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科研经费效益内部审计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对科研项目的重点在有关科研经费财务收支的问题上,科研项目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并没有成为关注的内容。文章从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作用和内容入手,分析当前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根据高校管理及科研项目特点,探讨高校开展科研经费效益内部审计的思路。
关键词:科研经费效益审计内部审计高校
一、高校开展科研项目效益内部审计的内外部环境
(一)高校开展科研项目效益内部审计的外部环境
2018年7月18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通知要求简化科研项目申报和过程管理,完善有利于创新的评价激励制度,同时强调了对科研绩效的评价。2016年10月27日,财政部、教育部出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办法》,办法规定科研资金使用的6个“不得”,提升中央高校的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2016年6月3日,审计署了《审计署关于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意见》(审政研发〔2016〕61号),表明审计在科学研究中是着力推动科技经费加大投入和有效使用的。国家政府出台各项规定要求对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和效率进行审计监督及评价,这些都为高校开展科研经费效益审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高校开展科研项目效益审计的内部基础
提高资金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科研效益性、效率性逐渐成为高校发展的思路,也逐渐成为高校治理层关注关心的事项。进行研究经费资金使用效率审计对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学校内部开展科研经费效益审计易于得到学校管理团队的支持。经过几年的发展,高校普遍从纪监审部门把审计部门独立出来,提供独立的经费保障内部审计机构运行,同时补充和引入专职专业的人员。近年来,高校审计部门普遍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为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真实性、有效性的审计项目提供了必要条件,为对科研经费的效益性做出客观审计评价、提出公正的审计意见提供了实践基础。
二、高校开展科研项目效益内部审计的现实需要
通过学校内部开展科研经费效益审计,独立客观地去审查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和效益情况,对其经济性、真实性、有效性做出评价,对参与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实现有效的监督,对健全完善制度、纠正不良行为、减少经费损失提供有效的建议,促进学校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的进一步提升。由此可见,为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科研经费效益审计工作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必然选择。
(一)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的健全性
实施内部审计监督可以有效提高高校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水平,对科研经费的支出等进行有效的监督,促进高校整体健康高效发展。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内控制制度不严谨的情况,能为学校管理层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及体系提供重要参考,避免类似问题给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带来损失。
(二)确保科研项目各项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
高校科研经费在实际使用和管理中会出现各种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最后导致经费支出信息不真实、不完整,不但有可能引起财务风险,更有可能出现贪污腐败等不良影响。内部审计在提高经费支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上有一定的作用:明确科研项目的支出范围,对于不属于科研项目范围内的支出,即使金额不大如办公费、差旅费等,也可能造成财务核算不真实,导致科研经费最终支出信息不准确;劳务费在科研经费支出中占一定比例,部分项目人员通过虚构劳务人员数量巧立名目虚发劳务费,可以通过内部审计认真审查项目组人员构成,按是否有工资性收入等科研项目管理标准,对劳务费支出的真实性进行确认,确保科研经费用到实处且合法合规;设备采购中容易出现固定资产不上报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项目人员占为己有的现象,通过内部审计可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对科研经费支出及使用合法性进行管理和监督。
(三)提高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效益性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存在使用效率、实际效益较低的问题,通过实施内部审计,能引起科技管理部门、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实际效益的重视,对不能带来预期效益或本身存在不足的科研项目不申报、少申报,对长期未完成的效益低的课题项目,加强项目结题管理。
