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摘要: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近年来,由于内外部的多种因素影响,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传承和发展都陷入瓶颈之中,对此,我们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举措,明确其存在的意义和审美价值,赋予它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特征和新的生命力。文章尝试探究和分析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和现状,并就如何更好传承东北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传承

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概念

(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学范畴内,民间音乐的内涵十分丰富、涵盖面也非常广泛,它既包括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也包括汉族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换言之,只要具备中国传统音乐总体风格的音乐类作品都属于民族音乐。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件历史悠久而又经久弥新的绚丽瑰宝,它以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多样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因此,如何继承和发扬好中华民族民间音乐,使中华民族民间音乐屹立于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俨然成为了新时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有关东北地区的音乐史料的最早记载,应属《吕氏春秋·音初篇》“有氏有二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实始作为北音”的记载。如今,一谈及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起东北民歌、二人转、大秧歌等耳熟能详的艺术形式。它们不仅是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更是东北满、汉、蒙、朝鲜等民族音乐大融合的结晶。东北的民族民间音乐在这片黑土地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汲取营养,茁壮成长。东北民歌泛指流传在东北地域之内的小调。东北民歌旋律悠扬、表达流畅,语言朴实,有着诙谐、风趣的典型特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东北人性格中“活”“俏”“逗”“纵”的特点。这是由于东北的汉族大多来自山东、河北等北方临近省份,他们热情、直爽、豪放、淳朴的性格与东北其他各民族十分相似,毫无违和感地共同创造、进化出了风格独特的东北民歌。东北大秧歌是集合了歌、舞、戏曲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它的主要风格特点与东北文化传统风格一致,既有奔放、泼辣的特点,又有含蓄、幽默的特征。东北大秧歌的音乐构成分两部分,演唱音乐和乐器伴奏音乐,伴奏乐器主要有锣鼓等打击乐器和唢呐。东北大秧歌的节奏欢快,泼辣,使秧歌表演更显热情,乐曲调式也多为明亮的宫调和徵调式。二人转艺术也体现了东北文化的独特风格,是东北最重要的地方戏曲之一,它是一种亦说亦唱,载歌载舞,生动俏皮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于清代中期,源于东北民歌和大秧歌,在吸收了东北大鼓、河北梆子、评戏、莲花落等曲种优秀元素基础上形成,它内容上风趣幽默、唱词上通俗易懂,富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它的舞蹈动作除了来自东北大秧歌的基本功,还吸收了民间舞蹈的成份,如舞扇子、转手帕等技巧。综上,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俏浪,喜庆,热闹,奔放。上述的三种艺术形式也是东北最普及、最广泛、最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风情和文化特色。

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沿革

(一)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产生和发展。作为地域性与文化性合一的地域概念,东北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从红山文化到新中国建立至今,55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翻涌悦动起生生不息的民族民间音乐浪花。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反映所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音乐相继产生。东北早期民间音乐所表达的多是东北原生民族从原始社会解体到奴隶制确立这一时期的生活与历史,由于战乱动荡和社会政治落后,氏族和部落间激烈冲突。是时,人们便逐渐将原本对自然力的崇拜转向了对英雄的崇拜。对征服大自然的向往和对新胜利的渴望相互作用,推动许多少数民族出现了反映战争冲突和当时政治风貌的说唱艺术,比如《英雄格帕欠》就讲述了一个在父权制社会中猎人和鱼精之子格帕欠同魔鬼搏斗,为部落复仇的故事,作品把现实和幻想相结合,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明清时期,随着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大量的乡村民歌被引入,逐步演变成了各类的城市小调。这些城市小调被歌者和文人加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说唱和戏曲,在“康乾盛世”的局面下,东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程度,莽势空齐、秧歌、二人转等民间歌舞,以及子弟书、八角鼓、什不闲等民间说唱风靡一时。在封建社会末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东北的民族民间音乐突出反映了东北人民长期饱受封建统治的压迫、军阀混战,以及日俄侵略的摧残。此时的音乐作品中,往往都展现出深刻的时代烙印,如满族民歌《恨五更》《一生就这样完了吗》反映了人们思想、行为受到封建思想禁锢,种种束缚压身苦不堪言的现实;《杨司令英雄汉》《反日战歌》《担架歌》等反映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人民大众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时代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沐浴在社会主义和煦的阳光中,以主人翁的姿态一步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这种积极向上、和谐民主的氛围,在音乐中也得以充分体现,涌现出了如《庆新春》《迎春谣》《在新长征路上展翅飞翔》等歌唱社会主义新生活、表现东北人民的精神状态的优秀作品。

