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村经济发展策略(10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介绍了西吉县自然环境状况及农产品发展现状,从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方面论述了干旱地区西吉县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以期为推动西吉县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常态;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宁夏西吉
1西吉县自然环境状况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西麓,总人口5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万人,是宁夏人口第一大县,少数民族聚居县和国家、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总面积3130km2,耕地11.6万hm2。主要有葫芦河川道平原区、西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东北部土石山区3个地貌类型,海拔1688~2633m。年均气温5.3℃,年均降水量约400mm,主要集中在7—9月。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灾害较多发。
2西吉县农产品发展现状
西吉县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业主导农产品包括马铃薯、草畜、特色蔬菜,且在全国各大农产品市场销路畅通,特色农产品绿色无污染、质优品高。近年来,西吉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工作,狠抓农村劳务产业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由于受地理条件等客观因素限制,西吉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形势严峻,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任务艰巨。
3新常态下西吉县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3.1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压夏增秋”,增加马铃薯、特色蔬菜、地膜玉米、小杂粮的种植面积,创建一批马铃薯、特色蔬菜、小杂粮种植示范基地,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1-3]。扶持草畜产业,大力扶持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坚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小规模、大群体”并重,推动草畜产业扩规模、增效益,努力打造全区养殖大县和草畜产品生产加工强县。
3.2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
为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并扩大农民就业增收,推广马铃薯和特色蔬菜的储藏、保鲜、分级清选、包装技术;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重点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宁夏佳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通过种薯扩繁、建立马铃薯种薯基地、马铃薯淀粉深加工,促进马铃薯提质增效,示范带动马铃薯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区级龙头企业宁夏华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发展特色冷凉蔬菜产业,通过建设钢架大拱棚,创建高标准设施蔬菜种植基地,示范带动特色冷凉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重点培养区级龙头企业西吉县旺泉食品饮料厂、勇兴三粉加工有限公司、宁夏国圣食品有限公司开展芹菜汁、马铃薯“三粉”及马铃薯挂面、马铃薯饼干系列产品的深加工,示范带动特色蔬菜、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走“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切实推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4]。
3.3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3.1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全方位、多措施降低农业生产经济支出。同时,引导农民优化种养结构,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优势,发展优势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休闲农业。
3.3.2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效益。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企业规模化、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3.3.3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就业能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强化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对接,合理引导农民工外出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3.4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西吉县土地确权工作现已基本完成,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扶持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建一批马铃薯、特色蔬菜、草畜产业等高标准种植、养殖示范基地,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聚集,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3.5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通过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加强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示范引导及监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参加国内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示范带动农民增加经济收入。
4结语
笔者作为一名农村经济工作者,根据自身多年工作经验,认为在新常态下发展农村经济,不能以牺牲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加强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管,对于淀粉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开展节能减排,防止对土地造成污染。与此同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加大有机肥施用量,逐步减少化肥的用量,逐步降低化肥对土地的污染,推广农机深松整地,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农村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以生态保护发展促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5参考文献
[1]朱安豫.大数据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科技,2015(7):68-70.
[2]季建林.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问题与出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69-71.
[3]陈锡文.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1):2-4.
[4]唐金红.浅谈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5(13):148.
