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室内乐重奏作品民族化创作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室内乐重奏作品民族化创作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室内乐重奏作品民族化创作探析

室内乐是兴起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一种小型器乐体裁作品,随着西方音乐历史的推移与发展,室内乐逐渐演变为几个声部演奏或演唱的小型重奏及合奏作品。室内乐重奏的创作手法复杂而精密,演奏声部经纬交织,作品结构纵横错杂,各声部乐器以绚丽的演奏技术及丰富的音乐表达呈现出多彩的音乐内蕴与艺术情感,充分展现了作曲家巧妙的结构布局与细腻的音乐构思。在众多西方音乐体裁形式之中,室内乐重奏作品以其宽广的音域、斑斓的音色、炫目的演奏技巧以及丰富的音乐表现,成为作曲家最青睐的作品体裁之一[1]。进入20世纪以后,现代作曲家不断革新室内乐重奏编制组合,以创新的写作技法探索全新的音色组合,从而使室内乐重奏作品成为备受关注的创作领域。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与东南亚国家接壤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与人文资源,拥有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与传统人文风情。近年来,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承办的中国—东盟音乐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及专家进行交流讲学活动,同时为优秀现代作品提供了展示平台,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三大重要的音乐交流活动之一。广西作曲家深入挖掘广西丰厚的民族音乐资源与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充分依托中国—东盟音乐周这一国际化音乐交流平台,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广西室内乐重奏作品,如吕军辉的弦乐合奏《藤缠树》、钟峻程的弦乐四重奏《嘹歌》、邱玉兰的室内乐七重奏《青山不断歌不断》等。室内乐七重奏《青山不断歌不断》由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邱玉兰于2012年4月完成创作,在2013年5月30日于2013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的中国、越南、泰国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中首演并获得了成功[2]。室内乐七重奏《青山不断歌不断》取材于广西那坡县黑衣壮“过山腔”山歌《壮乡美》,作品通过室内乐重奏这一西方器乐作品体裁对广西原生态民歌曲调进行了音乐创作与艺术升华,同时运用西方传统的变奏曲式将山歌主题予以演变发展,以西方现代音乐创作形式呈现出广西那坡壮族民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独特的个人创作风格与浓郁的广西民族特色,成为研究探索广西室内乐重奏作品民族化创作的典型模本。