三、高校科研经费效益内部审计的思路探索
高校科研经费效益内部审计,就是以国家法律法规、学校管理制度等为基础,取得有关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财务数据、文件资料,运用适当的审计方法,对课题成果的产出效益做出评价,提出有效的审计建议的过程。因此,根据高校科研经费的特点,高校开展科研经费效益内部审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健全制度,明确责任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是开展科研经费效益审计的基础。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是一个整体机制,课题的管理涉及学校内部多个科研及行政部门,如项目负责人所在科研机构、科技处等职能部门,还可能涉及学校外的政府部门。各级各类的课题对应各种各样的管理要求,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大多散见于各部门相关文件的表述中,容易出现多头管理或者无人管理的现象,导致部门之间权力交叉、责任模糊,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出现互相推卸责任、整改无法落实的情况。因此,应明确各部门职责,梳理细化各部门权力,形成学校内部监督、治理和评价体系,防止部门间扯皮推诿,完善科研经费效益审计长效机制。
(二)审计前移,完善预算
将科研预算管理变为成果导向,能使内审部门提高审计效率,更有针对性地实施科研经费效益审计。对于预算内容的合规性的审计,要求内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关口前移,变结题审计监督为立项管理监督。例如论证科研项目预算中购置高端仪器设备的合理性,内审人员可以通过向相关部门进行了解,对购置的仪器设备是否真正能为课题研究服务、学校同类仪器设备能否共用共享的情况进行评估,对设备采购进行合理性论证,避免了因盲目购买导致固定资产闲置进而造成科研经费浪费的情况,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取得较好的审计效果。
(三)确定内容,科学审计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同时结合学校自身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等确定审计内容,通过经费支出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等来审查课题经费使用的合法合规性以及效益性。1.科研课题预算中的经费支出是根据科研活动需要所列,但在具体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能否按照勤俭节约的原则控制使用科研经费、能否对科研经费做到专款专用、能否严格遵守经费开支标准,是否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科研经费是否用于发放预算范围以外的、法规制度不允许的人员支出等,这些使得科研经费使用效率降低、致使科研经费使用结构不合理的情况需要内审人员关注。例如,通过审查项目组人员人数,审查人均人员经费、办公费、差旅费等是否按制度执行,是否按合同约定执行,避免导致效益偏低的情况出现。2.对按时结题的课题,分析其财务数据、计算其经济指标,审查其经费使用情况的效率性,存在结余资金的,对结余资金的性质及用途做出评价;对未按项目书约定时间结题的科研项目,分析资金余额和项目资金余额使用情况,同时,对此类科研项目要关注是否存在不及时结题的情况,避免出现科研经费闲置沉淀,造成科研经费效益不经济的情况;对长期挂账不报销费用的课题进行梳理,解决科研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的问题。
(四)客观评价,指标明确
内部审计人员除了通过财务数据对经费支出项目来审查课题经费使用的合法合规性以及效益性外,还可以通过项目任务书中预期研究成果、科研成果的实现情况对课题的效益性进行评价,在构建科研经费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科研项目的效益性进行评估:1.科研经费投入评价指标。审计的重点可放在经费来源及总额、项目组负责人的学术地位、项目组工作人员的素质等指标上,这些人力物力水平反映了科研项目的级别和科研项目的前景,科研课题未来能带来经济效益大小及科研项目成果应用对社会所作贡献的程度等。2.科研项目产出评价指标。科研课题的产出是科研成果,是反映科研工作的公众认同度,是科研人员学术能力、科研项目经济社会效益的重要表现形式。内审人员对科研项目产出应以项目立项书为依据,关注课题项目提交的论文、著作、学术报告、获奖情况及专利申请数量等情况,对于科研的数量和平台进行统计,尤其是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国际会议录索引(ISTP)、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科学索引(A&HCI)、社会科学和人文会议录索引(ISSHP)收录的论文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了解科研成果是否能真正实现转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推广和应用的情况。3.科研项目管理评价指标。内审人员可通过统计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等取得的收入与科研项目经费耗费比例关系,说明资金的有效使用程度,确定其效益。通过研究科研项目经费实际支出数与科研经费预算总投入的比例,评价科研经费使用节约程度的指标等。内审人员可以通过对以上用数据、指标的衡量和计算来分析科研项目的效益性并做出评价,为纠正不良学术行为、降低课题经费损失提供有效的建议。总之,高校应继续推进科研经费效益内部审计工作,不断提升现行高校内审体系在科研经费监督中的作用。
作者:徐蔚 付文科 单位: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