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叶法善道教世家之谱系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叶法善道教世家之谱系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叶法善道教世家之谱系研究

叶法善生活的小环境,则是松阳卯酉怀德里与叶姓家族。卯山浓厚的习隐风气与新兴的道教文化,特别是叶姓家族的习道世系传承,对叶法善成长的影响尤为直接。本文暂不探索唐前期的时代与社会,而重点在考释叶法善道教世家谱系及其对道教的传承。一“、自曾祖三代为道”南阳叶氏,自汉末建安二年(197)由叶望举家迁居到松阳卯酉怀德里以后,后世虽有子孙陆续外出仕宦,但致仕后都归隐于故里,死后多墓葬于卯山一带。从卯山叶氏世系梳理下来,一直到叶望的十九世孙乾昱,似都未发现与道教直接发生关系。“逮乎祖乾昱,克壮其犹,永孚于德。墐户习隐,塞兑亿坤。硕肤长材,通理博艺。虽安车累至,而坚卧固辞。”[4]乾昱是叶法善的高祖,约生于南朝齐武帝建武三年(496),活动于梁武帝中大通、大同年间(530—546)。他以宏大的谋划而壮盛,以道德盛美、品性高尚而深为人们所信服;既堵塞利欲的窍穴,藏身于乡村野里,又心安于八卦“坤”形的地势;有着卓茕不凡的才能,精通事物的发展规律,博览诗书六经。即便朝廷屡次征召,赐乘小车,他仍然坚定地安卧于家而力辞不赴。乾昱承传叶望、叶琚“习隐”的传统,虽清心寡欲,遗世隐居,可并没有去习道和传道,也看不出其明确的宗教信仰。他充其量,只是位长才伟抱而有出世情怀、才德双具的隐士而已。有人说“叶乾昱的宗教信仰及行为习惯至少与道教有关,或者实际上就是一个道士”;甚至称他是“叶氏家族宗教信仰的奠基人”“、遹开道脉的人”[5]。那都是缺乏事实根据。前面的引文概括而笼统,反映不出叶乾昱的宗教信仰及行为习惯与道教的关系,更难作出“实际上就是一个道士”、“叶氏家族宗教信仰的奠基人”的论断。卯山叶氏真正与道教发生关系,应肇始于叶道兴:厥考道兴,性守宫庭,道敷邦国,居鬼从地。率帅神从天,受箓以怛之,飞符以比之,扼魍魉之邪,刘台台之崇,有足奇也。[4]叶道兴是叶法善的曾祖,约生于南朝梁武帝普通五年(524)。南朝萧梁年间(502—556),正是天师道在会稽、永嘉郡一带传布勃兴的时期。受其影响,叶道兴在松阳成为天师道在地方上“厌劾鬼神”的受箓道士,且擅长天师道符箓辟邪和劾鬼隶神之道术。他天性守护坛宇,布施道教以匡扶国家,镇慑鬼蜮以归于地狱;率领众神归顺天道,授予道术秘箓以吓唬妖怪,散落符箓以击败魑魅;用力掐住山川中的魍魉,杀灭三台六星的灾祸,起用和推广“五行”道术,显示出他异乎寻常的奇秘。从卯山叶氏世系的道教活动来看,叶道兴才真是“遹开道脉”“、始构大门”的人物。叶道兴之子、叶法善的祖父叶国重的情况,李邕在《叶有道碑并序》中有专门的介绍:“先生灵承道宗,异闻训诱。……仙骨有象,童心不萌。专精五龙,遍游群岳。聪以达远,明以察微。达生死之占,体物气之变。尝静贞动耗,息影归止。云卧牝壑,林藏仙居。人绝不邻,道阻且右。独往幽胜,永歌隐沦。放闲保和,习虚致静。捃五石之髓,撷三芝之英。……事适玄同,神与道媾。惟寂惟寞,不饮不食。数十载于兹,乃升闻帝庭。”[4]