一、作品音乐结构分析

室内乐七重奏《青山不断歌不断》以山歌《壮乡美》为素材,通过西方器乐作品体裁充分、极致地表现出富于张力的器乐化变奏手法,以及细腻而有层次感的重奏化创作手法,展现了广西那坡壮族民歌高亢热情、真诚质朴的迷人魅力。广西黑衣壮是聚居于云贵交界的百色市那坡县的一个壮族支系,因着装全黑并以黑色为美而得名。黑衣壮作为壮族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族群,至今仍保留着壮族独特的生活习俗和古朴的文化传统,被誉为研究壮族文化的活化石。广西那坡壮族山歌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样,曲调优美绵长,尤以高亢热情的原生态“过山腔”闻名,是广西民族音乐的富矿。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广西那坡壮族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室内乐七重奏《青山不断歌不断》为弦乐四重奏、钢琴、黑管、大管创作,共分为八个段落,采用变奏曲式,以山歌《壮乡美》为主题素材,主题旋律由该民歌的核心音调发展而成。曲作者通过器乐化的变奏手法与重奏化的创作手法,充分发挥室内乐和声色彩细腻、器乐音色独特、声部织体丰富等艺术表现特点,以多彩的音乐语言和独到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那坡壮族山歌的甜美唱腔与质朴情韵。第一段是引子,在钢琴八度叠置的八分音符节奏下,弦乐声部演奏绵延悠远的长音,营造出静谧而富于幻想性的和声氛围,大管以同音重复演奏主题的节奏动机,引入黑管音阶式的快速经过句。随后,钢琴以快速经过句和颤音的组合与黑管声部呼应对答,弦乐与大管的固定音型烘托出丰富多变的和声背景,所有声部最终解决到主和弦长音,从而引出音乐主题。第二段是主题乐段,再现二段曲式。音乐主题采用山歌《壮乡美》的曲调旋律,描绘了在三月三歌圩上热情的壮族人民盛装喜迎八方来客的欢庆场面。A段的G宫调式山歌主题首先以弦乐重奏的形式进行呈示,主题旋律中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间隔交错的节奏型极富特点。随后,大管、黑管和第一小提琴分别在C宫调式、B宫调式、A宫调式进行重复,再现句回到G宫调式,具有调性对置的特点。B段问答式乐句,在大管、黑管支声式重奏织体的演奏之后,弦乐引入山歌主题旋律,各声部再现主题节奏动机并结束在主和弦长音。第三段是变奏一,音乐织体更加丰富,声部对话更富变化。钢琴以八度叠置的方式演奏A段主题旋律,弦乐烘托出流畅灵动的音乐背景,第一提琴与中提琴演奏主题节奏动机交错应答,第二提琴演奏平稳流畅的波浪音型,与大提琴拨弦形成鲜明的对比。随后,中提琴、大提琴与第一、二小提琴交错演奏B段主题旋律,彼此进行声部对话,大管与钢琴演奏主题节奏动机交织其中,黑管演奏的快速经过句增加了变奏一生动活泼的音乐特性。第四段是变奏二,以赋格手法进行变奏,形成各声部互相追逐、彼此呼应的典型赋格曲特征。曲作者以复调思维进行音乐构思,强调声部间的经纬编织与纵横架构,建立了精确而细腻的声部织体结构,营造出饱满且富于表现力的声部音色组合。大管与中提琴相互模仿演奏,随后钢琴与黑管加入变奏主题旋律,并与黑管形成三声部呼应对答。在钢琴连贯流畅的音型伴奏下,弦乐各声部依次进入,对B段主题旋律进行变化演奏,最后在各声部交错对答中引出变奏三。第五段是变奏三,以快速三连音节奏型为主,通过改变节奏音型对主题旋律进行装饰变奏。第一小提琴与两支木管交错演奏快速三连音构成的装饰性变奏主题,弦乐其他声部演奏主题节奏动机并交织其中。随后,弦乐各声部分别对主题旋律进行变奏,结尾转入bE大调,引入变奏四。第六段是变奏四,音乐清新灵动、富于歌唱性。在弦乐与钢琴流畅活跃的节奏型伴奏下,黑管以悠长绵延的乐句对山歌主题进行变奏。随后在各声部交织变奏中,结尾转入bB大调,引入变奏五。第七段是变奏五,音乐欢快热烈,是全曲的高潮段落。曲作者将A段与B段出现的顺序进行了对调,B段主题采用动机式变奏发展,音乐结构紧凑而富于戏剧性。在钢琴流畅音型的烘托下,弦乐与木管声部以支声织体变奏B段主题,随后引入弦乐声部的呼应对话。钢琴以八度叠置的方式变奏A段主题,与变奏一形成再现与呼应,最后结束长音回到主调,引出尾声。第八段是尾声,通过对音乐素材进行变化演奏及自由发展,与引子段落形成首尾呼应的关系。在大管重复演奏的切分音节奏型烘托下,弦乐声部再现了引子开头的变化和声。随后黑管、钢琴及弦乐各声部依次演奏主题素材动机,犹如青山间绵绵不断的山歌,余音袅袅、绵延不绝,点明了作品的主题,具有深远悠长的音乐意境。

二、作品创作风格研究

室内乐七重奏《青山不断歌不断》以广西黑衣壮“过山腔”山歌为主题素材,通过器乐化的变奏手法与重奏化的创作手法,展现出广西黑衣壮山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人情韵与迷人魅力。曲作者巧妙地运用器乐化变奏手法丰富山歌主题的音乐形象与音乐表现,同时运用重奏化创作手法使作品的音乐内涵更加丰润、音乐结构更加丰盈。广西民族音乐素材通过室内乐重奏作品民族化创作,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音乐风格与自然纯粹的艺术精髓,藉由室内乐重奏绚丽多彩的演奏技巧与淋漓尽致的音乐表现,广西那坡壮族山歌得到淬炼与升华,室内乐重奏作品民族化创作令源远流长的广西原生态民歌获得了传承与发展[4]。室内乐七重奏《青山不断歌不断》共分八个段落对民歌主题进行变奏发展,通过丰富的音乐语言和独到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广西原生态民歌与西方作曲技法之间的和谐共鸣与完美融合。作品将甜美婉转的黑衣壮民歌主题融入西方传统变奏曲式之中,音乐结构精妙而富有新意,重奏组合新颖而极具张力,作品结构体现出层次性与变化性,音乐主题具有表现性与抒情性。作品通过对西方变奏作曲技法的运用,勾勒出动人的民歌主题,渲染出多变的音乐情绪,塑造出丰满的音乐形象,展现出绚丽的创作手法,抒发了壮家人“青山不断歌不断,音韵绵绵情意长”的质朴情怀,描绘了一幅壮族人民高唱山歌赞家乡、满怀热情待宾客的美好画卷。室内乐七重奏《青山不断歌不断》对山歌进行器乐化的室内乐重奏创作,凭借复杂的演奏技巧以及丰富的音乐表现,展现出西方室内乐重奏创作形式与广西民歌音乐之间的巧妙融合与圆满统一。作品以细腻的音乐构思与别致的织体布局,将原生态民歌素材贯穿于经纬交错的重奏织体与纵横交织的音乐结构之中,充盈着浓郁的广西民族音乐风格以及鲜明的室内乐重奏音乐语言。作品通过室内乐重奏各声部间的默契配合与清晰对答,描绘出生动的音乐形象与鲜明的旋律主题,展现出独特的音乐风格与丰富的艺术手法,呈现出广西原生态民歌壮美的曲调与迷人的情韵[5]。

