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产业转型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趋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产业转型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趋向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产业转型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趋向

[摘要]宏观产业转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但农村地区的资源集中度较低,难以为产业转型提供充足的动力,以至其产业结构愈发单一,经济发展始终落后于城镇地区。在新时期,我国提出了产业发展的新政策,其中信息技术、产业创新以及机制改革,成了推动产业转型的关键动力。本文将以此为依据,详细分析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并提出促进产业转型、优化经济结构的改革路径。

[关键词]产业转型;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素配置

引言

2017年,我国农业人口约为5.9亿,占全国居民的42%,但农村地区的经济产值仅占全国比例的16%,其人均生产效率已严重落后。农业是我国乡村甚至县域经济的主要产业,但农业产出较为稳定,其价格也难以快速提升,因此乡村地区无法依靠农业生产实现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电子产品成了高附加值的热门商品。而远离该领域的农村地区,将难以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红利,并始终处于产业链的底端。有鉴于此,我国的农村地区,应当牢牢把握技术创新的发展规律,并针对新兴的热门产业合理配置资源,以改进本地区的经济结构。

一、产业转型的发展与特征

以宏观视角分析,产业转型会遵循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规律。农业是社会中的基础产业,其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问题。当农业生产可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时,工业生产方可实现。同时工业生产是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当生产效率得到提升时,工农业生产都可获得更多的产出,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将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服务业是在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即当工业生产提升后,服务业的需求增长。综合分析,工业是当代经济中的核心产业。但工业发展需要得到生产要素与运行机制,依据马克思经济学,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资本。而运行机制决定了生产要素的配置,优质的运行机制可提升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并带来更大的产出。同时在规模效应的影响下,优质的运行机制也将使某一地区获得稳固的竞争优势并形成对该行业垄断。综合分析,在生产要素供应充分的前提下,运行机制是决定产业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

二、农村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

(一)第一产业的实际收益较低

我国农业的主要特征可被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是以小型农户为主的生产方式。小型农户通常以家庭为单位,利用该小型农业设备实施生产。该模式生产效率较低,发展空间有限,其单位产出远低于北美地区,在农业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农产品价格难以得到提升。其二,是产业链发展不完善。农产品的产量巨大,因此其对于流通环节的依赖程度较高。农业产业链可被分为生产、储运、批发、零售这四大部分。其中生产环节的实际利润最低。例如,零售价在3元左右的农产品,其收购价通常在0.5-0.7元之间。其三,是产品质量低劣。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公众广泛关注的问题。而在恐慌情绪的影响下,优质的进口农产品却在我国受到了欢迎,其零售价格也不断上涨。

(二)第二产业的规模不断缩小

工业生产需要集中生产要素,但我国农村地区却面临着资源流失的结构性问题,这一问题成了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人力资源以及原材料优势得以凸显。但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内需市场增长乏力,工业企业必须与需要端高度对接。在这一背景下,聚集效应成为了促进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各工业门类的集中度大幅提高,乡镇企业逐渐失去了发展优势。同时这一时期的国有企业陷入低谷,在生产效率难以提高的情况下,其只能挤占乡镇企业的市场份额。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的生产要素逐渐流失,工业企业难以发展。并且仅有的农村工业企业只能停留在低端领域,其附加值无法提升。

(三)第三产业高度依赖外部资本

当下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抽离乡村资源的主要渠道。通常情况下,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的产业分工较为明确。其中农村地区主要负责农业生产与原材料供应,而城镇地区主要负责工业加工与服务贸易,即农户利用农产品兑换工业产品。但我国农村的商业服务高度依赖城镇地区,因此商品流通环节所带来的利润留在了城市地区,即农户在城镇商业体系内开展贸易,城镇地区享受了高额的贸易顺差,农户只能通过参与城市地区的生产劳动弥补贸易逆差。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地区掌握了物品流动渠道与品牌管理。我国幅员辽阔且地理环境复杂,生产部门难以与乡村地区的消费市场有效对接。因此具备交通优势的县域经济,成了农村市场对接外部的重要节点。

(四)农村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当下我国农村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城市发展与乡村衰落的结构性矛盾。在早期社会中工商业产值的占比较低,城镇地区的生活质量并无明显优势。但工业革命后,大量的产业工人集中到城市生活,消费市场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在这一背景下,城镇地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电气化设施、公共服务以及娱乐业得到了普及。而乡村地区的生活场景并未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富裕阶层逐渐进入城市,大量的青年农民也转变为产业工人。人力资源即是生产要素也是消费要素,人口高度集中的城镇地区必然会吸引更多的资源。同时集中使用将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得以提升,资本也将持续进入到城市地区并形成工商业垄断。工商业的持续发展将进一步巩固当地的信息优势,城镇地区的管理机制也将领先发展。