叶国重名仲,字雅镇,约生于南朝梁敬帝太平元年(556)。开元间,玄宗追赐谥号“有道先生”。他有天赋的才智,自幼承继先辈道教的宗旨,因接受高道的开导而异于他人;专精于天师道的五龙安宅、役使藻召考等传统道术,遍游国内的五岳群山;耳聪能通晓未来,目明能察微知著;占卦能知晓吉凶生死,卦兆能体察自然的变化;平日里娴静贞洁,减省因运动而造成的损耗,处静以息迹,归隐以闲居;似白云卧于丘壑,如神仙养晦在林间;远离市井尘嚣,与尘世流俗隔绝,不与人结邻;独来独往于幽深胜景,长歌久咏其隐沦生活;放任于清闲安逸,保持个人心态平和,熟悉无形无象的天道,内修达到心无杂虑而虚静空明;撷取道家炼五石散之精髓,采摘瑞草灵芝之花朵,用外药以服食养生;做事归向于玄学的同一,精神本体与天道自然媾和交合;生活中只有寂寞,精通辟谷轻身之术而可以不喝不吃;因为几十年都是如此,他行道已突破浙西南栝州一带,向当时政治、宗教中心区域帝京蔓延,并为帝王所嘉奖:“骏发皇眷,简木受命,降尊加礼,将之以文马,速之以畅毂”。[4]其家业再次兴旺发达,逐渐成为松阳的富户与大姓。朝廷虽一再延请与寻访,叶国重亦坚辞不赴,安于乡间的隐居生活。从碑铭可知,叶国重已正式走向社会,是一个一心向道的受箓道士。他在松阳虽也延续叶家道教的法脉,拥有众多的道徒,但始终没有外出行道,自甘寂寞而不求闻达,又没有著作存世,因而也只能算个居家道士。叶国重的儿子、叶法善的父亲叶慧明的情况,李邕的《叶有道碑并序》亦有载“:公冈替厥繇,代增其业。启秘箓之高妙,扬玄津之洪波。道微若声,心么若气。吹律暖谷,运历知天。屡下辟书,终不应命。”[4]叶慧明字德昭,约生于南朝陈后主至德四年(586),卒于唐贞观元年(628)。他是子承父业,世袭道箓,增广道学:开扩道家秘箓的高义要旨,提升玄学津渡的大波,吹奏管乐以暖和山谷,运用历法以知晓天地。朝廷虽也屡屡征召,他亦始终没有应命。《叶慧明碑并序》,因是专记碑主生前的事迹,兼诉悼念和称颂之情,所以,对他的记述就更为具体而深入“:……降仙府,乘道流,追踪隐沦,叶契幽搜;结庐涧沚,考盘岩椒。同人利贞,遁代勿用。雅好酒德,尤邃老经。话言解颐,精义绝倒。……每至升月惟户,和风林薄,植杖啸谷,席皮琴山,泰然乐生,澹乎忘老。方且惟性寿,溯神仙,徇赤松之游。纵黄灵之术,外身先物,归根至柔。缘以大钧,持以大定,色理不荡,宠辱不惊。”[6]意即叶慧明降临仙府,驾御道学,追踪先贤;隐居山林,守操正道,匿身避世;以酗酒为德,尤精通老子《道德经》;言论精彩而令人开颜欢笑,精研事物的微义而让人倾倒……每至月夜,和风吹木,柱杖席地,吹啸弹琴于山谷,顺天性自乐而忘老。他把寿命向上推求到神仙,为追踪赤松子而出游;释放神仙黄灵的术数,置自身于尘世物外,摆脱物欲的诱惑,归根于温柔本性;凭藉大自然,保持身心淡定,目对肌肤纹理而心旌不摇,完全做到宠辱不惊,把得失置之度外。而《唐鸿胪卿越国公灵虚见素真人传》对叶惠明的介绍是“:父慧明业诗礼居儒,素不符荣宠,游玩山林,枕石漱流。行歌负薪,每结草为舍。预知未然……”[7]这就是说:叶慧明平日习诗书礼义,训导蒙童;有暇则隐居山林,怡然自乐,不追求“荣宠”。他俨然以儒士自居。从“预知未然”,又可知他家传占卜与符箓之术,颇有道士的色彩。从上引的碑铭可知:叶慧明比起前辈上代来,行踪更远离世俗,情感更深藏不露,心态也更为淡定。从思想与活动来看,他更像一位在家受箓传道的职业道士,可传记又说他又是位宗儒的儒士。要么叶慧明是儒道兼宗的人物,或则是先儒后道的过渡性道士。