三、广西室内乐重奏作品民族化创作的探索与发展

广西室内乐重奏作品民族化创作的探索与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广西民族音乐素材与民间音乐曲调的整理与运用。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行政省份,广西具有古老的民族文化与独特的人文风情,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与历史人文财富既为广西作曲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音乐灵感,又为广西室内乐重奏作品民族化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6]。在广西室内乐重奏作品民族化创作中,应注重保持作品的本土化特点与民族性风格,通过对广西民族音乐素材与民间音乐曲调的整理与运用,丰富作品的音乐内涵和艺术形式,同时赋予广西民族音乐以崭新的精神风貌与艺术高度。《青山不断歌不断》对广西那坡壮族山歌进行器乐化室内乐创作,彰显了丰富的创作手法及独特的民族风格,令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闪耀出夺目光辉与迷人魅力。广西室内乐重奏作品民族化创作的探索与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是西方音乐表现形式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会与贯通。伴随着几百年来西方音乐历史的不断发展与现代作曲技法的逐步完善,室内乐重奏的演奏形式与声部组合在持续的变化发展中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创作模式。而变奏作为西方作曲技法中的重要写作手段,则赋予了音乐主题丰富的变化与自由的发展。西方音乐表现形式与现代作曲技法日趋发展为成熟、系统的创作手法与艺术体系,从而成为广西室内乐重奏作品民族化创作的重要基础与必要条件。创作者应注重对西方作曲技法的学习与借鉴,将西方音乐表现形式与现代作曲技法融会贯通,丰富作品的音乐表现手法与艺术表现形式,同时提升广西民族音乐的音乐层次与艺术高度。《青山不断歌不断》运用室内乐重奏这一西方器乐作品体裁,以西方的变奏作曲技法对山歌主素材进行变化发展,展现出广西那坡壮族民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凡风姿。广西室内乐重奏作品民族化创作的探索与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中国民族音乐内容与西方音乐创作形式的交融与结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为广西室内乐重奏作品民族化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则为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视野。室内乐重奏原本是在西方国家漫长的文化发展历史中自然形成的作品体裁与演奏形式,变奏曲式亦是源于西方的乐曲形式。若将这些深植于西方文化肌体的音乐创作形式移植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广西民族音乐的土壤上,必须让两种音乐文化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在广西室内乐重奏作品民族化创作中,应注重中西方音乐文化与艺术形式的结合,促进中国民族音乐内容与西方音乐创作形式不断交融,丰富作品的情感内涵与意韵境界,同时加深广西民族音乐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厚度。《青山不断歌不断》正是将广西原生态民歌融于室内乐重奏这一西方器乐作品体裁中,借助西方的变奏作曲技法使古老的非遗得到艺术升华。

广西室内乐重奏作品民族化创作“路漫漫其修远兮”,需数代作曲家上下求索、砥砺前行。广西的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的室内乐重奏形式,通过彼此融合与相互借鉴,将获得新的艺术活力,从而形成全新的音乐形式[7]。室内乐七重奏《青山不断歌不断》为广西室内乐重奏作品民族化创作开拓了簇新的道路与视野,在西方传统的室内乐重奏中流淌出质朴悠扬的广西原生态民歌,高亢嘹亮的“过山腔”山歌在优美乐音中更显清丽、灵动。广西古老的民族历史文化与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通过室内乐重奏作品民族化创作得以传承与发展,向世人展示着旺盛的时代活力与迷人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程楠.西方室内乐演奏形式与组合特征探微[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9(1).

[2]楚卓.要看银山拍天浪 开窗放入大江来:2013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综述[J].艺术探索,2013(3).

[3]李雪.黑衣壮原生态民歌的艺术特征探析[J].音乐创作,2016(6).

[4]宁立正.壮族文化产品的输出及影响——以那坡“黑衣壮”民歌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1(4).

[5]李德彪.对左江壮族民歌中原生态情歌的透视和思考[J].北方音乐,2014(17).

[6]周楼胜.少数民族乐器在高师院校中的传承与发展探究——以广西为例[J].歌海,2018(1).

[7]汪伊珺.论高校音乐专业普及室内乐教学的必要性[J].戏剧之家,2019(19).

作者:梁寒琰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