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校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用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校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用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学校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用分析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古代融入了社会活动,与政治、文化、经济等有着极大的关联,战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将音乐与战术相融合;“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把音乐与人们的精神追求相结合。我国的民族乐器小到木叶、纸片,大到笛箫琴阮,各具特色,百花齐放。古时高山流水遇知音之事并非寥寥,民族音乐文化宏伟而瑰丽,但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民族音乐文化缺乏传承空间。学校教育注重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注重传统文化的探索,注重对艺术的多元追求,本文据此展开思考。

【关键词】学校教育;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用

学校教育普遍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的实践素养。当前素质教育已然意识到这一弊病,学生的综合素质引起了重视,学校也更加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不能一概而论,天籁般的民族音乐数不胜数,从学校教育体系出发,拓宽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空间,不仅有助于音乐文化的传承,更有助于对学生精神的熏陶,值得回味。

一、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中遇到的阻力

(一)对音乐学习不够重视“成绩论”时至今日还一直盘桓在家长们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家长过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少吃苦,而学习音乐,接受审美熏陶,显然只能帮助学生娱乐、消遣,并不能作为一种主流工作,让学生在社会上立足,也很少有如朗朗一般可学成归来、功成名就的音乐家。音乐的内涵深厚,音乐本身即是一个人需要终身学习的,音乐学习作为主流学科学习的完美补充,能让学生更具艺术气息。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也应该意识到,学生们的音乐能力相差较大,但这并不影响学生音乐学科的学习,而从学生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音乐学习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时间,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下,文化课学习仍旧是学生要完成的主要任务。音乐课程本身也比较注重基础的巩固、理论的讲解、学生的自悟,因而重视音乐学习尤为必要[1]。

(二)流行音乐的影响现代的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好远远超过了民族音乐,学生耳机里听的歌多半都是流行音乐,他们对于哪些流行歌手又出了哪些新歌了如指掌,但对于民族音乐有哪些类型却一无所知。学生们处于现代社会,他们没有融入民族音乐的创作环境中去,缺乏传统艺术修养与文化修养,更乐于接受快节奏的流行音乐,且流行音乐歌词让很多学生产生了人生的共鸣,流行音乐能够让学生跟唱、学唱,听几遍旋律基本就记住了调子,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几乎不用费什么力气,而民族音乐则不同,民族音乐不仅种类丰富,内涵还比较深厚,学生在缺乏音乐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想要去了解民族音乐,甚至学习民族音乐,显得有心无力[2]。

(三)西方民族音乐的影响在世界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下,我国的民族音乐与别国的民族音乐共同呈现出来,一些学生对于我国的民族音乐并不重视,反而喜欢西方的民族音乐,部分学生抱有崇洋媚外的心理,且一些西方乐器,如键盘乐器、打击乐器等比较流行,看起来也比较“酷”,学习钢琴、吉他、小提琴等西方乐器的学生远远多于学习古筝等民族乐器的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部分教师的教育方式也与西方雷同,这样一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空间就进一步被压缩了[3]。

二、学校教育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作用

(一)提升音乐的教学地位学校在教学体系中,逐渐将音乐的地位提上来,与主流文化课程并列,重视音乐的艺术教育,并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艺术学习天地,投入经费购置民族乐器,同时配备专属于民族音乐学习的教室,开展学校内部的民族音乐竞赛、表演活动。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集体进行民族音乐的学习,并参与社会公益性演出等,这样不仅通过音乐教学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还能够为培养更多具有民族审美情趣的人才奠定基础。学校教育可将主流学科与民族音乐结合起来,如在素质教育模式下,语数英的教学也可以适当地以艺术知识作为导入,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校教育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空间,也使得学生有更多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机会[4]。

(二)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跨时代融合学生们喜欢流行音乐,在民族音乐文化教学中,不能禁止学生去喜欢流行音乐,也不能讽刺学生不懂得欣赏民族音乐文化,而是要尊重学生的喜好,尊重时展与社会环境影响下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表现出充分的认同,在此基础上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如音乐《天净沙•秋思》,歌唱者G2er,歌词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学色彩:“浊酒一壶/取一杯敬来路/山水一程/孑然三生无故……”这样的歌词经过民族乐器的处理,更能凸显出其古典韵味。这样的流行音乐还有很多,如吾恩的《煮酒听雨》:“檐下煮酒之际/谁拨弄弦音/管他一草一木/皆为菩提/聚散有天意……”另外还有直接将古诗词转化为现代流行歌曲的《琵琶行》,只要以适当的乐器进行演奏,就能够凸显出民族文化的特征,让学生在流行音乐的旋律下,感知民族音乐的经典美[5]。

