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族音乐在学前教育问题及策略浅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民族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体现着我国各地区的自然人文生态,它以朴实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及强烈的文化特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瑰宝。民族音乐教育是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民族音乐教育已经逐渐渗透到学前教育中,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教学内容单调、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本文就幼儿园民族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观察,分析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及策略,以期为提高幼儿园民族音乐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民族音乐;音乐教学
一、学前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教学内容逐渐丰富,但目前的课程安排在培养幼儿的民族情感,以及了解民族音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等方面显得有些乏力。笔者通过对多所幼儿园的实地调查,以及对其教师进行访谈,对目前学前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民族音乐教育认知不足
笔者通过调查和统计发现,目前,幼儿园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对民族音乐的概念不明晰,对民族音乐的认知不足,这使他们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各个教学环节。其次,教师对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视不够,对民族音乐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意义没有充分认识,因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一直建立在西方音乐教育模式之上,不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学内容,都以西方音乐为基础,这导致很多老师没有专业的民族音乐知识技能储备,在进行民族音乐相关课程教学时依然运用西方音乐的教学方式、乐理知识,使民族音乐教育的教学效率低下;除此之外,受传统西方音乐教育影响,“民族音乐那么难理解如何开展教学”“民间歌曲的演唱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等错误观念也出现在教师队伍之中,成为造成幼儿园民族音乐教育匮乏的原因之一。教师对民族音乐教育的认知不足,是目前幼儿园民族音乐教育遇到的一大难题。
(二)教学内容单调重复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为了有效实现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幼儿园音乐课中涉及民族音乐的内容少之又少,而且教学内容较为单调,基本以音乐欣赏课为主,教师在课上播放各种民族音乐的音频和视频,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游戏。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往往以一两首民歌为主进行教学,针对性不强,学生参与度较低,反映出幼儿园民族音乐教学内容单调且重复。另外,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老师把基础乐理知识、技能训练作为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民族音乐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民族文化传播及爱国主义教育,狭义化了民族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音乐集体课教学是目前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这是由于集体教学有其独特优势,授课效率较高,教学效果显著,并且上课氛围良好,能最大限度地将教育内容在一定时间内有效地教授给幼儿。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教师过于主导音乐课堂,无法对幼儿因材施教,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无视孩子们对音乐的体验,这种单一的教育形式使幼儿对民族音乐的自主探究能力逐渐降低,个性无法得到发展,自主学习能力难以得到启发,造成孩子们在热闹的音乐集体活动过后,几乎没有对音乐主题的理解和对音乐形象的感悟。
(四)教学选曲受到局限
笔者在多所幼儿园的调查和走访中发现,很多教师对音乐课程教学中曲目的选定较为随意,频繁出现两首曲子用一学期或者现用现下载的情况,在备课环节,教师没有挑选合适的音乐素材,没有斟酌民歌主题或歌词,更没有思考其中所蕴含的音乐思想等,这也从一方面说明,部分教师的音乐素养比较匮乏,教学备课选曲只能依托现有教材,不能主动从绚烂的民族音乐宝库中选取优秀的音乐作品,更不用说对其进行适宜儿童的音高变调和主题歌词改编。
(五)民族音乐教育配套教具匮乏
另外,在对幼儿园的走访和课程调查中笔者还发现,在民族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中,相关配套教具比较匮乏,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学教具及演出服装道具数量不足。在演出活动和日常教学中,由于缺乏服装道具,活动只能分组进行,或者较为出色的学生才能得到穿戴服装的机会,在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没有得到服装道具的学生表现得非常失落,这大大降低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是教具种类偏少。尤其是民族乐器方面,在课堂上多次出现学生因为争抢一件乐器造成争吵和冲突的现象,导致教学过程不流畅甚至中断,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最后,个别幼儿园还存在配套教具使用不充分的情况,有的幼儿园虽然教具较为充足,服装道具数量可观,但为了减少使用损坏和节约资金,教师不在日常教学中把教具投入课堂使用,只在大型演出或者公开课上从仓库拿出进行分配,在这些幼儿园中,教具成为被保护对象,无法有效发挥功能,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在幼儿园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提升民族音乐认知水平
意识决定行动,只有清醒的认知、正确的理念才能产生科学的行为。加强对民族音乐教育的认知,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教育理念,是解决当前幼儿园民族音乐教育一系列问题的根本举措。要提升教师队伍对民族音乐的认知水平,使教师端正教学理念,明确民族音乐的教育要义。民族音乐教育不同于普通音乐教学,在幼儿园开展该课程不仅是带领幼儿欣赏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学习优美的地方歌谣,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在课堂上领略我国各地的民族文化,在他们的幼小心灵中埋下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种子,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感,树立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和自信心。
(二)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有详细、科学的教学目标,学前儿童的民族音乐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在制定民族音乐教学目标时,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确定符合其身心发展水平以及接受能力和发展需求的教育目标。例如,3~4岁的幼儿在音乐课中能跟随教师一起哼唱简单的音调,并且能对常规的节奏型进行学习和模仿,可以记忆简单的歌词,那么,针对该年龄段的孩子,教师就可以安排民族打击乐活动和简单的民歌音乐欣赏活动,以节奏型的掌握,声音高低、强弱、长短的辨别作为主要教学目标;4~5岁的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有了较大发展,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也逐步加深,对歌词中的常用词汇也有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针对该年龄段的儿童,教师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可以进行演唱教学和音乐韵律活动,以提升其音乐表现力为主要教学目标;5~6岁的儿童在身体协调性和嗓音控制力上都趋于稳定,通过练习能较为准确地演唱音的高低、强弱等,音乐表现力也显著增强,对于该年龄段的儿童,教师可以进行全面的音乐教学,丰富其基础音乐知识,为其安排小型演出活动,以发展其音乐表现力为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中践行“以幼儿为本”
