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制造企业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制造企业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制造企业的应用

一、引言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提出及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我国制造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面临的风险也难以预测,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建设不完善、理念落后、独立性差、信息化建设滞后等因素抑制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风险管理、实现目标方面作用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近几年,从工业4.0到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正式提出,我国制造业也进行着深入的革新,新科技推动新兴产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就要求制造业产业链升级改造,从产品生产中的供应、运输、制造、销售、售后等各环节程序化、规范化,以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随着制造业行业环境的变化持续加速,依靠传统的内部审计已不能完全应对经理管理风险的防范、识别和应对。201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重新修订内部审计定义,界定内部审计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该定义将内部审计工作重心从传统的财务、经济责任及经营审计,转变为以风险为导向的管理审计,通过审查业务流程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控贯穿于企业的各个环节,确保业务流程的再塑造,降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增加企业价值。制造企业供应链条较多,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从采购供应、运输仓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入手重塑流程,规避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加强内部控制。

二、制造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问题

1.内部审计体系建设不完善。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其本身的职能、业务范围、管理标准和运作模式,侧重于企业风险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在我国制造企业中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尚不准确、目标认识不清晰,业务范围局限在财务审计范畴,标准化管理未形成体系。这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工作时无章可循、无规可依,缺乏系统的、标准化的流程规范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风险,抑制了内部审计的优势和作用的有效发挥。2.内部审计理念亟需转变。传统的内部审计是以监督为主导的事后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再对评价结果实施相应的实质性测试程序,达到风险管控的目的,形成“控制-风险-目标”的审计思路。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协助管理层堵塞管理漏洞,防范风险,但对已发生的经济损失已不可逆转,无法挽回,更不能为企业实施经营战略提供前瞻性的建议。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单一监督职能的内部审计使得企业对生产经营风险的反应具有滞后性,且其审计结果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出现偏差,无法满足企业全面发展的需求。3.内部审计缺乏应有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基本条件。制造企业生产环节较多、工艺复杂,管理层一般比较重视生产经营各业务层面,关注短期经济效益和工作绩效,内部审计在组织结构中的地位不明确,使内部审计部门设置流于形式。有的企业内部审计与纪委监察部门合并办公,有的直接在财务部门下内设审计监督职能人员,有的甚至不设置内部审计人员。这种机构设置无法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不能全面识别、客观进行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控制,降低内部审计协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4.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较落后。现阶段,我国制造企业内部审计主要借助手工处理会计信息并甄别审计风险点,这严重抑制了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效率的提升。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ERP系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这就对内部审计人员在庞大的数据信息中有效的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技术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内部审计效率和准确性。主要表在企业内部选择项目的随意性,以及受到领导层主观臆断的影响;其次是关注企业的财务数据而忽略非财务数据,侧重于财务收支及企业资金活动而忽视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

三、制造企业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风险导向审计使用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从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合规性、有效性角度,提出内部控制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首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强调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内部审计不能将全部控制环节进行评估。内部审计项目组按照成本效益原则,以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并确定关键风险控制点,即将审计资源配置到重点关注的业务高风险领域,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范围并开展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审计工作,合理实现内部审计目标及以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及其价值最大化。其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延伸审计范围改善经营管理。传统的内部审计实施以企业具体业务的执行制度及流程控制为评价对象,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审核、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关注企业的管理目标,以此为中心开展业务风险控制,其在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要求进一步扩大审计范围,从被审计单位的整体经营环境、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企业所处行业地位、企业在相关产业链条中的位置、企业所需和可获得的资源要素等多维度考虑,发现、识别、评估各种风险,针对发现的风险和问题开展审计程序并提出改进建议和应对风险的措施,完善企业管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增加企业价值。再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评价效果。传统的内部审计一般从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出发,在评估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评估其风险、并衡量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提出改进建议和落实后期问题整改情况,内部风险的评估严重依赖于内部审计控制的检查。与传统内部审计思路不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从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出发,评估企业风险并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审计领域,为管理层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决策需求信息。最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侧重于企业风险的识别和应对。传统的以制度为基础的内部控制审计是事后审计,在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结束后开展的评价监督,其监督的缺陷在于这种事后监督未能阻止企业的风险发生,企业的损失已成为沉没成本。相比较于传统的内部控制审计,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更注重评价监督审计工作的持续性,从管理的角度更加侧重于制造业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生产经营、采购销售各环节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中已存在和潜在的风险,前瞻性的将内部控制各环节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因素进行有效评估,并采取积极的措施,降低企业风险。

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与优化对策

一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制造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要力量,生产工艺复杂、流程管控环节较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以风险为起点,将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控制系统,在各个业务环节建立风险控制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制造企业中开展主要把控以下几点:首先,评估企业的战略规划、经营目标等。内部审计通过全面、深入的了解企业的历史经营情况、行业状况及市场环境等,评估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合理性、可行性、效益型及生产经营目标的可实现性,识别潜在风险并上报管理层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和措施。其次,对企流情况,将业务、资金、物流合三为一,从供应渠道、采购方式、生产销售、收付款、筹融资、投资规划、费用管控等环节进行风险识别,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流程、全方位的风险评估和风险识别应对。二是制造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优化对策。首先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标准化管理体系,提高审计质量。风险导向制造企业内部审计应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增加企业价值为出发点,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标准化管理体系,其重点在于审计资源整合、项目管理、作业流程、技术方法、质量评审等形成可量化、可操作、执行力强的运作体系,在项目源头审计信息甄别和项目尽头审计回头看上打通渠道平台,推进审计职能有效发挥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将审计成果积极转化和有效利用,形成企业经营的闭环管理,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企业效益。其次,科学定位内部审计职能,转变内部审计理念。相比较于传统内部审计注重检查、监督的职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加强调增加企业价值、实现企业目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根据“目标—风险—控制”的审计路线,通过审计工作人员采用系统的、规范的审计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流程、全方位、全角度的监督与评价。制造企业生产环节较多、流程复杂,应重新科学定位内部审计的职能,调整审计理念,拼弃“查问题、防风险”的陈旧理念,转向从企业整体价值链出发,帮助企业改进经营、增加价值、实现目标,保障企业持续稳健经营。再次,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管理模式,提高其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以及在企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极大地影响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程度。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客观的开展企业内部审计活动,有效管控企业风险,制造企业必须改变和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模式,改变审计部门设置流于形式的现状,采取在董事会下设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审计委员会的管理模式,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提高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力度。最后,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其效率。制造企业生产价值链条较长、生产工艺复杂,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审计全流程、范围全覆盖、无死角,审计内容从财务审计拓展到风险管理审计,在此形势下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首先,将企业其他部门的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信息与内部审计部门进行有效对接、联网,及时、迅速、准确的将生产经营数据传递到审计信息库;其次,内部审计部门从经营管理角度有效捕捉外部信息,掌握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和行业发展态势;此外,利用大数据、云服务等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联网监控,发挥企业内部审计预警机制,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实现企业目标。

作者: 齐祯 单位: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