(三)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培养近年来社会上刮起了一阵“古风”,一些“网红”把古典音乐和古典乐器搬到了国外的大街上,穿着汉服,弹着古筝,跳着古典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围观,不仅是国人,就连外国人也对此津津乐道,这些可爱的同胞们无疑以另外一种表演模式在宣扬着民族音乐文化。纵观我国一些崇洋媚外的群体,他们大多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不够自信,那些学习小提琴、钢琴等乐器的学生多半也是跟风,觉得比民族乐器更简单,且有现成的教育机构可以选择。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民族音乐教学的“排练室”,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民族乐器,也有更多的时间观看并参加民族音乐活动,这样就使我国音乐学习的“风向”发生了转变。学校的教育更加系统化、专业化,且有一定的政府支持,通过学校本身的音乐课程构建,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音乐选择,这样一来学习民族音乐的人数自然会增加。在学校教育中,不妨邀请这些“古风网红”来开展活动,让学生通过偶像崇拜心理,而更加喜爱我国的民族音乐,以一带多,在学校的宣传与牵引下,让学生与家长对民族音乐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培养民族文化自豪感。

(四)了解历史了解国情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可以说经历了千年的洗礼,流传至今仍旧韵味悠长,我国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系,了解音乐,也就是从一种艺术的角度去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了解我国的国情,越是深入地考察民族音乐文化,就越会发现民族的、历史的音乐有着极强的文化传承意义。音乐不能如同其他的物品一样保留在博物馆里,音乐作为一种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艺术,只能通过代代流传得以经久不衰。民族音乐文化有很多的题材,比如有历史故事性的题材,如《梁祝》,以相爱、抗婚、化蝶的故事线索构建了音乐主题;有地理性的题材,如《二泉映月》,与我国很多的作家相同,阿炳通过泉水的清冷寓情于景,表达了盲人的坎坷与对幸福的向往;有自然类的题材,如《梅花三弄》,旋律优美刚劲,清秀高雅,引人入境。另外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有不同的音乐习惯、音乐着装、音乐模式、音乐题材、音乐乐器,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去了解、去摸索,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民族风情的了解、对古典文化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艺术、文化底蕴。

三、学校教育中,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形式思考

(一)建立专属于中国民族音乐的理论体系我国目前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宣传方面还有所欠缺,应配备适合不同学龄段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教材,讲解音乐背景、音乐历史发展等,应以专属于我国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建立一套更加独立、完整、系统的民族音乐理论体系,梳理历年来我国不同种类民族音乐的特征与模式,在学校内部进行教育宣传的同时,借助教材体系的构建,让国外音乐学者更了解我国的民族艺术。应重视民族音乐的教育,开设专属课程等,建立起民族音乐的地位。

(二)创建民族音乐文化品牌应打响民族音乐文化品牌,不再完全参照国外的音乐教育体系进行授课,要探寻更适合我国的教育方法,构建民族音乐教学的师资力量,结合我国学生对音乐的追求以及音乐的基础能力、音乐的审美情趣等,打造出属于我国民族音乐的特色品牌。我国应鼓励以学校为单位的民族乐团的建立,并为学校乐团寻求学习、演出等机会,可邀请各个地方的民族乐团来校演出,让学生获得感官享受,从而对民族音乐产生向往之情。

(三)灵活创新民族音乐的授课形式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模式应有所改变,要打破传统教学的封闭空间,为学生营造更加舒适的视听环境,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让情感与情绪随着音乐的韵律而变化,形成比较深刻的体验,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产生喜爱之情。学校可酌情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乐器,或者某一喜欢的音乐类型进行学习,在学校开展的活动中,如节日活动中让学生进行演出,还可以在学校内部构建民族音乐社团,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让学生在融入民族音乐的大集体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四、结束语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必然要依托于学校教育而实现,当前学校教育中,由于学校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度不够,教学的方式不够灵活,以及学生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度不高等原因,导致传承效果不如人意。通过对学校教育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进行剖析,可找到合理的民族音乐文化教学之路,在学校教育的助力下,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迎芬.学校教育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作用探思[J].作家,2019,(22):229-230.

[2]陈曦.学校教育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作用探思[J].青年文学家,2017,(04):99.

[3]简圣宇.学校教育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作用探思[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2(05):94-104.

[4]简圣宇,梁冬华.学校教育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作用探思[J].艺术百家,2018,(81).

[5]魏韶亮.学校教育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作用探思[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2):265-266.

作者:王静 单位: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