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民专合组织进展状况及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民专合组织进展状况及途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民专合组织进展状况及途径

本文作者:曹蓉 单位:中共巴中市委党校综合教研室

一、巴中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巴中是四川省一个地级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是著名的“老、边、穷”地区,也是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市。2011年全市总人口到达400万,其中农业人口329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境内农业资源极为丰富,素有“中国银耳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富硒茶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黄羊之乡”的美誉。为了把丰富的农业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近年来全市上下围绕“‘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总体要求,立足“建设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目标定位,采取宣传引导、典型示范、优化服务等措施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2011年末,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达1022个。其中:专业协会492个,专业合作社530个;成员162666人,带动农户300813户;年销售总收入400150万元,成员户均纯收入达2.2万元;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6个,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7个(如图1)。在发展的过程中,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组建形式多样化

1、能人领办型。即由一些技术能手、种养大户、运销大户等能人利用自身生产、经营优势牵头吸纳农户参加而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如平昌县驷马镇阳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由返乡创业的农业科技人员欧阳生在2007年创办,在他的带领下,平昌县和巴州区7个村1253户村民通过发展蔬菜产业走上了致富之路。

2、部门兴办型。行业业务主管部门和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利用自身的人才、技术、信息和设备优势与农民联合起来组建的合作经济组织。例如通江县科技协会积极转变职能,拓展工作领域,组织全县耳农成立了通江县银耳协会,目前该协会已经成为全县银耳产业化的必要纽带和中坚力量。

3、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利用其加工、品牌、营销等优势组织农户共同参与而联结成。如驷马双城生猪养、繁专业合作社就是依托省级龙头企业启昌食品有限公司成立的合作经济组织,在3年时间内带动周边创举、辉煌、桃园等6个村建畜牧小区12个,培育养殖大户840户,户平均增收2000多元。

4、村级组织牵头型。主要是一些村支部(村委会)根据本村实际,利用其人力、物力、财力、组织优势兴办的合作经济组织。例如南江县南鹰村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围绕本村渔业资源,牵头组织养鱼户成立南鹰村渔业合作社。

(二)合作领域广,种养殖类居多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领域已从最初的农产品生产技术合作,拓展到种养、储运、加工等多个领域。在全市1022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类有101个,种植类有309个,养殖类有317个,生产资料生产销售类有80个,农产品销售类有62个,农产品运输类有39个,农产品储存类有28个,农产品加工类有38个,其他类型有48个。从事种植、养殖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占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量的61%之多。

(三)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市通过开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活动形成了以巴山猪、巴山土鸡、南江黄羊为主的特色畜牧业,以富硒茶为主的茶叶种植业,以通江银耳、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业,以翡翠米为主的优质米业,以金银花、川明参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业,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业,以优质水果蔬菜为主的经作业等农村七大特色支柱产业。从全市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围绕这七大特色支柱产业建立发展起来的,起到了建一个合作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的作用。如通江县诺水河镇菌农围绕通江香菇这一特色产品,于2003年成立了碧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依靠科技,着眼服务,产销联接,有力地促进了香菇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2010年,5000袋以上的香菇专业大户达到134户,香菇产值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70%,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300元。

二、巴中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有较快的发展,但从总体看,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覆盖率低,带动力不强

全市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22个,加入的农民成员16.3万人,仅占全市农民总数的4.9%;带动农户30.1万户,仅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7.6%。平均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拥有成员只有159人,500个、1000个以上成员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甚至只有十几个成员。此外,由于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在一个村或者一个乡的范围内组织起来,跨乡、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不多见。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影响力弱、带动力不强。有的有其名无其实,“只挂牌不唱戏”等情况表现较突出,“空壳社”、“翻牌社”仍占一定比重。

(二)经济实力弱,服务功能差

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没有自己的经营实体,较多的集中在生产、销售环节,向加工环节延伸的不多,全市没有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过500万元的也只有216个,仅占总量的五分之一。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仅仅依靠会员交纳的少量会费或股金。如全市5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83万户成员入股建社融入资本金9240万元,社均、户均融资17.4万元、0.33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4.6万元、0.36万元。虽然有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但资金总量少,扶持数量少。

(三)合作层次偏低,利益联结不紧密

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合作的初级阶段,大多以信息技术服务、生产资料采购服务、产品回收服务等初级合作为主,合作层次偏低。同时,合作经济组织与其成员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基本处于有利则合、遇险则分的松散状态。多数合作经济组织与成员的关系是松散的买断、供应或契约关系,而以资本为纽带、利益联结紧密,实行二次分配、按股分利的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合作经济组织少之又少,组织与成员尚未真正结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

(四)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发展活力不强

当前,从巴中农村实际来看,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经商,留守人员以老人、妇女和孩子为主,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难以吸收到高素质的人才。经营管理人员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对先进的营销理念、营销策略、管理方法掌握较少,把握市场行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的手段少,适应市场能力不强,造成市场开拓不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活力不强。

三、推动巴中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整合资源,做大规模

政府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自愿平等、互助合作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组织形式,创新服务内容。在职能划分上,分行业指导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区域规划上,以县(区)为单位,分片区有计划、有步骤地组建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组织;在资源整合方式方法上,采取“中介评估、股份合作、产权明晰、一社对外、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等办法,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抗御自然、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多元投入,加大扶持

一是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主体作用,农民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可尝试农户宅基地和集体土地、林地、矿产等资源变资本入股,增大自主融资。二是充分发挥金融信贷的支持作用。认真贯彻《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川办发〔2011〕37号)、《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巴府办发〔2011〕46号)文件精神,及时制订具体的优惠政策。各大商业银行和信用联社要降低信贷门槛并安排专项贷款指标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各大政策银行要调低贷款利率,给予信贷贴息等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要争取各种社会金融、担保机构的参与支持,拓宽融资担保渠道,广纳民间资本,扩大融资担保额度。

(三)提高合作层次,完善利益机制

要适时引导条件成熟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经济实体,开展产、供、加、销一体化经营。通过推行统一订单、统一供种、统一生产、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营销等一体化的合作服务模式,进一步延伸服务链条,提高合作层次。此外,要不断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成员之间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引导成员以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入股,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联结、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并通过股份合作或利润返还等形式,实行二次分配,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四)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首先,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继续办好“巴中市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培训班”和“四川省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培训班”等培训班,并使此类培训活动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同时扩大参训面,让更多的经营管理人员有机会接受教育培训。其次,立足农村,将土生土长的“致富能手”、“田秀才”和“土专家”吸纳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来,加强对他们的组织管理和业务培训,以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农民工培训项目等为载体,促进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最后,高等农林类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要根据农村、农业发展需要,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各类后备人才。如在新建成的巴中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合作经济系,开设合作经济方面的课程,加强合作经济方面专门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