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民族音乐风格及文化意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民族音乐风格及文化意蕴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民族音乐风格及文化意蕴

【摘要】民族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创造的音乐。其讲究线条、和谐、意境,具有自身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充分了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本文主要对民族音乐的风格、文化意蕴进行了探讨,旨在理清二者之间的内部联系,揭示内部规律,以便促进民族音乐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音乐风格;民族音乐;文化意蕴;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是社会思想与艺术高度发展的历史积淀,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五类。其产自民间,流传在民间,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民族音乐因不同民族、不同地区而各具风格,绚丽多彩,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倾向和文化底蕴。

一、民族音乐风格特征

中国民族音乐是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是中华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的大量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集合。民族音乐蕴藏着共同的特征,但同时又各具特色。与西方音乐相比,受“成教化、助人伦”等思想的影响,民族音乐体现了一种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善良的集体潜意识,旨在维护种种关系,并渗透到了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拥有自身的风格与特征。其风格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音乐形式中国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故中国民族音乐与舞蹈、诗歌等姊妹艺术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音乐的构成上来说,中国民族音乐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中国民族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常使用单旋律或单音体系,很少使用和声。在艺术风格上,中国民族音乐讲究旋律的韵味处理,通常使用加花、变奏等手法,强调形散神不散。

(二)音调音色声音频率的高低叫作音调,是声音的三个主要的主观属性之一。音调具有高音、低音之分,不同的音调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如:高音代表了喜悦、幸福、自豪,低音代表了哀伤、忧愁等。不同的民族音乐因历史、时代、文化背景不同会表达出不一样的民族情感,从而形成它们独有的基本音调特征。如:蒙古族由于特殊的草原环境条件和曲折的民族发展历史,其音调大多以低音为主,低沉悠长的长调充分表达了当地民众粗犷、忧伤细腻的情感。除音调外,中国民族音乐的音是当音发出后,为了增加作品的深度和韵味,将其进行修饰,如:在乐曲演唱或在乐器演奏中,乐曲中的滑音、颤音、倚音等各种装饰音,借助吟、揉等技法能够使音呈波浪式的弯曲状,产生于本位音与稍低、稍高的音迅速交替而产生的滑动式演奏,形成来回往复的曲线,来表现其自身的风格与特征。

(三)节奏旋律节奏和旋律是音乐中最基本的要素,节奏通常为情绪和风格服务,旋律则决定音乐的基调。同一音符排列,短促的节奏可以营造紧张的氛围,悠长的节奏则可以将氛围放缓,使听者获得不一样的感受。民族音乐多使用五声调式,旋律都不是一种音高,一般都较自然、圆润,同时,为了使旋律进行时更加生动、旋律线更加优美,民族音乐通常使用增加各种装饰音(如滑音、颤音、倚音)或变奏等手法来美化旋律,配以短促或悠长的节奏,呈现出或欢快活泼、或悠长细腻的音乐风格。除此之外,各民族音乐旋律与特定民族的性格特征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同一个民族的音乐往往比较相似,如:民众性格乐观的民族中,民族音乐具有明快活泼的特征;民众性格忧郁和细腻的民族中,民族音乐则具有悠长舒缓的特征。

(四)歌词叙事民族音乐是一定社会中的艺术创造,它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叙事而歌,自古而然。作为民族音乐重要组成部分的歌词,是各族民众以特定社会生活为背景创作的,也就是说,歌词使音乐形象在音响下变得清晰具体,充分展现了其特殊的社会生活情境,使其民族文化特征更加突出,是展现民族生活的符号。如:旧石器时期,民族音乐多以狩猎歌曲为主;农耕时期,民族音乐则以祈求风调雨顺或展现农业生产、生活的场景为主。

(五)音乐伴奏伴奏,指的是伴随歌唱的器乐演奏。从视觉到听觉上来说,民族音乐是民族风格的一种整体感受和体验,其中最能体现民族风格的就是伴奏乐器,如芦笙、手鼓、马头琴、竹号、葫芦笙、洞箫、巴乌、唢呐等。这些伴奏乐器被很多民族音乐所运用,民族音乐也因此具有了特定的民族特征,体现了其独特的民族音乐风格。

二、民族音乐的文化意蕴

文化意蕴,即:此文化所蕴含的意义、启示、重要内容。民族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包含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了解相关的文化意蕴,才能真正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理解民族音乐想要表达的情感及意境。

(一)丰富的线条与西方音乐注重立体的声响效果相比,民族音乐是一种以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西方音乐具有丰富的音乐逻辑性等特征,是通过和声及多声思维而构成的音乐框架来表现一种哲理。而民族音乐属于单音音乐体系,以表现曲调为主,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即旋律的表现性。以单音为内容,注重发挥旋律进行时所能产生的各种变化,通过乐音的线性表情,孕育于丰富的各地声调、腔调、声腔及方言音韵,多彩幽婉,会通于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线条,通过乐音的线性表情显现,在音乐中常运用音量的控制、乐句的伸缩、乐段的转换、音色的变化等表现各种不同的情感与意境。在线条处理上,其是旋律进行时的装饰,是对单音的处理。发音过程表现为声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民族音乐线条的修饰是由音量、音色加以艺术化处理所决定的。中国民族音乐的音是当音发出后,为了增加作品的深度和韵味,将其进行修饰,如:在乐曲演唱或在乐器演奏中,乐曲中的滑音、颤音、倚音等各种装饰音,借助吟、揉等技法能够使音呈波浪式的弯曲状,产生于本位音与稍低、稍高的音迅速交替而产生的滑动式演奏,形成来回往复的曲线,能够增加乐曲的韵味。

