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经典民族音乐采茶歌的作曲技术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经典民族音乐采茶歌的作曲技术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经典民族音乐采茶歌的作曲技术探析

【摘要】历经千年洗礼,我国民族音乐呈现出种类多、范围广的特点。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民族等因素的影响下,各种经典民族音乐百花齐放,为我国音乐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弘扬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经典民族音乐采茶歌作为研究对象,介绍采茶歌的发展及特点,分析我国经典民歌中所运用到的作曲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采茶歌作曲技术与音乐史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经典民族音乐;采茶歌;作曲技术;音乐史

顾名思义,采茶歌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采茶这项活动,采茶歌是一种演唱形式相对简单,广泛流传于湖北、江西、四川等地的贴近劳动者的地方民歌。采茶歌兴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采茶活动,多年来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化,采茶歌用歌曲的形式记录了不同时代背景下茶农的生活,在历史发展以及茶文化的影响下,采茶歌在经典民族音乐中独树一帜。

一、采茶歌的发展与演唱特色

(一)采茶歌的发展

大约在宋元时期,便有了采茶歌的雏形,而明清是采茶歌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时期。由于采茶歌主要是从事采茶的妇女在采茶活动中传唱的,因此其发源地主要是盛产茶叶的地带。采茶歌一般都是节奏轻快的歌曲,人们采茶的节奏与歌曲的节奏有一定的关联,当前流传较广的采茶歌不仅能使听众从轻快的节奏中感受到快乐,还能使听众在听曲的过程中重见劳动人民在茶园中采茶劳作的情景。当时采茶的人们在哼唱采茶歌时,节奏不仅与他们手上动作的快慢相配合,还能缓解他们在繁忙、辛苦的采茶劳作中的枯燥感。采茶歌发展至今,受不同地域的影响展现出各地的特色,无论是江西、浙江,还是广西、四川等地的采茶歌,在曲调上都整体一致,但在内容与语言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总的来说,各地采茶歌都是采茶活动的真实写照以及茶文化的折射,都运用了具有特色的作曲技巧。此外,采茶歌最初只是由采茶的劳动者哼唱的一种小曲,没有伴奏与合唱,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种多人合唱且由竹子击节伴奏的茶事活动。

(二)采茶歌的演唱特色

1.从内容上看:与茶文化、茶生活密不可分从采茶歌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不难看出,采茶歌与采茶劳动者及采茶活动密不可分,其在内容上具有口语化等鲜明特点,折射出茶文化。采茶劳动者大多为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艰难,靠劳动养家糊口,并不懂音律以及填词等作曲技巧。采茶歌是他们在劳作过程中以口头形式即兴创作出的一种艺术,因此具有明显的口语化特征。以赣南地区的采茶歌为例,该地采茶歌流传下来的数量较多,但其中大部分从内容上看都是对采茶过程中劳动者的采茶细节、肢体动作以及采茶人之间的对话的记录,是以哼唱的形式,将这些内容用“喜剧化”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此外,采茶歌的内容还与乡土社会中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紧密相连,反映出采茶劳动者在采茶、制茶等茶事活动中的生活面貌、情感体验等。2.从风格特点上看:表现形式为山间小调我国采茶活动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最终在不同茶区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采茶歌,其数量种类繁多,引人入胜。由于采茶歌在不同地域间传播与演化,因而最终形成了以山间小调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演唱风格,“小调”作为采茶歌的特色,与其他表现形式紧密结合,各地又演化出不同的“腔调”。例如,赣南地区将民间小调传播到其他地区,同时吸取其他地区小调的特色,与本地方言及“腔调”相结合,演化出“三腔一调”,其中“三腔”是指“茶腔”“灯腔”“路腔”,“一调”是指与赣南地区“哪嗬嗨”、“哎嗨哟”等方言相辅相成的“杂调”,“杂调”穿插于“三腔”中,形成了以山间小调为主的艺术风格。3.从句式结构上看:唱词的句式结构为对称式采茶歌唱词的句式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对称式特点,在这种句式结构下,主要包括了两句式对称与四句式对称两种创作形式。采茶劳动者虽然文化水平较低,但却拥有独特的审美观,无论是两句式对称还是四句式对称,都具有结构严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等特点,让听者感受到采茶歌中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经典民族音乐作曲技术分析

(一)和声

在我国经典民族音乐中,和声的应用为歌曲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如在山歌中应用和声,能为演唱增添一定的“诙谐性”。《黄河大合唱》中广泛使用和声,二重唱、三重唱以及合唱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好地展现出来。此外,在古代宫廷中,为了展现皇室的气派,歌曲表演往往采用合唱或多人奏唱的形式。

