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时期农村经济地位提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时期农村经济地位提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时期农村经济地位提升

粮食生产: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动力

中国经济现代化首先是粮食生产能力的现代化。粮食作业一种特殊的生活必需品,在人类生存和劳动力再生产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所以,现代化经济发展不是粮食和农业生产功能和作用的改革或取消,而意味着这种生产能力提高,也就是粮食和农业生产能力的现代化。从现实出发,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很大。现在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都不足10写,美、英、德仅为2一3%。一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英、法、德、意等国家都达几万公斤,美国和加拿大为10万公斤左右。以人均消费粮食500公斤算,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可供200多人用,而中国每一农业劳动力(1999年)生产粮食数只有1367公斤,人均养活人口不到3人。再从单位量来看,中国粮食生产的水平也很低。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的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分别为9500万公顷和l•45亿公顷,但是卫星图业示其真实的耕地面积大约为1.32公顷。以此耕地面积估算,按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数据比较,中国所有粮食的单位产量均大大低于许多主要发达国家,而大约是单位产量最高的国家的50%或更少。显然,中国粮食生产的增产潜力仍很大。无论是劳动生产水平还是单位面积产量,都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1995年,世界监测研究所莱斯特尔。布朗在一项研究中预测,在2030年中国的粮食进口需求量可能在2.0至3.69亿吨。以1992八993一1996/1997年平均算,世界粮食贸易量合计只有2.on吨。这也就是说,那时中国粮食的进口量即是世界总贸易量。所以,由此引发了所谓“谁来养活中国人”的争论风波。当然,布朗对中国粮食增产的潜力缺乏客观评估.但是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则是十分值得思考的。如果中国粮食生产不能有较大的突破,未来的粮食缺口一定会很大。如果这种现象真的出现,即便国际市场有粮食可买,但应解决运输和支付进口粮食成本来说,也是中国所无法承受得了的。因此,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实则是中国国民的生存和生活间题。实现粮食生产现代化,无疑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工业化是整个经济发展走向现代化中的一个必然历程。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活动持续增长,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革过程。这一过程将促使工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发挥优势作用,并按工业的技术经济面貌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和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使其逐步走向现代化。工业化的推进自然导致传统农业生产逐步退位,同时使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相对降低,以此形居工业对农业的“改造”,亦即农村工业化发展。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工业化主要表现为农村的工业化,而农村的工业化又主要是依靠农村自我积累的不断提高得以实现的,这既表现了中国工业化的特殊道路,又充分说明农村经济发展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历史性贡献。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化间题的专家小组提出,农村工业化发展对整个经济发的展具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提供就业;二是使农村经济多样化并帮助农业现代化,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三是缩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空间不平等。概括起来,农村工业化主要有:一是增加就业。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化的实践表明,农村工业有两个区别个城市工业的显著特征:其一为企业规模小;其二为劳动密集程度高。显然,小规模企业由于其创建的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比较代,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多,因而比较符合农村工业发展的目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曾将制造业部门分成三类:第一类包括食品、饮料、家具、印刷出版、非金属矿产品等部门;第二类包括纺织、服装、皮革等部门;第三类包括造纸、橡胶、化学品、石油、贱金属、金属制品、非电器机械、电气机械和运输设备等部门。研究表明,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包含劳动量较多,适合于小规模分散生产,在发展中国家雇佣不到50人的小企业生产了第一类产值的37%2%,第二类产值的38.0%,第三类产值的22.0%;相应的,雇佣不到50人的小企业则分别容纳了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工业劳动力的53.15、45.7肠和36.6写。另一方面,农村工业不仅倾向于小规模生产,同时也倾向于劳动比较密集的部门。联合国工发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198。),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工业构成中可占90肠以上。二是增加农民收入。以农村工业发展相对比较成功的韩国和日本为例,1962一1987年,韩国农户收入中农业收入的比例持续下降,由80%降到61.4%,而非农业收入比例(主要是工资、地产收入和外来收入)则持续上升,而且这一比例与农场规模呈负相关,农场规模增大时,非农收入的比例上降,1987年农场规模不足0.5公顷的农户,73•4%的收入为非农来源,而农场规模大于2.。公顷的农户仅有”.2%的收入为非农来源。与韩国相比,日本的农村工业发展水平更高,农户非农收比例也较高。1962一1988年,农户的收入构成中非农收入的比例由48.6%上升到83.5%,工资同样是非农收入中最重要的增长来源。可见,农村工业化的确是提高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三是减小空间不平等和收入不均。农村工业化的这一作用明显取决于增加就业和提高农户收入的贡献。在小型企业能生产较多单位的就业机会,并能设置于较小城市和城镇这个意义上,小型企业将在家庭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促进更大程度的收入平等。更是传统工业受到鼓励,那么农村家庭收入就会直接增加。如果小型制造业代替了大型制造业,平等效果就更大,即使小型工业只是附属于大型现代工业,分散得也不广泛,它也不至于强化经济的二元性和不平等状况,并在某种程度上也许依然可以促进平等。农村工业发展中的三大作用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应该指出的是,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整个工业发展步伐大大地加快,并在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乡镇企业的许多产品,已占全国相当大的比重,乡镇企业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农村小城镇建设: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选择

