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翻转课堂下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现代文明的发展及民族大融合等外部因素的冲击下,少数民族音乐正面临着生存的巨大危机。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翻转课堂理念下,如何利用高科技、数据化,打破时空限制,使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实现高质量、高效性、延续性,是本论文探讨的要点。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翻转课堂;5G
一、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危机
(一)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者的主体性危机
少数民族音乐生成于少数民族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是特定的社会伦理、道德、信仰和心理的规约下的产物,这决定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特定性,当下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者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类: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掌握本民族的风俗特点及音乐风格,具备较高少数民族音乐技艺的人,我们且称之为“传承者”,可为传承活动教育者的主体,但为数甚少。第二类:来自民间,具有一定的少数民族音乐技艺,但由于现代音乐教育的浸染,介乎于现代社会文化与民间传统文化之间的具有“双重认知建构”的人,我们且称之为“边缘者”。第三类:非本民族文化的持有者,受到多元文化的重建,学习少数民族的音乐技艺,模拟模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人,我们且称之为“模仿者”。少数民族音乐是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生境的产物,在社会礼仪、风俗活动、劳动生产中,经过历史的积淀得以流传下来,它具有特定的艺术建构和民族元素。同时也面临着慢慢褪色的危机。由于巨大的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上述中的第一类“传承者”已经存之甚少,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随着音乐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步伐,“边缘者”“模仿者”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从而使本应占据主体地位的“传承者”遭受到了危机。
(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本体的主体性危机
少数民族音乐本体表述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是一种音乐声音、概念和行为的三维模式以及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文化传衍过程。随着少数民族生活环境的改变,民族青年男女的文化取向也逐渐改变,网络、影视等媒体的快速发展,占据了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冲击了自身音乐生活的固有位置。另外,随着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西方音乐观念的渗入,使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活态慢慢被西方音乐理念所替代,至此,民族音乐的历史、地域、风俗、信仰、文化均被剥离,本族音乐文化本体面临着主体性危机。
(三)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习方式的主体性危机
口传心授是艺术传承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中国传统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的主要模式,它强调的是口耳传其形,内心领悟体味其神韵,使传统音乐在活态的生存中发展。不可否认,口传心授也是少数民族音乐最主要的传习方式,然而随着少数民族音乐被提到高校音乐教育的高度,这种口传心授的音乐活态传承正在一步步被西洋音乐教学方式所代替,而少数民族音乐通常都具备载歌载舞、即兴创编的特征,如此一来,这种方式传承的少数民族音乐就失去了民族色彩和即兴特征。
二、翻转课堂与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模式
2011年,萨尔曼·可汗在TED大会上的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中提出“翻转课堂”这一概念,即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更专注地、主动地投入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实际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环节行进了颠倒:首先由教师制作所需要的视频、音频等资源,使学生在课下可以自行安排时间学习视频中的课程内容(即“知识传授”);随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讨论研究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即“知识内化”),事实上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转”;第三个阶段为总结、反思阶段,通过双向的反思,即“如何教”和“如何学”的总结思考,使师生之间都具备了知识拓展延伸的空间。整个教学活动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新颖的模式激发出学生更大的探索兴趣,从而由课堂上的被动学习变为课下主动深入研究探索,“知识内化”也发生在课堂之外,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教育中引入翻转课堂这一概念,正是基于前文所述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危机的问题思考。
三、翻转课堂理念下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教育的可行性探索
笔者认为,当下少数民族音乐面临的主体性危机,“传承者”数量的逐步减少是导致后面两大危机的直接根源所在,没有了“根正苗红”的师者,那么所有的传承活动都将在一代一代的“变味”中进行,最终失去了民族多样态和差异性,难逃被“同一化”的结局。所以我们亟须培养一支“传承者”的队伍。而传统的音乐技能教授模式多为“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师傅唱(奏)、徒弟学的方式,这种方式多以“模仿”为主,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甚至没有体验、感受音乐的时间,不懂音乐的情境如何,只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这也是当下传承主体被“边缘者”和“模仿者”慢慢占据的主要原因。翻转课堂始终坚持受教育者的主动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相比,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求知”,音乐就是生活,少数民族音乐无一例外,翻转课堂给予了学生充足的课前时间,去充分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生活情境。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教育活动的程序设计
1.课前感受