作者:刘玉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吉强镇科教文卫服务中心
第二篇:电子商务与农村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重要的商业模式,农村经济也逐渐随着电子商务的步入,开始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村经济;发展对策
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农村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了影响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也一直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相比城市经济而言,农村生产模式落后、经营规模小、增收渠道狭窄,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远不能和城市相提并论。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在于目前大部分的农村互联网发展相对落后,信息闭塞,只能依靠传统的经营模式维持产业增长,无法向集约型、高技术含量的经营模式转型。目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加速,农业网点激增,农业企业开始入驻电子商务平台,总体来讲,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商处于摸索阶段。农村市场虽然充斥着一些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如互联网接入数量较少、物流配送到户存在不便利性、农村留守人口老龄化、消费水平不高等,但是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电子商务已经在农村市场上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2015年度中国农村电子商务模式调查报告》报告认为,全国农村电子商务消费市场规模在2014年达到1800亿元,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对网购接受程度达到了84.41%,人均的网购消费金额预计在500-2000元之间,主要是买一些日用品、服装和家电品类商品。这不仅说明了农民村人口对互联网的使用程度日益俱增,更预示着农村市场成为了电子商务的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换句话说,农村电子商务有着一个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的积极影响
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进行的的一系列商务活动。那么农村电子商务就是运用这种技术来进行农业的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农产品的网络交易、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的经济运行方式。通过把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配合密集的乡村连锁网点,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通过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成体系的跨区域跨行业联合,构筑紧凑有序的商业联合体,将电子商务有效而巧妙应用到农村经济发展之中,是农村经济的实现现代化必然结果,为农产品生产技术、销售渠道等寻求了更为广阔的宣传平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1.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带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是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可以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自动化、信息化和高效化地实现,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将会被集约型、现代化的生产模式所替代。农业生产成本会降低,生产效率会有所提高,这自然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2.获得市场信息,降低农业生产的盲目性
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应用,无疑是给农村经济带来了福利,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使农村的经济得以向现代化转型。农民们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获得有益的市场信息,及时了解市场的供求情况,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有效的调整,进而达到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3.提高农产品的推广效率,节约销售成本
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方式主要是采用集市、超市或者者菜市场的形式,推广的范围受区域性限制。农村电子商务打破了这种传统、单一的经济模式,为农产品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有效利用了互联网多、快、好、省的特点,足不出户就轻松实现了对农产品的销售,从而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4.吸引青年劳动者回乡创业,传承乡村特色文化
目前,城市的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导致很多农村人口逐渐外流,青壮年都在外地务工,包括在外求学的大学生们毕业以后许多也选择在城市发展,致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的留守人员大多数都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农村电子商务的成功应用会不断吸引这些在外的青年们回乡创业,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传承和发扬了地域文化。
5.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近年来,由于城镇建设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城乡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变大,农村的生活水平始终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随着电子商务慢慢步入农村,人们改变了以前陈旧的思想,学会如何利用新型的科学技术来改变自身的经济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也会随着思想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步入而得到有效提高,进而缩小城乡差距。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给农村发展带来的效果是显著的,它正逐步改变农村生产经营模式,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淑慧是英德市大湾镇中步村的村干部,2014年初,微信的普及和微商的流行让她看到了商机,于是她和六位志同道合的果场场主创建了一个微信群,通过自己的关系网把产品信息出去,客户范围由一开始的珠三角地区逐渐发展到了现在的中国东部地区,销售范围在扩大,获利自然也在稳步提高。农淑慧在刚开始做电子商务销售的时候,村里不少人对她的做法表示怀疑,但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电子商务的前景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许多村民纷纷向她讨教如何经营好电商的经验。