叶道兴传至第四代为叶法善。其思想与活动、业绩与影响,远远超越先辈之祖与父“:幼得父书,早传成法。夤念有训,迈亦自身,读天下之书,备方外之术,火涤淫祀,剑诛群妖。恩开五君,名动四国。其入也,排金锁,谒紫庭,为帝傲吏;出也,法玉京,坐玄寺,作仁宗师。”[8]叶法善少时就得到前辈的道教典籍,开始承传天师道的道法,钻研思考而掌握道教典式法则,因而能迈步在先人的功业之上。长大后,突破居家修道的传统,出守拜师求道,读天下之道书,具备方外的术数,用火荡涤不合礼制的祭祀,以宝剑诛杀各类妖魔。中年后,他为皇帝及皇室成员祈福、消灾、行道、授箓、问道,因而受宠于五朝君王,名声惊动四方邻国。他入朝时,卫士大开宫门来恭候,帝王在寝宫迎接,成为皇帝引以为傲的宠臣;出宫后,他效法天阙规制,操守道教之法规,作世人尊崇的法师。李邕更从继承祖先事业而大力训育后代的角度,有力地肯定叶法善的操守与勋业“:袭上德,延庆灵,生而知之,学而习之,有专门之资,得丕成之业。才龀羽工道,既冠同玄,讯远岳之福庭,觏幽寻之方士。……呵万鬼,搦百神,启阴官之符,变冥司之箓,追究往事,坐知来兹。膏肓无所遁其形,雾露不能滋其疾,奇迹多绪,嘉声日闻,是以大君孔休,辟命荐至,入自卧内,问以咎征,造膝必诚,偶事偕中。”[6]叶法善承继上天最高的道德,延续先辈的积善与福荫,少时就学习了“三玄”,又经常复习它们,故有天生的资质与专门的禀赋,得承前人的伟业。在孩提换牙时就能理解“道”,到成年就研习道家“三玄”,寻访五岳的洞天福地,遇见寻幽探胜之方士就拜师学道。……叶法善大声呵斥和捉搦各类鬼怪,百神众仙都来庇护他;分开福荫官家符命的凭证,改变阴间冥司掌管的符箓,查究以往的情事,安坐着就能知晓古往与未来。在叶法善眼中,重病不能障蔽其形迹,云雾露水不能使他滋生疾病。能在不凡中创立功业,因而赞誉经常可闻,天子十分欣赏他,下令征辟荐举,让他进入宫廷。皇帝以凶灾的征象相问,他在皇帝膝下诚心相告;大凡国家遭遇,所答则一一与事后的事实相符。

唐玄宗亲撰的《叶尊师碑铭并序》,更塑造叶法善作为“尊师”的形象:“幼有奇质,长标特操,神照体外,骨秀形表”,是一个颇具“仙格”的仙人;详叙叶法善神奇的行迹:涉江而游,“咽灵药,吸云浆”,“见昔青童”,茅君印腹“,灵应感通”;“杖策游诸名山,远访茅君”,“于青城赵元阳,受遁步玄之术,于嵩高韦善俊,传八史、云蹻之道,宴息于罗浮、栝苍,往返于蓬莱、方丈”;更盛赞叶法善“匡国辅主”的功业“:朕在藩邸,屡闻道要。及临宇县,虚伫昌言。奸臣寓谋,凶丑潜逆。未尝不先事启沃,亟申幽赞。”[4]在国家政治形势需要、相王和临淄王运筹帷幄之时,叶法善以德高望重的高道身份出现在宫掖,揭泄韦后、安乐公主的密谋,探发太平公主之隐奸,协助相王李旦、临淄王李隆基起兵讨伐韦、武集团,帮助睿宗恢复王位、李隆基执掌大政,改元“开元”。在谋定逆乱、匡复社稷的政局急遽转变中,叶法善为护持李唐王室而“匡国辅主”,其功业勋绩实不可没。故而,唐玄宗于开元二年八月就下诏:特授给他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文官)、鸿胪卿(从三品文官)、越国公(从一品文官)、兼景龙观主(唐道士最高的称号)的爵位;在叶法善死后十九年,还亲为恩师撰写长篇碑铭,除抒发怀念和感激之情外,对叶法善的生平和业绩作全面的介绍与高度评价。并令太子题额,又命当宠道士尹愔到景龙观宣敕御碑。宋政和六年(1116),叶法善还被敕封为“致虚见素法师(官谥,二等二品)”。宣和二年,又有元命护国真人之封———“致虚见素真人(官方道谥最高级别)”。叶法善生前在道教中的身份与地位,步步在提高:40岁前,生活在浙西南与江南,经历传承祖业与外出习道修炼,渐渐成为颇有名望的道士。