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探讨民族音乐文化的渗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探讨民族音乐文化的渗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探讨民族音乐文化的渗透

【摘要】通过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优秀课例进行实践和研究,进而向音乐教师提出:通过紧扣民族音乐作品灵魂,实施学生的审美教育;融合民间艺术文化特色,多元化展示中国式音乐表达;善于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服务于学生的音乐欣赏的教学策略,从而有效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族音乐;艺术文化;教学

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广大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经典的民族音乐作品。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就像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凝结着人们的艺术思想和文化内涵,传递着中华人民对音乐审美文化价值的不懈追求。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民族音乐的教育意义有着这样的描述: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音乐欣赏教学是学生音乐文化审美的重要途径,加强民族音乐作品的欣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艺术文化的理解,增进民族自信。下面以小学六年级音乐欣赏课《山村来了售货员》为例,探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紧扣民族音乐作品灵魂,实施学生的审美教育

小学生在初听民族音乐作品后,会形成一个基本印象,例如,感受到作品内容热闹、喜悦、抒情等,这种对音乐作品最基础的审美感知是教师开展教学的起点,教师要引领学生从音乐作品的本身去探究艺术特点与情绪风格的来源。

1.从熟悉旋律中引发审美兴趣根据音乐教学实践发现,激发音乐聆听兴趣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在乐曲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旋律,带着欣赏学习的目标,配合以相应的音乐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主题有了深入理解,形成对音乐探索的不竭动力。在《山村来了售货员》这首音乐作品中,标题音乐“赶路”片段中的主题1旋律在整部作品中出现两次,分别在“赶路”和“继续前进”中。在学生熟悉主题1旋律后,教师提出学习任务:请学生在作品中找出主题1出现的次数。这既锻炼了学生的音乐记忆,也发展了学生的听觉能力。

2.从创作方法中探究旋律之美民族音乐文化具有自身的美感,因小学生身心发育还不够完善,其认知能力不足,他们无法独立听懂抽象的音乐。民族音乐如要在小学生的内心生根,就要让民族音乐的魅力深入他们的内心,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作品中的“选购”“告别”片段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很难把这两个片段听清楚,更不要说能听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笔者把作品的原谱找了出来。当笔者把唢呐和乐队演奏出的对话性的旋律呈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通过观察发现了旋律的奥秘:在“选购”中,唢呐和乐队对话的旋律是相同的,就像你说一句对方重复一句;而在“告别”中,唢呐和乐队对话的旋律是不同的,就像你说一句对方说另一句。通过旋律对比探究,学生了解到作者运用了旋律“呼应”和“对答”的创作方法,巧妙地将两个音乐场景进行转换,感受到了售货员和村民之间场景式的音乐对话,体现了将生活经验艺术化的独特之美。

二、融合民间艺术文化特色,多元化中国式音

乐表达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之本,这不仅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途径。《山村来了售货员》不仅是一首器乐曲,而且还是反映改革开放以前东北农村生活题材的民族音乐作品,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与当代学生的距离都比较远。教师需充分发掘作品自身的民族文化价值来帮助学生欣赏与理解。

1.发掘民族乐器中的情感文化作品《山村来了售货员》是用唢呐演奏,它形象地塑造了一个风趣的、积极乐观的售货员的音乐形象。教学中,教师请学生聆听乐器音色,现场组装与展示唢呐,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这种乐器,在实践活动中更直观地认识唢呐。为了使教学更能凸显中国式文化理解,教师还运用到北方常见的双簧艺术表演形式,在“选购”和“告别”片段中让学生模仿吹奏唢呐,乐队则演奏打击乐器来表现。这样的学习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拉近了他们与民族音乐的情感距离。

2.发展音乐作品中的地方文化《山村来了售货员》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风格,活泼生动、诙谐风趣。音调源自民间舞蹈东北秧歌,十分喜庆。在“赶路”欣赏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学跳扭秧歌的十字步,简单易学。学生以体态律动直观体验东北音乐的激情,感受北方音乐的豪情。体态律动还能表现售货员赶山路奔赴小山村的生动场景,充分展现了东北音乐中的地方文化特点,让学生对民间的艺术文化进行学习迁移和二度创作。

三、善于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服务于民族音乐欣赏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表现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

1.“音画”结合开拓民族音乐学习思维科学研究表明,视觉和听觉的联动能有效刺激大脑皮层,使学习者获得较高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为帮助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根据学习规律,教师可以积极运用多媒体和图形谱这两种“音画”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欣赏教学。例如,在本课教学中,所有重要的音乐片段在多媒体课件上都会同步出现相关乐谱。教师还运用图形谱建立学生对音乐整体的感知和学习。例如“赶路”片段中教师用小三角的图案,高高低低表现了音程的跳跃,仿佛售货员走过一山又一山。在“山村活跃”音乐部分用到红色的大小圆点,根据每一小节首音的音高来进行排列。图形谱以颜色和形状大小突出了这段音乐的情绪和力度变化。当学生了解到图形谱所要表现作品的相关要素后,他们就能借助图形谱直观读懂整个作品的发展。这将使音乐欣赏教学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提升到具象思维的发展,再从具象思维转变到创作思维的发展中。

2.活动单延伸民族音乐学习空间很多音乐教师只注重学生课堂中的学习而忽视课后的学习,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知识和技能不及时复习巩固也是会逐渐遗忘的。学习活动单可以有效改善这个普遍问题,成为学生课上与课后的学习资料。教师可将重要的学习活动、知识点、作业、作品音乐以二维码的形式制作在学习活动单上,学生回到家中也能通过手机扫一扫活动单上的二维码获得相关学习资源,实现从课内学习走向互联网平台的学习,让更多动听的民族音乐作品陪伴他们,让优秀音乐文化丰富生活、滋养生命!

作者:王晓婧 单位:江苏太仓市沙溪镇直塘小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