[3]农淑慧的亲身经历向人们证明了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在农村市场可以得到新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吸引着广大年轻人回乡创业。值得一提的是,农村电子商务相对发达的地区浙江省在2014年,全省的网络零售额达到5641.57亿元,比上年增长47.64%,其中,县域网络零售额占网络零售总额的33%以上,村级网络零售额约占零售总额的10%。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过180亿元,比上年增长80%,约占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总额的22.5%。阿里巴巴的“2014中国淘宝村名单”中,该省共有62个“淘宝村”、6个“淘宝镇”入围,村、镇数量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9.4%和31.6%,均居全国首位。据统计,62个“淘宝村”从事电商及相关行业达41129人,占村人口总数的42.7%,共开设网店10478家,2014年销售额达100.5亿元,村均销售额1.6亿元。2014年底止,全省已经建成了4491个服务点和30个县级服务中心。[4]从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电子商务已经在农村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正在有力推动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的日益成熟以及国家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大力支持,农村电子商务的成功案例也越来越多,但是数据显示的仅仅只是对少部分农村地区,对于大多数的地区而言,还没有得到普及,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农村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目前,我国农村的设施构建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因此这样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再加上农村地区偏远、崎岖,网络传输路线本身也不好部署。至今为止,拥有计算机的农村家庭不足30%,部分地区的农村网络还存在网速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建设的同时,也一定程度的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2.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和文化水平的偏低,农村用户的信息消费步伐总体上比城镇用户“慢一拍”
近年来,虽然各个地区都相应建立了农村电子服务点,并开通了宽带服务,电脑和智能机在农村也慢慢普及,但是不少农村居民由于不懂得使用网络,使用的是较落后的功能机,这样也降低了农村居民们对电子商务建设的主观动能性。
3.受制于落后的交通运输建设,物流成为一大难题
一方面,我国农村分布广阔,居民居住地点零散,农村商品配送的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使得大多数民营物流企业难以将业务扩展到农村;另一方面,只有单一的公路运输方式,对于需要保鲜的商品不便于在短时间进行配送,双方信息交换的困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交易的达成。
4.产品缺乏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质量管控依然存在风险
优质、安全的农产品需要借助品牌的力量来宣传,产品保持好质量的同时,拥有一个深入人心的品牌很重要,近年来在淘宝上就涌现出了一些受消费者青睐的农产品品牌,如三只松鼠、切糕王子等。倘若没有品牌化的引领,产品的销售会很艰难,势必会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潭。
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建议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
对于资金来源,除了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之外,可以向公众进行资金筹集。其次,政府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鼓励相关企业投入农村建设,研发适合农村地理特点的宽带网络设备。为农民、基层的信息服务站、市场需求者之间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加强广播、电台、电视、电话、邮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更加切合实际。同时,还要加强农业网站上下、左右间的协调,即上级对下级加强指导,同级之间加强沟通,共同为打造健全的农村信息网站而努力。
2.培养专业人才,注重电子商务知识宣传
首先,鼓励技术较强的大学生担任农村电子商务负责人,带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引进技术人才的同时,组织专家对农村网民实施面对面的网络培训和教育,编写一些符合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特点和生产需求的相关读物,让农村居民学习互联网知识。还可利用高校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帮组农村居民了解和运用基础电脑知识。
3.完善农村物流体系,提高流通效率
随着近几年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农村公路网逐渐形成,与此同时,需要建立农村合作社或者与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签订合同,解决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基于农产品的生产季节性强,鲜活量多,不易储藏运输的特点,这就要求加强对符合农产品运输、储藏设备和技术的开发利用,满足农产品物流多样化的需要,以促进农产品流通效率。
4.提升产品知名度,打造特色品牌
品牌是支持产业发展的核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产品品牌的重要性。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规模的不断扩大能为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统一采购、统一技术、统一经营等方面的作用,施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另一方面,严格把好产品的质量关,有质量的产品才有市场,品牌才能越做越响,规模才能越做越大,再利用如今“节日”多的特点,加强宣传。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以其高效率、低成本、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为农村经济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将电子商务应用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充分发挥“互联网+”推动经济发展的优势,实现农业生产与需求的对接,促进农村经济由传统向现代化模式发展。然而,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程,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的规划、实践、完善、适应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蔡靓.《2015年度中国农村电子商务模式调查报告》农村电商或为农村经济新增长极[N].中华合作时报,2015-10-23(9).
[2]唐宜英.浅议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2,08(08):113-114.
[3]陈咏怀,卢红媚.电商盘活农村经济大湾镇紧接潮流让村民受益[N],南方日报,2015-11-05(DD04).
[4]陈畴镛.“互联网+”:浙江经济新动能[N].浙江日报,2015-11-03(00009).
[5]刘为敏,曹勇.如何完善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物流体系[J].商业时代,2007,2(2):20-20.
