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村经济战略性构造整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村经济战略性构造整理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村经济战略性构造整理

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

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加,但农民收入并没有因粮食产量的增加而增长。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究其原因,关键是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农业经营的思维方式却没有跟上这种变化,还停留在短缺时代的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农业生产走的仍然是一条片面追求农产品总量为主的道路。一方面是农业结构调整趋同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单个家庭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面对市场变化,无法把握市场信息,在农业结构调整上,使得同一区域,同样的生产模式、同样的农产品种类应运而生,造成地区间、农户间相互竞争,这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产品积压,影响了其正常销售。除结构雷同、品种单一外,另一方面是农产品品质差、科技含量低,无法满足城乡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和专用性的需求,使市场供需脱节,从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地方特色不明显

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全国农作物生产布局和区域供销来看,主要作物产区分布不平衡,玉米的商品粮主要集中在东北,大米的商品粮主要集中在两湖、两广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小麦缺口长期依赖于国际市场。另外从全国来看,近两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平衡,各地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区优势,未能形成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狭小的区域内。

(三)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益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然很低。其原因主要是:

1.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

我国农村人口多耕地少,户均耕地7亩左右。全国2.38亿个农户差不多就是两亿多个农业生产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无法形成规模经营,由此导致生产水平低下,土地产出率低。据统计目前60%以上的农户生产能力仅能维持糊口,由于资本不足,生产资本的再投入、生产技术的开发十分有限,导致生产力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单位耕地面积效益不能达到最大化,土地产出率极低,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只能在低水平徘徊;同时,规避风险能力差,我国农业仍属于自然农业,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面对大的自然灾害根本无力抵抗,规避风险能力弱;此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些过小的家庭经营者,捕捉市场信息的成本很高,基本上是价格的被动接收者,很难与大市场、大流通的市场经济对接。

2.农业生产成本高

20多年来,农民主要靠提高产量和收购价格来增加收益,但根据有关资料,仅在1979-1998年间,粮食、棉花、油料和肥猪的收购价格指数分别增加了552.4%、473.1%、362.9%和493.1%,而同期六种粮食(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棉花、三种油料(花生、油菜籽、芝麻)和农户散养肥猪每50千克的不含税生产成本也分别增长了279.1%、277.1%、307.1%和537.1%,从而抵销了一部分或大部分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收益,致使农业生产的成本高、效益低。这一方面是由于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农民在生产中的用水、用种、用药、用电、用油、用饲料等诸多方面,缺乏科学指导,浪费现象比较普遍。另一方面也与重产量轻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有关①。

(四)原料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不协调,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贮运体系发展滞后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的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滞后,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2∶1以上,而我国只有0.43∶1。目前世界水产品加工比例达75%以上,我国仅占30%左右。1995年,美国、巴西的柑橘加工量占柑橘总产量70%以上,美国和日本的苹果加工量分别占总产量45%和23%,我国水果加工量仅占总产量的7.5%②。同时,我国水果的储藏能力较低,不足总量的15%,烂果率高达25%以上,再加上高档果率不足5%,这必然造成普遍的卖果难。我国各类肉制品仍以初级加工品或基本以原料进入市场,而且由于质量不稳定,包装不标准,大大降低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再从出口结构来看,我国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深加工品仅占20%。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之一的荷兰,其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为1∶3。

(五)认识上的不平衡

一些群众在对待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上,有的持消极等待的态度,有的则心存疑虑,不敢冒险,心甘情愿地沿着老的套路走。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想调整。许多人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政府的事,因而缺乏参与意识;二是不敢调整。部分农民怕承担市场风险,怕上当受骗,总认为种植粮食作物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三是不会调整。由于多数农民没有准确的市场信息,缺乏科学知识,对“怎样调整,种什么,收获后怎样销售”缺乏信心,有的想调整而不会调整;四是无钱调整。有些农民群众对调整种植业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近年来粮食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减少,缺乏必要的资金购买良种以及肥料而只得放弃调整。

二、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产业优化升级的建议

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从而保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首先,要调整大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调整种植业,一方面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加大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另一方面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各个地区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市场条件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作物,提高高效益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其次,调整品种结构,要立足市场,淘汰劣质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品种。再次,调整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业,重点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实施绿色农业战略,发展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大大限制了农产品进一步增值的可能性,同时也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加快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是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首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巩固城市消费市场的同时,把开拓广大农村、小城镇和国际市场作为重点和突破口,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数量和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方便化、安全化和营养化等需求。其次,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发展有优势和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适合不同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提倡加工与原料基地结合,上下游产品衔接,工农结合,合理布局,良性循环。再次,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在保护和发扬广大具有民族特色风味的传统工艺的同时,要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引进、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着重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后,坚持发展与保护相结合。在食品加工企业建设和发展中,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认真解决好环境保护和食品卫生问题,在企业布局过程上,注意防止周边环境对产品的污染,同时,也要防止加工企业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三)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村第三产业是指农村中为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部门,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衡量农村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现阶段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但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显得极为落后。从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看,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0%、40%、30%左右,在我国则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60%、30%、10%。因此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搞活农村第三产业。当前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一是要完善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一套有序的、系统的服务网络;二是把交通、通讯、保险、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发展重点;三是要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

(四)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由家庭分散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做到: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各种资本参与农业产业经营

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首先要明确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农业产业化的市场经济属性决定了推动其发展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另外,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政府应积极引导包括国有资本、集体资本、个体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本,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并针对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实际需求,多方位地开展资本与资本、资本与劳动的合资或合作经营,扩充各种资本进人农业产业化领域的规模。

2.要把握突破口,抓住科技这个农业产业化的根本

科学技术水平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链条中,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格和水平。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为目标的农业产业化,在推进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上。在目前农业增产不能增收的形势下,农业面临着新一轮的结构调整,这次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农产品品质结构。配合新一轮的结构调整,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即将展开。这是农村经济工作管理者和生产者都必须密切关注的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也必须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3.抓好主导产业载体建设,搞好区域化布局

各地要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积极培育主导产业,这就要求:一是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建设。龙头企业是联结市场和集体、农户的纽带,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以及市场开拓面的广阔,直接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在建设龙头企业中要选择那些生产规模大、市场开拓面广、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能不断开拓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并能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大中型企业集团作为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经济腾飞。二是大力推进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也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在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中,应坚持以下几点:第一,布局区域化。要注意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集中连片、围绕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第二,经营集约化。基地的发展要与适度规模经营有机结合,以提高经营集约化程度,增大农产品批量,提高商品率。第三,基地保护要法制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保护各类农业商品基地,确保正常经营而不受任何干扰。第四,特别要加强农业商品基地的农田水利建设和交通运输、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产品贸易销售渠道畅通。

4.要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载体建设,强化社会化服务功能

农业产业化要真正实现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科教相结合,重要的是组建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覆盖率。为此,要积极探索社会化服务向实体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的服务为依托,以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为基础,以专业性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

5.积极探索组织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这是增强产业化经营组织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之一。一要继续发展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适时引导向紧密发展。二要充分调动农户、龙头企业、社区性合作组织和各方面的积极性,高起点规划,多渠道筹资,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三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四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各种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价格协调、调解利益纠纷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