(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大融合。东北民族民间音乐基于民间大众的艺术创造,受地域、语言及生活习惯的影响,音乐风格体现了东北人豪爽粗犷的精神和气质,曲调极富地方特色。我国东北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域。各族人民通过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融合,不同民族间的音乐交流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文化。史料中有很多反映历代东北各民族间音乐文化交流的记载,例如《后汉书·东夷列传》中就有“武帝灭朝鲜……暮夜辄男女群聚为倡乐”的相关记载,反映了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朝鲜音乐风俗。在考古发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反映音乐文化交流的证据,如吉林集安高句丽古墓壁画中就绘有演奏阮和卧箜篌的情景,反映出我国古代中原音乐对东北地区的影响,以及中原与东北地区民族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在宗教上,现存的萨满教音乐,也是以交流形式传播开来的。在说唱音乐方面,东北大鼓和二人转是东北与内地的交流的典型代表,秧歌在满汉民族中的普及也是满汉音乐文化交流的结晶。“渤海乐”作为曾在我国隋、唐时期兴盛的音乐形式,《金史》中也曾提及。公元728年“渤海乐”传入日本,随即成为日本宫廷之乐,并对日后的日本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上述史实反映了当时的东北地区的民族音乐交流,已初具世界性。各民族间的音乐文化充分交流成为东北民族民间音乐史上的一个特点。

三、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现状

(一)地域普及力度严重不足。目前在东北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感,虽开设了音乐课,但只是偏重教唱和欣赏,很少有学校会单独开设有关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学生们接受的一些乐理知识和文化,也大多是从西方音乐中引用的。

(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人才不断减少。目前,在国际音乐交流频繁的大背景下,我们既在接受着外来的音乐文化,也在向外传送着音乐人才,而由于国外吸引力要远超国内,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尤其像东北民族民间音乐这种小众音乐类型,在国内重视程度更低,导致很多人都去学习西方的音乐,遗忘了家乡的民族民间音乐。

(三)东北民族民间音乐自身的特点逐渐消失。在改革开放以后,经过较长时间与国外的音乐文化交流,国内外的流行音乐逐渐得到了东北民众的喜爱。在本身就受到冲击的状况下,东北民族民间音乐发展障碍愈发加大,甚至逐渐退出大众的视线,正逐渐被大众遗忘。

四、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发展的思考

(一)促进传播方式多元化。通过多元化传播方式,倡导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上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一是应从娃娃抓起,把更多的东北民间音乐纳入幼教、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授课内容,使孩子们从小就熟悉东北民间音乐,从小就受到熏陶。二是有关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要重视儿童、青少年人才的培养,把文化馆、文化艺术学校、少年宫等为培训基地,开展各种具有东北特色的民间音乐教育活动。不仅要邀请老艺术家回到舞台,还要支持和鼓励他们在传播和推广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同时,肩负起培养接班人的使命。三是东北地区的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应勇于担当,积极开发各类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色课程资源,以满足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欣赏、教学和表演的需要。

(二)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加大人才储备力度,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一带一路”的契机,加大东北乡村及周边的基础建设,打通传播渠道,让人才的自由流动成为可能。同时,可以进一步进行政策性专项补贴,让更多致力于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保护的人才更有意愿长期留下来,无后顾之忧地潜心探索研究,使东北民族民间音乐得到可持续性稳定发展。

(三)强调音乐特色的延续与创新。任何音乐文化想要流传下去,都需要不断进步,要想保持活力,就需要不断地增添新鲜的血液。传承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一定要以尊重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为基础,但并不是只一味去宣传、去褒扬,应从传承主体上加以重视。音乐所表达的是它们在特定时间线上的独特经历,所以说,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主体在其发展历程中的定位转换对音乐本身有着深刻的必然的影响。因此,与时俱进,不断地注入创新因素,是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持续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可以尝试聘请专业音乐人才对东北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深入研究,从了解民族文化入手,在研究中为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注入新的特色时尚因素,从而形成促进其传承和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东北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真正复兴。

(四)多措并举持续强化保护力度。一是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好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有关政府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投入更多的人、财、物力促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工作的顺利展开。二是应设置专门的民族民间音乐保护机构,并配备相应的管理和保护人员,创新开展保护工作。三是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把东北地区拥有人才和技术优势的高校或研究机构转变为传承东北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重要力量。通过教师的传、帮、带,使更多的学生喜爱并愿意投身到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表演和研究中。四是利用先进的现代科技,在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支撑下,不断探索能够让原汁原味的东北民间音乐得到发扬光大新途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袁茂蕾.大数据时代民族民间音乐传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艺术大观,2021(14):20-21.

[2]高颖.社会历史背景下东北地区民间音乐的生产与流行[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4):130-135

[3]杨楠.现当代传统民族音乐发展现状及出路[J].戏剧之家,2020(23):74

[4]段桥生,米瑞玲.漫谈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研究,2004(2):22-23

[5]刘艺.明清时期的东北音乐文化[J].大众文艺,2012(18):133-134

[6]朱季贤.谈我国古代东北民族音乐文化交流[J].中国音乐,1998(2):46

作者:安师瑶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