作者:李青青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
第三篇: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关联性
摘要:近几年,政府对农村建设越来越重视,农业产量也成为政府关注的内容。但从农村发展情况来看,仍有一些地区缺少足够的水利设施,导致该地区农业产量常年处在偏低水平。因此,主要对水利建设及农村发展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并结合农村发展情况及水利建设现状,将水利政策、水利管理以及生态保护作为立脚点,进而从出台政策、加强管理以及加强环境保护3方面给出水利建设的可行方案,以便为农户提供优良的作业条件。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业发展;水利设施
经济发展既是国内农村建设的要点,也是反映农村建设情况的重要指标。就农业作业来讲,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利设施。通常来讲,水利设施越完善,农业产量越高。基于这一点,促进水利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对水利建设提出一些看法,旨在为水利工作者以及农户提供参考。
1水利建设以及农村发展之间的联系
从水利建设目的来看,主要目的是促进农村发展,以起到农业增产的效果。通过完善水利设施,可优化农村的水利条件,增强农田对各种灾害抵抗力,包括水土流失等,以此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1]。由此可见,水利设施越完善,农业产量也高。因此,推动水利建设是提升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2水利建设现状
从目前水利发展现状来看,国内水利建设较为缓慢,一些生产力较低的山区都没有基本的水利设施。由于缺乏充足的水利设施,这些偏远山区的生产力难以提升,导致农业产量达不到预计标准。如此一来,这些山区的经济建设也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经济得不到发展的情况下,更无法完善这些山区的水利设施。同时,一些偏远地区仍沿用落后的经济模式进行发展,许多农户对水利设施不够重视,在农业生产中依旧采取人工作业的形式进行工作,影响农业产量。此外,一些山区对水利设施的操作及特点缺乏了解,且在没有对修建现场进行专业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导致在修建一些水利设施中出现问题,包括水利设施的修建位置、水利设施的选择类型及水利设施的使用规律等,造成这些水利设施没有起到促进生产的效果[2]。由此可见,国内水利设施以及管理模式均较为滞后。对此,需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满足农村建设的内在需求。
3应对策略
3.1出台水利建设的相关政策
从目前来看,国内关于水利建设的保护政策相对较少,这也是水利建设较为缓慢的根本原因。一些山区的水利建设项目是依靠农户筹集的资金得以开展,这也给农户增加负担。不仅如此,由于缺乏专业的水利修建技术,导致水利设施难以达到运作高效及质量可靠的运行要求。要想全面改善农村现有的发展现状,首要条件就是政策扶持。对此,政府可结合农村经济特点及发展模式,并参照相关水利建设条例,出台一些与水利建设相关的政策,加快水利建设的进度。同时,政府可为水利建设项目提供支持,包括经费支持及技术支持,使水利建设项目可尽早开展,并确保水利设施的质量及运行效率可达到农业作业标准。此外,为了规范农户对水利设施的使用,可针对水利设施的使用性质以及使用功能制定一些保护条例,督促农户规范使用水利设施,增加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
3.2引导员工对水利设施进行科学管理
通常来讲,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不仅在于水利设施是否充足,还在于员工是否能够对水利设施进行科学管理。从以往水利设施的管理情况来看,许多员工仍出现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不能及时对水利设施进行管理,导致大量水利设施出现损坏,给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对此,应督促员工应时刻掌握水利设施的运行状况,一旦发现水利设施存在问题,就应及时修理这些设施,以便保证水利设施的顺利运行。同时,明确水利工作者的管理职责,并向员工合理分配水利设施的管理任务,增强水利管理的效率。此外,水利工作者可相互进行督促,确保各级员工可本着负责的态度对水利设施进行监管。
3.3增强农户的生态保护意识,防止水利设施受到灾害的破坏
通常来讲,生态环境与水利设施有着密切关联。如果生态环境较差,包括水土流失以及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会导致水利设施无法稳定运行,影响农业生产。对此,应加强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引导农户合理利用农村资源,保证农村生态结构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同时,禁止将化工、重工业以及林业等企业修建在农田附近,以此避免大量废气、木屑及废水排入至农田附近的水域内。总之,将生态保护及设施保护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在保证生态环境以及水利设施稳定的前提下开展农业活动,增加农业产出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结语
本文对水利建设提出一些看法,旨在促进农村水利建设的作业水平。政府应依照农村经济特点以及发展模式,制定水利建设的优惠政策;引导员工对水利设施进行科学管理,并明确水利工作者的管理职责;引导农户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在保证生态环境以及水利设施稳定的前提下开展农业活动。总之,国内农村现有的水利设施相对较少,应加大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使水利设施可应用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增加农业的生产量,以加快农村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张金丽,林海,刘芹.农业灌溉管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制与推广[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2]宋红杰,王慧荣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2(18).