我国传统教育方式一向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通常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育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幼儿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存在很大弊端,因为音乐学习需要多感官同步协调感受作品的曲调、节奏、旋律等音乐元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时,以幼儿为本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在音乐课堂上一味自己表演或演唱,甚至单纯讲解一首民歌,特别容易使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麻木甚至抵触心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尽量发挥引导作用,在基础知识教授完成后,主动把课堂交给幼儿,重视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使整个教学班的幼儿产生“见贤思齐”的学习欲望。其次,教师对于课堂上学生们的展示、表演等活动,要以肯定为主,多鼓励幼儿。例如,当幼儿在演唱过程中出现卡顿、忘词等现象时,教师尽量不要立刻纠错,而是要鼓励学生继续完成演唱,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民歌旋律片段,组织学生运用幼儿园生活中经常背诵的顺口溜、打油诗等进行依曲填词,这不仅能让学生记忆更多的民歌旋律,还可以大大提升幼儿在民族音乐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丰富教学活动形式
在幼儿园音乐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中,除了常用的集体课授课和小组授课以外,教师还可以尝试主题性音乐活动,如举办少数民族主题音乐活动,教师可以选定不同的民族经典歌曲进行相关教学,维吾尔族民歌主题活动可以选择《阿拉姆汗》《半个月亮爬上来》《马车夫之歌》等;蒙古族民歌主题活动可选《嘎达梅林》《牧歌》等经典歌曲;黎族民歌主题教学活动可选《摇篮曲》《捡螺歌》等。通过不同民族经典歌曲的欣赏和学习,让学生们感受不同地区民族文化的差异,培养和陶冶幼儿对各地区民族文化的情感意识,让他们体验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加入民族民间音乐,供幼儿进行音乐欣赏,同时,教师可以开展民歌歌唱活动、韵律活动、民族打击乐活动等,帮助幼儿深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解。例如,对小班幼儿可播放节奏感鲜明的维吾尔族地区音乐,指导学生使用击掌、跺脚的方式跟随音乐进行韵律活动;对于具有一定身体协调能力的大班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其个人喜好,发放简单的民族打击乐器,如手鼓、响铃、小锣等,教师指挥其按照音乐节拍进行表演,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音乐教育。
(五)提升教师的选曲备课能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国家,每个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都体现着该民族的文化特色、生活特点和地域色彩等。例如:蒙古族民歌字少腔长,音调悠扬,反映着一望无垠的草原和游牧生活;藏族民歌高亢嘹亮,音域广阔,无不在赞颂高原的层峦叠嶂和山川河流;维吾尔族民歌节奏活泼鲜明,旋律流畅动听,音符间体现着其热情好客、洒脱的民族性格。面对如此璀璨夺目的民族音乐宝库,幼儿教师在挑选音乐作品备课时,要根据课程性质,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真挑选合适的音乐。在进行民族音乐赏析课程的备课时,教师要尽量挑选体现我国优秀民族精神的音乐作品,如《川江劳动号子》《沂蒙山小调》《茉莉花》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的歌词具备一定的教育意义,音乐内涵渗透着民族精神;在进行音乐游戏或韵律活动的备课时,教师可选择曲式规整、节奏轻快的民歌如《哇哈哈》《太阳出来喜洋洋》《阿里郎》等,这些音乐作品有较强的节奏型和表演性,便于课程的灵活运用和简单创编,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而针对学习民歌的音乐课程,教师则必须考虑选择作品的音域在幼儿的能力范围之内,并且同时兼备篇幅短小、结构规整、歌词简单易懂等特点,便于幼儿的课堂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备课选曲的过程中,要注意幼儿好奇心理强但注意力相对不集中的特点,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选择音乐形象鲜明、歌词易懂的民族音乐作为备选曲目,以保证民族音乐教学的授课效率。在学前阶段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对老师的音乐素养要求较高,幼儿教师应主动进行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丰富自身的音乐素养,提升对民族音乐的认知水平,进一步了解各民族音乐的特点,为民族音乐教育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开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六)优化园区教具分配
对于个别园区教具、服装等闲置的问题,园区领导和管理者要尽快转变思维和理念,教具是为教学服务的,因为担心在授课过程中造成损坏或污染而放弃教具的投入使用,是本末倒置的行为,有条件的园区应该加大服装教具的投入力度,提升本园区的教学质量。针对资金有限、硬件条件一般的园区,教师可以集思广益,和美术课程相结合,自创民族服饰甚至民族乐器,比如,安排主题美术课程,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衣物,根据搜集到的图片信息,对幼儿喜欢的民族服饰进行加工改造,并用美术材料直接制作少数民族特色的装饰品;同时,还可以利用废旧纸箱或者其他可用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民族特色乐器。这不仅可以解决园区教具服装匮乏的问题,还可以丰富幼儿的民族主题相关活动,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结语
我国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教育是最有效的文化传承方式,学生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应该重视民族音乐的学习,通过近几年各地幼儿园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幼儿园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是有效的、可行的。合理开展相关教学不仅能将各地区民族音乐中包含的人文知识、科学常识及美育理念传递给幼儿,拓展幼儿的文化视野,提升幼儿的审美水平,而且,通过相关音乐活动能使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因此,幼儿教师要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积极引入民族民间音乐,提高自身素养和技能,创新内容和形式,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黄曦.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王亚男.民间音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现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孟萍.幼儿园教师开发民间音乐的课程调查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
[4]王雅静.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应用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6.
[5]王景瑶.幼儿园音乐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10.
[6]成思慧.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经典音乐作品利用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作者:袁家琰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