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意义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意义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意义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民族音乐也不断地发展和传承,而且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音乐的体验,因此这就需要我国民族音乐在保留自身独有的特点外,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并且新颖的演唱形式。因此,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可以使美声唱法变得更加完善,这样才能够使音乐艺术得到更高的升华。

【关键词】民族音乐;美声唱法;有机结合

引言

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来说,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历史是比较悠久的,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对于美声唱法来说,其也有自己独特的演唱方式和对气息等方面有效控制的方法,因此为了可以使音乐得到更好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就需要把中国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二者可以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一、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的概述

(一)民族音乐概述民族音乐是一种能够表达各族人民内心情感的唱法。主要是根据人民的日常生活各种喜好,并且把它们通过戏曲,说唱民族唱法和比较通俗的唱法来进行表达。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并且有着非常悠远的历史文化,不同的文化内容和风格成为了中国特有的民族声乐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民族音乐都是不同的,可以把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生活等作为民族音乐的参考。对于传统的民族音乐,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活动形式,形成了自己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风格,这样不断地进行融合,可以表现出人民群众对于民族音乐的喜爱和追求完美的上进心。

(二)美声唱法概述在我国的民族音乐中,美声唱法是具有代表性的,而早期的美声唱法主要是来自于西欧的古典音乐。因为西欧注重集会和教堂,所以,我国的美声音乐具有一些集会和教堂的文化。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不同场合不同群众对于美声唱法都有着不一样的审美要求。因此,为了可以更好地发扬美声唱法,就需要对已有的美声唱法进行创新。而且现在的美声唱法主要和一些诗歌朗诵等形式相结合起来,对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来说,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的有机融合

(一)美声唱法为民族音乐提供借鉴1.咬字和吐字的借鉴我国民族音乐唱法,在咬字的过程中是十分生硬的,而且不具有一定的圆润度。而美声唱法的语言中母音字母较多,字母之间可以很好地联系起来。并且美声唱法要求吐字和咬字都不能破坏音乐的连贯性,要保持在同一个高度,这样才能够在演唱的过程中使咬字和吐字都能完美的连接。所以,如果咬字不清楚就很难让观众听清歌词,而且也不能理解歌词的意思,这样就体会不到歌曲所传达出的情感。因此,我国的民族音乐要借鉴于美声唱法,学习它的咬字和吐字,这样才能够是音乐变得更加优美和清晰。2.气息的借鉴美声唱法在演唱过程中的气息是比较连贯的,而且你要对呼吸的控制保持良好。美食唱法需要胸腔腹腔等一起来控制气息的流通,这样才能够形成特有的音色。而我国的民族音乐在演唱过程中比较注重情感表达和对于歌词的咬字吐字,但是忽略了对于演唱时气息的控制。所以说,这就会是民族音乐在演唱的过程中,出现气息较差并且声音经常断断续续不连贯的现象,而且对于胸腔和腹腔的利用是比较少的,只注重用口鼻呼吸会使音色不饱满,而且发出的声音也不透亮。为了能够使民族音乐得到进步,就要对民族唱法进行完善,在特有的民族唱法上学习一些美声唱法,这样才能够是唱出来的歌曲更加饱满,使演唱者的气息变得更加稳定,从而可以更好地对观众表达出所想表达的情感。3.高音技巧的借鉴在一首音乐中高音技巧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想要让观众有更多的激情,就要借助高音来表达出所想表达的情感。美式唱法对于高音来说有独特的训练技巧,而且美食唱法的高音可以更好地让观众产生共鸣,提高关注的注意力。在美食唱法中会运用真假声的方法,这样可以使歌曲变得更加饱满。而我国民族音乐,缺乏对于高音的学习,就算是用了真假音的方法,也会使歌曲不是那么的连贯。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民族音乐的整体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学习美声唱法的高音技巧,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英语变得更加的广阔,而且还可以在演唱过程中,使演唱者可以自由、便捷、稳定地发挥。