(二)和谐统一的音乐表达手法民族音乐美的本质是涵容人类普遍性并映照具体民族生活的感性和谐。民族的音乐首先是人们充满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在有序自由地抒发着个体、族群对普遍规律与自我和谐追求的同时,在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中携带着情感、价值与声韵的和谐相融。与西方音乐讲究矛盾冲突主题相比,中国民族音乐多用变奏、起承转合、再现等手法来表现音乐的和谐、忍耐,使人产生了一种美的感受。从结构上来说,民族音乐讲究均衡、对称、平稳,以五声音阶或使用五声为骨干的调式为基础,构成音乐在音响上相对和谐、统一。如:《春江花月夜》中,乐句比较对称、平稳,大跳及转折较少,在众多段落的结尾处运用了“鱼咬尾”的表现形式,使人听起来和谐统一。另外,为了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心理,民族音乐整体以文武、刚柔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从而使人产生了一种美的感受。除此之外,在民族音乐的表演中,为了达到一种完美的效果,演唱演奏中要充分表达情感,达到“内与外”的有机统一,通过内心感受、体验,求得情与气、力与气的和谐统一,表现出多层的音乐情绪,气与力和谐通畅。

(三)虚实结合的意境千百年来,中国民族音乐追求一种美的境界,即:虚实结合。在音乐中,虚与实是指作品中音响实体与所塑造的形象所形成的虚与实,只有虚实结合,才能使音乐具有魅力。民族音乐中包含着某种音乐音响之外的意境,是通过个人修养、素质及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来表现的,不像绘画、雕塑那样直接描摹表现对象的实体,而是通过联想而达到一种境界。这种“通过联想而达到一种境界”是民族音乐艺术的传神之处,若要达到“传神”,就必须通过“悟”。悟是指人的思维经过紧张的分析之后,从而有力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在民族音乐中,领悟需要摆脱技术的困扰,需要坚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修养。无论是创作、演唱、演奏,还是欣赏,为了达到意境美的最好境界,都要经过“悟”之后才能达到把握音乐本质的目的。如:“声断意连,声断意不断,意到音不到”,这就需要人们在音乐欣赏中通过音乐中的空白和休止仔细地去感悟“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三、促进民族音乐发展的路径

在民族音乐中,民族风格是民族音乐的外在特征,文化意境是民族音乐的内在支撑,为了促进民族音乐更好地发展与传承,必须将两者相结合。

(一)延续和突出民族风格对于民族音乐来说,民族风格代表了民族音乐的身份,对民族音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使受众直接了解民族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性及所蕴含的文化特征。民族音乐风格除能代表民族音乐的身份之外,也能充分反映民族音乐与其他音乐的不同之处。因此,为了促进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延续和突出其民族风格。民族音乐的风格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应把握好影响风格的相关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调音色、音乐伴奏等,这样才能把握住民族风格的核心要素,掌握、延续好相关的民族风格,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另外,在当下音乐形式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为了突出音乐的民族风格,应确保民族风格特征的音乐在音乐作品中的比重,可通过各种途径的演出凸显自身的个性,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二)保留和增强文化意蕴在民族音乐中,文化意蕴是某种文化的象征,使民族音乐具有无穷的魅力。有了文化意蕴,民族音乐不再是简单的音符组合,它能够让观众感受到音乐的思想性,把握住音乐风格的核心要素,感知音乐的情感和诉求。鉴于此,必须保留和增强民族音乐的文化意蕴。这么做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民族音乐文化意蕴包含着诸多与民族相关的文化知识、风俗经验,这些文化知识、风俗经验通过音乐传达给受众,促进了音乐、文化的传播发展。因此,为了使受众感受到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文化气息,应采取一些措施,保留民族音乐的文化特征,在沿用已有的文化基础上,立足民族文化基础,增加民族音乐的文化融入。另一方面,文化是民族音乐的内在根基,生成于民族艺术发展过程中,因此,为了使民族音乐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应立足于民族文化基础,不断增强其文化意蕴,加强和更新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促使民族音乐具有更浓厚的文化气息。

(三)促进民族音乐风格与文化意蕴的融合统一民族音乐风格特点与国画、书法等中国艺术一样,注重“神似”及意境上的幽远。通过虚拟、含蓄的手法来表现人们的生活及喜怒哀乐,加上独特的文化意蕴,能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从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可以看出,民族音乐和文化意蕴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具有因果逻辑。即:民族音乐中的文化意蕴是基于民族文化基础而形成的,而在民族文化体系中,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和外显。因此,民族音乐的风格和文化意蕴是形式和内里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在促进民族音乐发展过程中,应努力促进二者的融合统一。我们需要做的是:一方面,应从民族文化出发,在民族文化基础上打造民族音乐的民族风格,增强音乐的文化意蕴;另一方面,民族性是文化意蕴和风格的内在属性,两者必须以民族性为具体实践标准,参照民族性来创作民族音乐作品,才能使两者在根本上保持一致,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闫丽红.先秦寓言的特征及其民族文化意蕴[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沦为,2006.导师:张崇琛.

[2]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导师:王耀华.

[3]曾广海.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及演唱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导师:李明月.

[4]赵书峰.作曲家身份表达与文化认同的多层级建构:赵季平音乐作品所引发的民族音乐学启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

[5]姚礼,李勇.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9(11).

[6]张天彤.贴近保护与传承的民族音乐学:以北方人口较少民族传统音乐的科研、教学实践为例[J].中国音乐,2020(1).

[7]欧阳平方.变遗产为资源,兼保护与开发:樊祖荫等著《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评述[J].中国音乐,2020.

[8]杨民康.少数民族当代节庆仪式音乐与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以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实践为例[J].中国音乐,2020(1).

作者:张晓梦 单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