三、通过产业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一)通过“六次产业”改变农业结构

农业是农村地区的核心产业,但我国的地理结构扼杀了规模化生产的可能性。有鉴于此,我国可通过“六次产业”政策,延伸农村经济的产业链,以提升小型农户的经济收益。“六次产业”政策是由日本率先提出的农业发展规划,并在东亚各国得到广泛应用。该理论认为,小型农户无法依靠传统的生产模式获得竞争优势,但其生产方式却极为灵活,因此其应当向食品加工与流通环节延伸,从而使自身的总收益得到提升。例如,从事大豆生产的农户会面临国际低价产品得到激烈竞争,其利润通常较低。但该农户可将大豆加工成豆制品,并通过自身的运输渠道销往终端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劳动成本几乎是唯一的生产成本,但农户的直接受益将成倍增长。当前阻碍这一政策发展的主要因素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通过新型技术提升工业占比

农村地区的工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生产要素难以集中是最为主要的障碍。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农村地区应当主动挖掘本地的特色产业,并利用新型技术弥补自身的不足。农村地区掌握了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融入新型技术,可使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形成融合,从而使该地区的工业规模得到扩张。例如,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可建立花卉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并采用工业化管理模式开展生产。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该企业可使用温控大棚、智能灌溉等新型技术,以提升生产效率。再有,部分交通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可建立小型的产业园区并在园区内融入新型技术,以吸引工业企业入驻。例如,水系发达的地区可建立服务于水产品加工的工业园区。而通过自建小型水电站,该地区的生产成本将得到控制。

(三)通过科学融资促进服务业发展

农村地区的服务业已经成为抽离农村资源的主要渠道,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应当建立起可保护农村利益的新型服务业。例如,我国可鼓励京东、淘宝等大型电商企业,在乡村地区建立零售市场。同时此类市场可与城市零售市场的仓储体系相融合,以减少库存压力。通过这样的方式,零售终端将下沉到农村地区,其零售消费将通过房租、税收或人员开支等方式留在本地区。再有,乡村地区可通过村民入股的方式,在城市建立农产品直营店,从而使农产品的流通体系得到重新构建,农民的收入也将相应增加。还有,农村地区可依托自然条件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从而使当地的经济结构得到转变。在建设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农村地区应当借助产业扶贫的历史机遇,向上级部门申请融资,并利用小额信贷等融资工具,为项目建设筹措启动资金。同时农村地区也应当深入挖掘“一事一议”制度的正面作用,并通过劳动与股权的转换,激发当地村民的劳动热情,从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四)依托机制创新完善宏观经济结构

农村地区的管理机制落后于城镇地区,其资源也将向外部流失。针对这一问题,农村地区应当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发展定位,并捋顺其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首先,农村地区应将自身视为城市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并承接城市地区的部分功能。例如,其可利用自身的土地优势建立养老机构,并承接城市地区的养老服务。当下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退休职工已接近城市总人口的18.5%。吸引这一群体进入农村,可使当地的消费市场得到发展,医疗水平也将快速提高。再有,农村地区可应用城镇发展经验,促进本地区的建设。城镇化的最大特征是资源高度集中,乡村地区可依据这一特征实现人口集中。例如,农户可集中到乡镇地区开展生活,而农村的宅基地可成为农户的生产基地。在这一模式下,农户的生产与生活将形成分离,乡村资源的使用效率将得以提升。

结语

农村地区应通过“六次产业化”实现农业转型,并使自身的经济收益得到提升。同时其也应当利用新技术增强工业优势,以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再有农村可通过有效的融资策略,促进当地的服务业发展。最后农村地区应与城市发展实现对接,并通过深度融合分享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婷婷,龙花楼.基于“人口—土地—产业”视角的乡村转型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5,35(10).

[2]徐海燕,赵文武,赵明月,丁喜莲,王强.陕西省安塞县生态退耕后农村经济转型及路径选择[J].水土保持通报,2016,33(3).

[3]罗光华.十三五视角下的农村经济结构性分析[J].农业经济,2017(10).

作者:黄好 单位:宿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