中年以后,被高宗征诣到京师而成为内道场的道士,参与宫廷道观的设坛、修斋、醮祭,为宫廷祈福避灾、却敌除妖、行道授箓、祈雨止雨;还奉命修黄箓于天台。60岁以后,取得道士最高法位———大洞三景法师,奉授上清道经和上清戒箓,奉敕于泰山祭岳,修斋河图大醮,敕敬造壁画;代表皇室封岳于南岳衡山,辟地禁采樵、断畋猎、罢献琛。睿宗朝,至南岳夫人魏夫人仙坛修法事,于坛西置洞灵观;玄宗朝,奉旨南下浙江,主持会稽龙瑞宫投龙仪。秦中大旱,奉帝诏祈镜龙,雨大澎。即使年过耄耋,他仍尽力于讲经布教。叶法善死后,唐玄宗颁发《赠叶法善越州都督制》,盛赞叶法善“天真精密,妙理玄畅,包括秘要,发挥孤秀”的修炼成就,“情栖蓬阁,迹混朝伍,保黄冠而不拔,加紫绶而非荣”的出世襟怀,“体应中仙,名陞上德”[9]卷二三的崇高品性;敕令内廷图写叶真人貌像;亲自制词赞美其“卓尔无对,超然不群”[9]卷四二的音容状貌与气质风度,以及对像主地位的肯定。

卯山叶氏不仅自叶道兴四代为道士,而且叶法善一门的侄子叶仲容、族裔叶藏质,也都是习道与传道的。关于族孙叶仲容,叶法善临终时曾有遗书给他“:汝将吾诗及书送上,不得求官。当奉诏监丧,归葬栝苍。”[9]卷九二三弟子仲容,据《卯峰广元叶氏宗谱》所载,即为叶望二十二世孙叶玄灌,仲容是他的字。他原是叶法善弟弟叶法喜之子,当是其族侄,后来过继给法善做养子。仲容原任滑州(今属河南)司马,后奉法善遗命而弃官出家从道,成为东京圣真观道士,并与中使监护扶丧,亲扶法善灵柩归葬栝苍宣阳观之侧。叶法善将仲容收为养子和弟子,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可以传承家族道教衣钵;确保叶氏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因自己的去世而被剥夺;确保所赐封的名号、官阶所得职分田和寺观,可让子孙永继。叶仲容因从道时间较晚,其道业、影响和地位自然不可与叶法善相比,但卯山叶氏道教传统终究后继有人。在中晚唐时期,卯山叶氏中还出现一位高道,他就是叶藏质。北宋初,道士贾善翔的《高道传》有载:道士叶藏质,字含象,处州松阳人,法善之裔也。初隶安和观为道士,诣天台冯惟良授三洞经箓。于玉霄峰选胜,创道斋,号石门山居。其前有二峰,耸峭对峙,故曰石门。日诵《道德》、《度人》二经。晚年尤精符术,请之者如织。……唐懿宗优诏石门山居为玉霄观。忽命酒召其友应夷节同饮,语及生平事,然后告以行日。及期,题于门曰:鸡鸣时去。门人遂闻珠佩杂鼓乐声于空中,须臾鸡唱,视之,已化矣。年七十四。[10]藏质公,为松阳安和道观道士。唐元和间(806—820),诣天台栖瑶池,受三洞秘诀。后筑室玉霄峰,号石门山居。终得其祖八史云蹻之术。晚精符术,名动京师。懿宗年间(860—874),优诏褒封,以其庵为玉霄观。一日,忽与应夷节言别。翌日解化时,门人闻珠佩杂箫管声于云中,视之化无形矣。①两则小传告诉我们:叶藏质为“法善后裔也”,并非“藏质为叶法善之孙”[11]、仲容之子。从元和间就学道天台山,咸通年间多次被懿宗召入内廷,又享年七十四岁等,可以断定:叶藏质大约生于九世纪初期,绝不会“约生于唐大中六年(852)”[12],活动年代约810—890年之间。藏质比法善迟生两个世纪,说他是“法善之裔也”,或是其六世孙,则是较为可靠而可信;叶藏质开初隶籍安和观为道士。安和观坐落松阳卯山,是法善的祖居地,又是叶法善后裔修道之所。开元间,叶法善舍宅为观,唐玄宗赐名曰淳和观。随后,淳和观逐渐成为浙西南著名的道观。中唐元和年间,为避唐宪宗李纯之讳而改名安和观。