首先录制教学视频,这个步骤我们可以视为教师对教学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教师自己制作教学视频和课件等内容,将教师的示范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重难点和训练要点,而后将所有的教学材料发布到学习平台上,同时,学生也融入课前的学习环节中,而不再是传统教学的教师单独备课。学生观看教学材料后,根据教学视频中的练习要求进行前期训练,通过课前针对性的练习,学生应当能够模唱或视奏该首乐曲,并尝试自行解决曲目中的难点,激发学生自我挑战,不能解决时可记录下来在上课时讨论。翻转课堂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把“口传心授”作为课前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输入,接收教师的视频信息并进行主动的探究和思考,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到民间、田野去感受音乐的情境,从而获得第一手的音乐资源。
2.课中传承
课堂上,教师在学生已经接受前期输入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生存环境、文化生态进行拓展,可分小组讨论或集体探讨,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各自在课前了解、掌握的知识和心得感受,再通过提问、反复练习等方式进一步指导学生掌握乐曲要点,此时的“口传心授”可以直接进入以准确掌握民族风格、音乐语言为主的纠误、修正的过程。保证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活动的高效率、高质量的传承过程。3.课后创编通过课前和课中的学习,学生对音乐关键点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在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中,笔者认为,要使少数民族音乐这种活态的文化形式代代繁衍,创演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在翻转课堂中我们可以把它设定为课后创演环节。音乐是在不断实践中得到再创作和传播繁衍的,课堂的结束并没有使这样的音乐传承、学习的活动终止,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得以拓展和延伸,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进行创编和即兴表演,或举行聚会式的小型演出,或劳动场面的对唱,或情侣之间的对歌等活动,更深层次地感受本民族音乐内涵,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对课堂教学的升华,这并非传统教学可轻易达到的。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教育中的意义
1.一对多,翻转课堂下的“发散式”的口传心授
传统意义的“口传心授”的方式多数为“一对一”或“一对少数”,存在着受众小、传播难的局限性。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通过网络、视频、录音和录像等媒体方式,使师傅带徒弟式的口传心授的方式得到了扩展和延伸,从广度来看增加了受众面,从纵深的时间长度来看可以代代相传,实现了“一对多”“发散式”的教育传播模式。老艺人、民间音乐家和地方戏剧团的表演艺术家成为翻转课堂的“活性资源”。
2.翻转课堂在少数民族音乐师资培养中的运用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相互流动,形成了今天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分布特点。少数民族音乐师资的培养,应主要为本民族熟悉了解本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能为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教育培养人才的“传承者”,这些教师常年植根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环境中,掌握了民间传统的演唱、演奏技巧,具有较高的演唱、演奏能力。自身成长环境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可以唤起源自内心深处的责任感,为自身成为“师者”提供精神动力,同时利用翻转课堂的特点优化师资力量,提升少数民族师资质量,为少数民族师资提高教学质量及效能。
3.翻转课堂促进优化校本教材建设
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教育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收集整理大量反映本民族人民现实生活及最真实、淳朴、热烈的民族情感的音乐资源,翻转课堂在良性的少数民族音乐传承过程中,培育了合格的少数民族师资,并在运行过程中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优化校本教材建设,对本民族教育资源深加工、再创造,使之更加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学校对该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开发发展少数民族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教材,此举一可弥补国家音乐教材的单一性,二可为构建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积累原始资料。
4.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的建立与翻转课堂教学资源的相互作用
建立原生态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对原生态音乐的收集以及相关工作需要秉持着保护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精神,能够深入少数民族生活地区,对少数民族音乐开展系统的工作,具备辨别、归纳、整理、分类的能力,对数据分类整理到编入数据库,并经过试用,在运用过程中不断进行改进和再整合。而翻转课堂中教师前期所收集和录制的音视频资料、曲谱资料等都可以作为数据库收集和利用的资源,以此看来,数据库的建立为翻转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反之,翻转课堂亦可有效促进数据库的科学构建。
四、翻转课堂在5G时代的展望
5G时代的到来,对翻转课堂将是再一次的技术革命。依据5G的传输速度特性,可以把相距遥远的两个课堂实时连接起来进行师生可视化实时互动交流,还可以把课堂之外的实景通过移动终端直接嵌入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全息)。这样所形成的课堂场景与外界场景之间的全方位、立体化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少数民族音乐翻转课堂中,能够使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需的“田野”在课堂得以呈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随地创设音乐情境,实现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现实与虚拟等诸多场景中的痕迹和数据能够完整传输、记录和保存。
五、结语
借助高速网络技术,可实现远程教学,架构时空关联,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提供条件,届时,无论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还是其传播推广,都将是全新模式,现今的“翻转课堂”也必将会被重新定义。必须强调的是,无论科技发展到何时代、何阶段,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我们所力求达到的都是“高保真”,而不是“高仿真”。
参考文献:
[1]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研究以云南省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安军,刘杰,范劲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材料力学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2016(12):28-31.
[3]周雯旭.高师音乐学专业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7(9):12-14.
作者:宋振卿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