腔”在大理、鹤庆、云龙等地区较为流行,其表现形式与传统的汉族戏曲有着明显的差别,具有浓重的民族风色彩,在唱词道白上是汉语,主要以锣鼓、唢呐乐器进行音乐伴奏。
二、白族民乐中多元化音乐的研究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理念在音乐研究领域中不断渗透,这使得研究各类音乐文化的主要方式与方向视野也变得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音乐研究方式,不只是利用现代化的思潮来解读传统民乐文化,还体现在音乐学科的拓展与应用上。民族音乐有着浓重的民族特性,以西方的音乐分析方式对民乐进行研究十分困难,不能有效地进行音乐研究,而采用研究汉族音乐的方式,也不适合用在所有民族的音乐研究工作中。在研究白族音乐时,很多学者都是从仪式学方向来研究少数民族的音乐形式,从民俗文化、信仰追求等来阐述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成。音乐的形成离不开其社会形式,少数民族社会的多样化发展造就了其多元化的民乐文化。比如,《简论白族霸王鞭舞》一文,文献主要是从白族的民间传说进行研究,作者先研究了霸王鞭的发展历史,又查证了相关的历史资料,在历史典籍里寻找描写霸王鞭的相关文献,最后分析了霸王鞭舞的主要特点、霸王鞭舞中所蕴含的民族意义以及白族社会历史、地域文化等对霸王鞭舞产生的影响。白族的音乐文化中遗存着22种白族巫舞,相关调查文献显示,10种巫舞是全部由巫师来操持表演的,由巫师先入舞,信众效法以祭奠先人;还有巫师主持领舞和祭祀的12种巫舞,白族巫教对其巫舞有着较大的观念影响。南诏时期,巫教对白族的经济、政治与文化艺术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是一种地方性的宗教。清代开始,白族的巫舞发展形势十分迅猛,是节庆庙会中常出现的形式,在城镇、农村等地区的演戏、歌舞中也是经常出现,白族巫舞在民间巫教和民间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剑川白族民间音乐传承调查》中详细地说明了传统民乐的传承方式,指出了戏靠人传,“有徒则戏兴,无徒则戏亡”,并且强调了民间的风俗活动对传承民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意义。
三、总结
从学科的发展方向上进行分析,发展并完善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探究和研究方式,对研究民乐的音乐形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白族民乐的发展形式中,必须要从民族音乐学的视野上来对广阔的音乐文化现象进行关注研究,融入人文思潮来探究音乐和人之间的关联,这样才能有利于研究白族的民族音乐,让民乐文化能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参考文献:
[1]杨深.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研究综述[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4.
[2]董甜甜.“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大理白族特色档案的开发利用[D].云南大学,2016,12.
作者:张敏 单位:平顶山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