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民族音乐与饮食文化的融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民族音乐与饮食文化的融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民族音乐与饮食文化的融合

民族音乐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构成中华民族特有“饮俗食风”的重要元素之一。仅从功能上看,当民族音乐融合到饮食文化中,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感官体验,达到了“视觉、味觉、听觉”的和谐与统一。进一步探索不难发现,在文化软实力建设层面,融合状态下的民族音乐和饮食文化互为传播载体、促进媒介,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彰显自信开辟了有力途径。因此,单纯地将民族音乐视为饮食场所的“助兴”“陪衬”内容看待,无疑是狭隘的。林胜华主编的《饮食文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一书中,从多种文化物象及意向出发,系统分析了民族音乐与饮食文化的融合特征,为读者奉上一道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文化大餐”。总览全书内容,有三个方面的特色值得关注:

一、以意象切入,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态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鸿篇巨制。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计十二个章节(不含绪论),如此庞大的研究体量,足可见中国饮食文化之繁盛、传承历史之悠久、涉及领域之广泛。作者开篇明义,指出“饮食”表面看似平淡无奇,但将其置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明语境中,就是一座巨大蕴藏的文化宝库,仅其形态的多元化就令人叹为观止。如从历史脉络梳理,包含“地理区位文化”“产地类型文化”“社会阶级文化”等形态,如从传统食俗角度分析,包括“宗教食俗文化”“居家食俗文化”“民间食礼文化”等形态,而在众多饮食文化形态中,民族音乐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综合本书上篇论述,民族音乐丰富了饮食文化意象,即在饮食“眼观舌品”的过程中,音乐作用于听觉,在同一空间内为所有饮食者提供情感供养,如此一来,每个饮食者都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与他人、与环境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此外,根据本书的描述,饮食的直观物象为“入口之物”,但对饮食文化的认知要跳出“吃喝二字”的局限性,即在文化意象范畴内,民族音乐的意境层次要高于饮食实物。例如,婚丧嫁娶等饮食空间内,饮食实物是大同小异的,但喜怒哀乐不同的音乐介入,能够营造出巨大反差的情感氛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听到什么”远比“吃喝什么”更能彰显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由此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态层面,民族音乐是占主导地位的,或者说具有“意象主导、物象为辅”特点,即多种民族音乐形式能够同时适应于同一类饮食文化形态,表明两者之间具有很高的融合性。

二、以物象展开,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

本书中篇重点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从饮食烹饪的起源到风味流派的分化,从不同饮食的品类到风格迥异的筵席,而在整个饮食文化传承过程中,“物象”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且饮食文化的“象征物”在传承中保持高度稳定,如提及“筷子”自然就能联想到中国饮食,主食、菜肴、小吃等分类方式在不同地域几乎通用,“菜系”更是中国饮食文化传承的经典产物。本质上,物象层面的“饮”和“食”是有严格区分的,“饮”以茶酒为象征物,“食”以五谷为象征物,“饮和食”在分离的状态下,又各自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饮食文化意象;就民族音乐而言,饮酒适宜激昂、悲怆、兴奋等情绪起伏波动较大的音乐形式,而饮茶则适宜平和、安静、舒缓等情绪稳定和谐的音乐形式,这种民族音乐与饮食文化的融合现象,本质上属于“物象主导、意象为辅”特征,在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中是很常见的,又如宫廷类筵席上的“阳春白雪”音乐,以及市井茶馆上的“下里巴人”音乐,民族音乐主动适应饮食文化传承媒介、环境的特征,才能“有物所依”,进而很好地传承下来。本书以物象展开,还重点探讨了两种独立的饮食文化,其一“饮文化”即茶酒文化,其二“食文化”即宴席文化。独立饮食文化为民族音乐融合提供了更大空间,如“全羊席”上多为游牧民族音乐形式,“孔府宴”蕴含丰富的礼乐文化元素,而音乐的传播速度要远比饮食快,完全可以认为,民族音乐融合为中国饮食文化传承提供了巨大助力。

三、以审美升华,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精神

本书下篇以“饮食文化之阐扬与拓展”为主体,集中探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精神,实现了意象与物象高度统一。书中指出,在饮食文化的情趣审美方面,“色、香、味、名、器、境、形、音”八美缺一不可,彼此之间的融合也并不局限在饮食形制层面,如“诗礼银杏”“怀抱鲤”“东坡肘子”等上升至文学层面,被赋予美好的内涵和寓意,更不限于领域,如美食与养生的融合、茶酒与中医的融合等。据此,本书中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升华概念,即“饮食神髓”,它因人而异,代表了不同饮食文化的价值取向,从而衍生出素食主义、饕餮贵族、庶民大众等不同“饮食群落”,相对应的,不同饮食群落对于民族音乐的撷取也存在差异,久而久之就升华成饮食文化的“固定组合”——例如,“琵琶-美酒-夜光杯”的文学描述中,实现了“音-饮-器”三者的固定组合,“全羊宴-蒙古包-马头琴”的饮食场所中,实现了“食-境-音”三者的固定组合。此外,本书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精神的论述,着重突出了“饮食流通”的特点,饮食文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格,无论是丝绸之路上,还是郑和下西洋途中,以及佛教、基督教东传的过程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都进行了主动融合,这种开放精神,也为民族音乐与饮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作者:罗红梅 郭芮彤 单位: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