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成为事业单位能否取得更大发展的瓶颈区域。传统的内部审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取得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事业单位要想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做到不断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水平。本文主要分析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有效措施。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科学内涵

内部审计质量实际上就是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和结果的优劣程度。在一个组织机构之内,内部审计单位的存在价值是为该组织服务,并形成对该组织内部所有业务的独立审查和评价的职能部门。由此可见,相比较于组织内的其他业务,其质量既具有与他们一致的共性,同时也具有与之不同的个性。具体来讲,内部审计质量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系统性。这种系统性具体是指内部审计的质量并非只是受到单因素的制约,而是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审计环境的好坏以及审计方法是否正确使用等等。也就是说,审计工作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将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的高低。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在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时,必须注重体系的系统性,这样才能在多层次、全方位和全过程的角度上完成对审计系统的质量控制。第二,经济性。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审计成本之间存在着正比例的关系,也就是说,内部审计质量越高,其相应的内部审计成本也就越高,但是同样的,事业单位组织目标实现的可能就越大,单位整体价值也就越大。但是,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内部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其内部审计成本的增长速率会大于效益的增长速率,这实际上也说明了一个最佳内部审计质量的范围。在这个最佳的范围之内,内部审计带给单位的的价值逐渐趋于最大。当然,实现单位整体价值最大地前提是,内部审计成本的最小化。第三,模糊性。根据相关准则证明,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程度是根据组织是否遵循了这一准则规定:遵守准则,内部审计质量就高,否则就低。但是,在组织进行实际运转的过程中,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会相当复杂,而且由于个人的专业素养不同,其对于同一准则或者是不同情况下的同一准则的认知都会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恰恰是由于这些主观性因素的存在,内部审计质量具备了模糊性质,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难度。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目标及原则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目标

任何一个组织都是具有其运作目标的。而控制体系正是根据组织内部的目标而建立的。换句话说,有目标存在,才会有控制体系的存在。反之,就不存在控制体系。在我国,相关规定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首先,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活动必须遵循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准则,以及审计部门的工作手册规定。其次,审计活动的效率必须能够达到既定的标准。最后,审计单位审计活动是促进单位目标实现,并能够进一步提升组织整体价值。因此,在事业单位内部其审计质量的目标必须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工作效率满足既定标准,并同时能够辅助事业单位实现自身运作目标和提升事业单位整体价值。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职能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内部审计形成了不同的审计模式,而模式的不同又造成了人们对其质量的认识差异。所以,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目标也发生着变化,传统的内部审计以查漏补缺,防止徇私舞弊而存在,并且其工作的重点也以财务审计为主,其内部审计主要发挥着监督的职能。这些因素决定了传统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目标是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度。而现代的内部审计以提升组织价值,提高组织运作效率为目标,工作的重点也转向了全方位的审计,主要发挥着保证和咨询两大职能。因此,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也转变为组织审计活动以促进其目标实现和增加整体价值。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原则

一个组织机构要想保证内部审计质量能够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其审计工作就需要按照必要的原则进行。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单位的质量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独立性原则。独立性本身就是审计的特性,这一特性的存在是保证事业单位审计部门独立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事业单位必须保证其内部审计质量的独立性原则。另外,这种独立性包含业务和组织上的双重独立。第二,有效性原则。内部审计单位的一个重要的工作目标就是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价值。因此,在进行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工作时,应当尽可能的以更少的人员投入,而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益,这既是单位成本的节约,也是提升审计工作价值的需要。第三,权威性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组织的重视。并且,国家相关法规也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不可违抗性。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必须授予审计工作以权威性,这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强制性举措。第四,分工协作原则。在事业单位审计质量控制的工作中,其分工协作原则具体包含审计人员明确分工和员工之间的相互协作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含义实际要求审计人员能够以组织内部的目标为前进方向,摒除个人观念,在审计工作中形成统一,不难看出,这一原则的存在正与审计质量目标中的促进组织实现工作目标相一致。

三、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

(一)优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环境

影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个因素就是其环境。优化这一控制对于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第一,做好行业协会的监管工作。在我国政府职能的不断变化以及事业单位自主管理权的进一步放宽的背景之下,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工作应当逐步转变成社团性质的行业自律管理和集中管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内部审计单位做好相应的组织和制度建设。同时还应当制定并执行相关的法规和准则。另外,要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的建设。在遵循国际建设规范的基础上,还应当具体结合本国的国情及单位的具体情况,这既是内部审计单位工作规范的要求,同时也是保证内部审计单位得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需要。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还应当注意先进经验的推广,并设置相应的先进项目的奖励,做好优胜劣汰的工作处事原则。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与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工作,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审计部门工作的质量和保障水平。第二,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具备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既是保障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措施,同时也是提升审计工作质量的要求。一方面,内部审计工作具备独立性,还应当保证内部审计组织设置上的独立性,这样能够保障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必须提供审计人员以充足的工作权限,这样,在其有限的权限内,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其工作上的独立性。一般来讲,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越强,其组织内的地位也就越高,其权利的权威性也会相应很高。另一方面,在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合理设置的基础上,还应当尽可能的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通常情况下,一个组织内部的审计工作的性质特征决定了其管理层次的高度,也就是说,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越高,其管理层的工作也会受到更多的保证。第三,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审查权限。这也是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独立完成审计工作的保障。在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一般具备调阅、复制、选文等等权利。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的人员控制机制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的人员控制,需要做好主体权责和内部审计的职业化管理体系。而在落实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权责时,有需要注意两点内容。第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这一有效的组织机构建设和相应的专职人员,都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保障手段。第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需要具体到每一个员工,这样才能真正将审计的工作效果发挥出来。而在建立审计职业化的管理体系上,主要是要求事业单位严格要求审计人员的选拔机制,进一步实行内部审计职业资格制度。这样才能从起初就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这对于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为将来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业务过程控制

一个完整科学的内部审计业务过程主要包括准备、实施和终结三个阶段。因此,在开展全过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时,必须注意把握每个阶段之上的关键点控制。并在每个关键点上提出具体的质量要求。这一节点的控制,将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能否实现控制目标和最佳的工作效率。一般来讲,一旦工作阶段的关键控制点确定下来,审计部门就应当做好整体的业务过程计划方案,以控制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工作节奏。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审计部门必须做好全面的因素分析,既要做好审计人员质量控制,又要做好审计业务过程控制。另外,还应当不断优化审计部门的工作环境,既要保证审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同时还应当保证其工作的权威性,这是为审计部门审查工作提供便利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也是审计部门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适当、合法和有效,提升单位的整体价值,实现最终控制目标。

作者:晁明忠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