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十面埋伏》的民族音乐特征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十面埋伏》的民族音乐特征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它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念,凸显了中国民族音乐情景交融、气韵灵动、虚实相生等特点。本文以琵琶曲《十面埋伏》的钢琴版本为研究对象,以作品的民族音乐特征为出发点,通过对该作品的文学性标题、对传统民族乐器琵琶音色的模仿、作品中运用的传统和声以及自由速度在钢琴改编曲演奏中的运用等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

关键词:十面埋伏;民族音乐;钢琴改编曲;标题音乐

一、注重对中国传统乐器音色的模仿

钢琴之所以被称为“乐器之王”,是因为钢琴有着丰富的音响效果,在弹奏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可以展现不同的音色,诠释不同音乐内涵。同样,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乐效果也可以在钢琴上被模仿。在演奏钢琴改编曲时,注重表现乐曲的内在神韵,是凸显民族音乐特征的核心部分。在传统钢琴演奏技巧的基础上结合“音色技法”,能够好的表现乐曲的民族神韵。《十面埋伏》以模仿琵琶声为主,中间穿插加入对鼓声、箫声的模仿。琵琶的演奏技法多样,包括弹、挑、夹弹、滚、捺、带、擞、轮指、扫等,可演奏多种和音、和弦。在乐曲第一部分列营、分营中,使用强有力的和弦拉开乐曲的序幕,以此模仿琵琶轮拂演奏手法,营造战前的紧张气氛。接下来使用轮指、震音的弹奏方法,以音群为单位拍不断增快,模仿鼓号声。在这一部分中演奏时要干净利落,手指的一关节“勾”住,把握好琵琶形散而神不散的意境。第二部分军鼓、吹打、点将中以悠长稳重的旋律为主题,采用了八度音型、左右手轮替等技巧,演奏时要注意音色需富有较强的颗粒感,力度控制要精准。描绘出军队由远及近,整齐进军浩浩荡荡的场面。第三部分排阵、走队、埋伏中,出现了琶音、小颤音等技巧,描绘出汉军整装待发,准备战斗的场景。在演奏时要注意左右手的配合,特别是琶音的演奏,要做到音色浑厚而清晰。节奏和力度方面要做到松弛有度。第四部分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这一部分是整首乐曲的高潮部分,也是对原曲还原度最高的部分,它描绘了厮杀血腥的战争场面。鸡鸣山小战段落中左手伴奏织体以跳进和弦为主,演奏时在左手把位方面有一定的技巧难度,要尽可能的抓住和弦并渐快渐强,模仿琵琶“刹弦”的演奏方法。九里山大战段落中运用了散拍子,左手固定和弦为伴奏织体模仿鼓声,右手紧促的十六分音符烘托出紧张的战争气氛。双手的快速交替模仿琵琶演奏中“并双弦、推拉”的演奏技法。第五部分箫声、八千弟子涣散声、呐喊,此段模仿箫声凄凉,描绘战争结束后楚军战败的悲凉画面,演奏时小颤音的使用要将旋律气息要拉长,手指一关节多发力,保证颤音清晰紧凑。最后一部分项王败阵、乌江自刎收尾呼应,模仿第一部分的旋律与音乐元素,整首乐曲收尾。

二、中国传统音乐和声的运用

在古曲改编的过程中,与西方传统作曲家相比,古曲改编更注重节奏的伸缩感及韵味的细腻感。作曲家在运用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时,要与中国传统乐器相融合,以凸显浓郁的中国韵味,深化传统音乐意境为首要目的。琵琶古曲在改编为钢琴曲的中,需要将琵琶的单旋律,整合为适合钢琴演奏的、具有丰富和声色彩的多声部作品,在丰富旋律线条的同时扩充了和声效果。整部作品运用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融合了五声调式、民族调式中特有的和声元素,延展了传统功能和声。如以三度形式构成的高叠和弦、形态较为自由复杂的二度叠置和弦、在传统和弦内加入附加音造成音响效果的复杂化、四五度叠置的附加音和弦等。总体来说是以“调式功能与调式色彩相结合”为原则,削弱了西方音乐和声的功能性,凸显了中华民族音乐审美的旋律调式特点。

三、自由速度在乐曲中的重要地位

和西方音乐较为规整的节奏律动不同,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常为了表现“韵味”,增加旋律线条的流动性,使用散板和变化拍子。《十面埋伏》中十五个小段落在不同程度上都使用了可以加速的自由节奏,这也是除了音色之外,模仿传统民族乐器演奏的另一重要手段。例如:乐曲开始展现战争序幕的列营、分营、军鼓段落均采用四分音符=46的自由节奏;模仿鼓号声的吹打、点将、排阵段落采用二分音符=40~80的四拍子节奏;音乐情绪较为激烈的乐段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呐喊、项王败阵等采用了四分音符=144的自由节奏。根据乐思不同的发展阶段选用不同的速度和节拍,能使各段落在情绪表达上有鲜明的对比,加上运用了震音、琶音,快速连音等创作手法,在不受小节约束的同时保持着内在的基本节奏因素,松弛有度的设计也体现了钢琴作品的中国音乐风格。《十面埋伏》钢琴改编曲,有着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无论从乐段标题,还是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都极大限度的体现了作曲家民族音乐创作的特征。通过西方乐器演绎中国传统古曲的音乐内涵,也不难看出作曲家在中国钢琴音乐风格探索的道路上,对民族音乐精华的继承与发展中所做的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殷承宗.殷承宗钢琴作品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陈建红.浅析琵琶古曲《十面埋伏》[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0.

[4]吴淑元.试论中国古典音乐的崇高美—以《十面埋伏》为例[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作者:陈卓伦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