城市是现代经济的中心。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同时包括向城市化的转变。中国是农业大国,历史上城市化水平很低。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步伐显著加快,到90扩代已取得较大进展,这也主要得益于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大发展。一是从城市个数看,其增加突出,增幅较大。1949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全国只有城市136个(不包括港、澳、台,下同),1978年底达到193个,29年间增加57个,平均每年增加不到2个。此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个数迅速增加。1984年末达到324个,1995年末又增加640个,较1978年将增447个。1978一1995年间,年均增加26个,其中1985一1995年间年均增加31.5个。以区域范围看,尤其是沿海省份增加速度更快。1984年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城市数分别为13、9、18、16,而1995年则增加到43、34、47、53,后者分别较前者增加230.8写、277.8%、161.%和231.3%。二是从城市构成看,主要是小城市增长快。1994年与1978年比,大城市增长82.5写,中等城市增长195.3%,小城市增长30。%。小城市增幅高于城市平均增长222.3%。与此同时,小城市建设也如雨后春笋,得到较大发展。目前全国已有小城镇5万多个,其中建制镇近1.8万个。特别具有典型意义的是,1984年浙江最东南海边的荃南县及周围县市的农民们,春潮般地涌进温洲市以南六十公里处的青龙江畔河边,采取自理口粮,自建住房、自谋职业,同心协力建设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现在它已经发展为14万人口、8平方公里市区、80多条绿荫街道、一万多家工商企业、30亿总产值、1亿元财政收入和38所中小学、大大小小的医院和诊所的新兴城市。三是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经济的比重提高较大。按照国家的统计口径,1995年全国市镇人口总数为35174亿,占总人口数比重为29.04%。以此口径推算,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增长速度处于世界前列。另据有关研究,按世界城市统计口径,则中国1995年城镇人口达到4亿左右(城市非农业人口+3年以上进城务工经商人口+城市近郊人口十乡镇企业职工)。以此推算,城市化水平指数已不低于35%。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已成为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增长极。到1995年底,中国城市在占全国16.9写的国土面积上,创造了67.8%的国内生产总值、68%的工业产值和64.4%的社会商品零售额。城市化水平提高和城市经济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很大一部分即来自改革以来由农村小城镇转为而发展起来的小城市。据统计,19954年中国城市所创造国内生产总值中,来自20一50万和20万以下人口中小城市的份额分别为28.1%和29.0%。据国家权威部门对1035个建制镇抽样调查表明,小城镇平均每个镇区就业人口达1.15万人,为镇区总人口的72写,就业率高出城市23个百分点。平均每个镇年经营总收入6.5亿元,其中工业企业收入3.4亿元,占镇区总收入的52%,第三产业占31%,每个镇仅集贸市场年商品成效额就有1.9亿元。大量的乡镇企业就是依托数以万计的小城镇发展起来的。今日的小城镇就是未平的小城市。这些事实足以说明,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其变化在城里,根子则在农村。四是城市体系、结构和管理改革有所突破。传统的城乡对立、城乡分割体制开始打破。现在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得以自由流动,城乡市场衔接,流通渠道敞开,城乡经济一体化关系已初步形成。虽然行政户籍上的限制尚未彻底放开,但大量的经济社会活动事实上已超越了此种限制,或使这种限制作用变得越来越小。从生产到生活,城乡之间的相似度大为提高,以至于在某此地方出现了“村村像城镇”与“镇镇像农村”和农村人不愿进城而城时人自愿到农村落户或就业的奇特现象。城市结构体系发生较大变化。主要是中小城市比重提高。大、中、小城市结构由1984年的z:1.64:3.36,变为1993年的l:2.34:5.04。与此同时,东部地区城市发展快于中、西部。1994年东西部城市密度相差快10倍。这一差距比1984年拉大了3倍多。这种变化在总体上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同时也对加强城市化进程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任务。城市管理改革有较大进展。伴随“市管县”体系的推进,城市中心功能的作用得到较大的发挥,城市开发区或工业小区建立、政企分开推进、城镇专业批发市场的兴起,以及国家有关小城镇建设试验的分步实放,都为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善城市管理和推动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创造和积累了不少新鲜经验。总之,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建设所取得的重大进展,进一步说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在整个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显著作用。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