(二)民族唱法为美声唱法提供借鉴1.腔调的借鉴对于我国的民族音乐,在我国民族音乐的演唱过程中,比较注重咬字和吐字的表达,这样就需要运用一些特有的特殊腔调来对歌曲进行表达,因为只有利用了特殊的腔调才能够表达出歌曲反映的真实情感。然而,美声唱法在演唱过程中比较要求音色是连续的,虽然说使用了一些真假音的转换,但是在演唱过程中没有特有的腔调,这就会使歌曲变得平淡无奇,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因此,对于美声唱法应该在注重音色的同时,创造出独特的属于自己的腔调,这样才能使歌曲更好地表达出情感,呈现出更好的舞台效果。2.演唱意境方面的借鉴对于我国的民族音乐来说,每一首民族音乐都有自己明确的民族特色,而且通过对民族特色进行描写可以更好地表达出歌曲中的感情,让听众可以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所表现出来的歌曲就特别有感染力,形成一种良好的意境。美声唱法虽然说技巧比较高,但是在演唱过程中还是比较缺乏意境的,这样就不能使观众感受到激情,而且对于情感的表达也得不到良好的发挥。因此在美声唱法中有机的结合民族音乐可以创造出更好的舞台效果,这样拥有了一个良好的情感意见之后,可以让观众的激情大大提高。3.韵味的借鉴对于民族音乐来说,可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更深刻的理解,而且通过了这些理解可以在民族音乐中形成一种特殊的韵味,而且是独一无二的。美声唱法虽然说是咬字和吐字比较清晰,但是在情感表达上是缺乏一些韵味,所以美声唱法要在咬字吐字清晰的基础上对自己的音乐风格进行进一步的创新,还要在音乐中增加一些韵味,这样才能更好地使歌曲表达出应有的情感,而且还可以使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己。

三、美声唱法对民族音乐发展的作用

我国民族音乐具有悠远的历史背景,而且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还需要良好的发展空间。虽然现在我国民族音乐是有独特的自身特点,而且演唱形式也能够被大众所接受,但是在民族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要想进一步对民族音乐进行完善和创新,就需要向美声唱法不断地学习和借鉴,来充实我国的民族音乐,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更好发展。

(一)优化了民族音乐的演唱形式对于民族音乐来说,要注重咬字吐字的发音,还要进行良好的情感表达。但是现在的民族音乐在发生技巧上还是有一些不足的,而且对于气息的控制也不好,在演唱中演唱者发挥不够稳定,这样就会使民族音乐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比较牵强,而且还会影响观众的听觉。因此,要借鉴美声唱法,学习美声唱法的演唱形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形式,并且在演唱过程中要增加自己声音的透亮,而且还要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想,这样才能与观众形成良好的共鸣,并且在演唱过程中的唱法要自然不牵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得到观众的喜爱,形成一个新的演唱形式,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二)促进了民族音乐的发展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我国民族音乐逐渐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所以要主动学习并借鉴美声唱法,是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但是对于情感的发挥还是不够饱满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感染力,与观众产生共鸣,就要加入一些美声唱法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样加入了一些美声唱法后,会使情感变得更加丰富,而且使歌曲的节奏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于歌曲来说会更加具有感染力。我国民族音乐结合美声唱法后,可以使自身的缺点得到进一步的改正。这样,就会使音域变得更加广阔,而且还可以发挥较好的音色。这样,对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中可以选择更多的题材来进行演唱,不仅丰富了演唱的内容,还可以给观众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歌曲的类型,从而可以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更好的发展。

(三)传承并发扬民族音乐的时代特征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来说,在民族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与当今时代所具有的特征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演唱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之后,对于民族音乐的要求就更高了。所以,把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相结合起来,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要想使民族音乐能够继续发展,就要对民族音乐进行创新和改变,在改变过程中既要保留自己独有的特色,又要不断地向美声唱法学习其优秀的地方,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新型的演唱形式,从而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音乐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中国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只有把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促进音乐的发展。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来说,要借鉴美声唱法的声乐技巧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为了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好的视听盛宴,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从而给人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就需要把我国的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相互结合起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样才能够使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融合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王贞.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对比[J].北方音乐,2015(14):30.

[2]韩丽娜.美声唱法给中国声乐发展带来的启示[J].艺术研究,2015(2):106-107.

[3]杨星.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5(25):104-105.

[4]李婉.浅谈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中国民族博览,2015(5):27-28.

[5]于君.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教育,2015(42):288.

[6]姜静雅.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分析[J].北方音乐,2016(11):16.

作者:苏渊峰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