叶藏质正是道观改名之初出家入观,入祖辈创立的道观也符合卯山叶姓习道的传统;叶藏质为提高道学修养,青年时期曾离家去天台追寻祖先遗迹,修道于桐柏观,拜冯惟良为师,学习上清三洞经箓。叶藏质还于咸通五年(864),在玉霄峰创立“石门山居”。在山居里,他日诵《黄庭》、《度人》、《道德》诸经。叶藏质在天台山的道迹,曾名动京师,唐懿宗多次征召他入内廷问道。咸通十三年(872),还优诏石门山居,赐名为“玉霄宫”。自此,私人的道斋始变为公共道院。此后,叶藏质就隐居在玉霄宫,边修道边付授真文秘诀,还收集和整理道书,将七百多卷道书移置玉霄宫钟楼,史称之为《玉霄道藏》,即前面所引的“玉霄藏”;在天台期间,叶藏质精研道经,擅长檄召之术,能祈祷雷雨,祛除疫疠,疫使鬼神,驱邪治病,成为晚唐道教天台上清一系的代表人物,上清大法的主要传人。叶藏质平日交往较广泛,与之有交往的官员是浙东观察使李绾和水部员外柳韬。前者为感谢他为其修斋授箓,特将高二尺、重百余斤、相传为夏禹所铸的古钟赠予玉霄宫。后者,馈赠玉霄宫老君像一幅。与道士和文人交往则更多。会昌(841—846)中,叶与高道刘处静、应夷节为林泉之友,与和尚贯休也有接触,与诗人方干、皮日休、陆龟蒙、徐铉等有诗作唱和。叶藏质出生于道教世家,家学渊源深厚,少承传符箓,传授炼丹服食的八史、腾云驾雾的云蹻术数。到了晚年,传说他特别擅长符箓檄召,尤能祈祷雷雨、驱却疠疫、役使鬼神。曾为婺州人驱邪治狂,为当地百姓消灾治病,人们尊称他为“叶尊师”。从其经历与活动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说,叶藏质是晚唐时期浙西南卯山叶氏道教世家的一位中兴人物。

晚唐时期,与叶藏质出身相似的处州叶姓道士还有叶孤云、叶广寒等天师。他们稍后于叶藏质,也在松阳家族道观安和观修道、在天台山自创道观传道,只不过其地位没有叶藏质高,影响没有叶藏质大,故道书与族谱罕有提及。卯山叶氏一门,自曾祖叶道兴开始,一连四代一脉相承,都是以道为业。这与唐代道教世家承续的传统符合。宗门素履,家代隐仙。道一相孕,薪炎交传。……道开幽键,性与真筌。一门累祖,四世百年。抗迹岩谷,消声天地。[4]意即叶国重家族一门行为淳朴,世世代代都习隐求仙;道学一脉相孕,薪火世代交传;对幽深的事理能开通关键,人的本性亲附道教的真诠;祖孙都崇尚道教,四代相计已有百余年;高尚的品性操守迹遗在山岩深谷,消失的声音仍隐藏于天地之间。叶国重一门,由于“积习相传,寝以成俗,迷而不返”[3]43:叶道兴为“遹开道脉”、“始构大门”;叶国重已一心向道,仅是居家的受箓道士;叶慧明虽也在家受箓,但已是著名的职业道士;到了叶法善,更习灵宝及上清之法,道风大畅,声名隆盛,遂成为正一派之领袖。百岁之后,他在栝苍建宣阳观,在松阳舍庄宅为道院,玄宗赐名“淳和仙府”,为叶氏子孙和当地道徒提供习道、从道的活动场所,后来终成为道教的一大丛林胜场。继子叶仲容又弃官从道,承袭黄冠旧业。开元末,还形成叶法善崇拜,使其享祀千余年。族裔叶藏质重振家学,中兴道业,再度得到皇帝的器重与百姓的尊崇。卯山叶氏对于道教,前有“遹开道脉”者,中有颠峰人物,成为一代宗师,后又有承袭者和中兴人物。无论是按照原先的“世家,谓世世有禄秩之家也”的标准,还是后来世家泛指世代显贵的家族或大家的条件来衡量,我们完全可以称他们是南朝至唐代浙西南一个典型的道教世家。(本文作者:赵治中 单位:丽水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