(二)曲调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的含蓄特性也被带到了音乐中,我国古代许多歌曲都具有宛转悠扬、含蓄低调的特点,但随着我国与各国之间文化碰撞的日益激烈以及劳动人民生活需求的变化,我国音乐中的情感表达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尤其是在民族音乐中,曲调激昂、情绪高涨的小调较多。这主要是由于民歌的创作者与歌唱者绝大部分为劳动人民,他们展现民歌的初衷是缓解劳动的辛苦,用欢快、激昂的曲调来激励自己。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许多音乐作品在曲调上也呈现出独特的技巧。如在《十面埋伏》中,节奏的快慢、音调的升降使得曲调体现出“急流勇进”又害怕紧张的感觉。

(三)乐器

在我国众多经典民族音乐中,乐器的制作与应用博大精深,不同的乐器能体现出不同的效果。我国古代很早便开始了乐器的制作,打击乐器、弦乐器等乐器制作者较多,且都拥有鬼斧神工的技艺,为各类音乐演奏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我国音乐史上许多民族音乐表演者都善于运用乐器,或运用价格不菲、制作工艺精湛的乐器,或运用竹子等制作出来的简易乐器,这些都是经典的民族乐器。劳动人民充满智慧,树叶、稻草等都能成为制作民族乐器的材料。

三、采茶歌作曲技术与音乐史的联系

(一)采茶歌和声与音乐史的联系

采茶歌和声作曲技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采茶歌最初是一个人在劳作时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即为独唱。后来受民族音乐的影响,逐渐演变为合唱的形式,由一个人歌唱慢慢发展为三五个人合唱,最后甚至发展为大合唱。例如:以竹击节以及“十二月采茶歌”等一唱众和的合唱形式成为了民乐中的瑰宝。因此在和声作曲技术上,采茶歌与我国民族音乐相契合,最终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推动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方言在合唱中的运用恰到好处,如女声合唱时,男声在适当的位置合唱“哎嗨哟”,这种和声创作方式不仅在采茶歌中应用广泛,在其他民歌中应用也相当广泛。

(二)采茶歌乐器与音乐史的联系

采茶歌最初并无乐器伴奏,但伴随着演唱人数的增多,人们发现演奏过程中若有乐器的加持更能体现出采茶歌的节奏及演唱者的情感。因此,随着历史发展,采茶歌在创作时继承了传统音乐的作曲技巧,劳动者在演唱采茶歌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手上现有的竹篓等物品为采茶歌伴奏,体现了劳动人民就地取材的智慧。而采茶歌的乐器与其他音乐形式的乐器相比,具有经济实惠、贴近生活的特征,使得采茶歌的生活气息更加浓郁,也体现了采茶劳动者苦中作乐的生活方式。同时,打击乐在我国古代音乐中应用广泛,鼓、石器等为古代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采茶歌中,乐器虽然不固定,但演奏形式大多为敲打的形式。因此在演奏形式上,采茶歌也极大地继承了传统音乐中的打击乐的优点,通过敲打碰撞发出的声音具有清脆、响亮的特点,与采茶歌欢快明亮的曲调联系密切。

(三)采茶歌曲调与音乐史的联系

采茶歌在曲调上受民歌曲调的影响较大,曲调整体呈现出慷慨激昂的风格,事实上,采茶歌的曲调是在我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原因在于采茶歌与号子、山歌等民歌都是为了反映劳动者的生活与情感。以闽南地区为例,闽南语在音乐创作中多被劳动人民所用,闽南地区的采茶歌,大多是为了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民间风俗。从采茶歌的曲调来看,一般选用昂扬、乐观的曲调,从而体现向上的生活态度。采茶歌中曲调的昂扬主要通过升高音调、加快节奏来体现,这也是我国古代音乐惯用的作曲技巧。如赣南地区的一首采茶歌中曲调所表达的主题有两种,前半段节奏快、音调高,呈现出情绪高涨的曲调,体现出采茶劳动者刚开始采茶时的激昂斗志;而后半段与采茶结束后劳动者的心理相呼应,用缓慢、愉悦的曲调来展现其幸福感。

四、结语

总而言之,采茶歌的作曲技术与音乐史联系密切。采茶歌不仅是民族音乐的缩影,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采茶制茶活动的真实写照。因此,在采茶歌创作与演唱的过程中,要从和声、曲调、乐器等方面出发,将音乐史与作曲技术相结合,从而展现出采茶歌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樊凤龙,马艳.历史人类学视域下赣南采茶戏的传统与变迁[J].艺术百家,2020,36(03):96-101.

[2]郭鑫.论采茶歌曲声乐演唱的特点及审美特性[J].福建茶叶,2019,41(01):92-93.

[3]刘慧.采茶歌的演唱特色及其对当前声乐教学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7,39(08):176-177.

[4]黄允箴.论“采茶家族”——一首“采茶歌”的流变[J].中国音乐学,1994,(01):52-64.

作者:范倩毓 单位: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