作者:王海英 单位:吉林省汪清县水利局
第四篇:农民减负对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多,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农民负担过重问题一直存在且有加重趋势,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农民减负问题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重大课题,亟需解决。通过对农民减负问题的研究探讨,积极寻求应对措施,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
关键词:农民减负;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展,使得农村的发展问题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的出现,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信心与动力,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农民减负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分析农民减负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提出对策,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现行减负政策,改进农民减负政策的实施,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减小农民负担过重对农村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促进农村经济的向前发展。
1、针对农民减负问题的分析
1.1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
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是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农业经营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的质量水平不过关,造成产品过剩,使得农民的利润减少,经济收入得不到提高,无形中形成了负担过重的问题。而农村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税收政策的不合理,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例如相关政府部门在工作上的滥用职权,将财政压力转移到农民身上,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
1.2农民负担过重的消极影响
农民负担过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成为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农民负担过重直接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农民对农业经济失去信心,减少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减缓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同时,农民负担过重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3减负政策实施的现状
现行的减负政策在实施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目前农民减负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的效率较为低下,效果不明显,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果,并未改变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基层政府没有充分重视农民减负问题,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懈怠,使其在落实减负政策的时候出现各种状况,无法及时解决,久而久之达到量的积累,减负问题不断加重。而管理监督体制的不完善,使得政策实施人员的权利得不到制约,不能有效保证政策的有序落实。
2、落实农民减负对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1积极推进税费改革
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对落实农民减负政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农村税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减小农民在经济上的压力。在税费改革中,需要积极落实政策,明确改革目的,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确定税费改革的内容,加强改革的纪律约束。政府进行税费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秉承为民服务的理念,规范农村税费改革体制,杜绝乱收费用现象的出现,切实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税收标准,使农村税收走上法制化轨道。同时,农业税收的监督管理体制需要得到完善,监督税收行为使农村税收得到一定的约束,减少不透明行为,更好地落实税费改革政策。
2.2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是农民减负政策的重要举措,为农民减负工作发挥关键的作用。目前大部分乡镇政府及村委会存在不合理的行为,违法乱纪、贪污受贿等作为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基层民主建设,加大了农民的力量,使其能够有效监督领导干部的工作,制约干部的违法行为,使得财务在农民群众面前公开展示,大大减少不合理的收费,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2.3创新农村发展体制
现行的农村发展体制受传统模式的束缚,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对其进创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计划经济时代的户籍制度,我们可以积极融入时代因素,将其改为居民登记制度,有效解决人口流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高农民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进步。而在农业经营组织制度方面,我们可以实施农业企业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商业化,扩大生产规模,形成相关产业链,实现农民的增收。
2.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减负有着特殊的意义,为农民的生活提高一定的保障,缓解农民的经济压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提供政策的支持。因此国家需要高度重视社会保障问题,从思想上认识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减轻农民负担所带来的好处,从而加大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重要保证。
3、农民减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减轻农民负担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不断推动农村经济的向前发展。农民减负客观上缓解了农民的经济压力,使得农民掌握更多的资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大大增加,促进了资金的流通,为农业生产奠定基础,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使其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充足的人力物力,从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4、结语
农民负担过重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向前发展,农民减负政策的有效落实迫在眉睫。目前实施的农民减负政策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在本质上解决农民负担加重问题,只是流于形式。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寻求解决对策,不断落实农民减负政策,推进税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创新农村发展体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重拾信心,积极投身于农村经济建设中去,为农村经济的有序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石安.农村税费改革中的政府失效与制度创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6):59-66.
[2]王英.关于农民负担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作者:王梅 单位:鸡东县向阳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第五篇: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问题分析
摘要: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2014年中国城镇化研究率已达54.77%,在世界上处于中等水平,且城镇化的进程与经济发展大致协调。如今,城镇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国家目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作得到重要任务。要切实可行的推进城镇化,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容忽视。
关键词:农村经济;城镇化;作用
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及重要性
我国农业大国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很多工作都必须围绕农业和农村展开,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下,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粮食获得大丰收,种植业的结构调整进一步实现良性发展,并且我们的农村第三产业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增长较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提高。要建设城镇化,经济增长速度必须要跟上,就现阶段来看,促进经济水平增长的渠道有贸易、投资、消费几个方面,我国经济水平发展主要是贸易与投资。从这一层面而言,发展农村经济,扩大农民消费,成为了扩大内需的重要渠道。农村经济可以为城镇化的发展积累所需的资金,从而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经济可以通过产业支撑助推农业文明转为工业文明;农村经济可以通过提供就业使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农村经济在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的这些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可以说以此为基础,中国的城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虽然近几年,二三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还是较少,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也比较低,产业链短,无法实现产业之间的互相支持和发展,仅靠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很难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产业的竞争力不够,无法为城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农村经济在发展的同时由于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些环境污染的问题:农村建设一般比较随意,缺少规划,因此土地利用率比较低,浪费比较严重;工业化的无序发展,造成了地下水开采比较严重,一些企业甚至直接将废水排入地下,农业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生活用水也出现了困难;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农村的毁林现象比较严重,农村环境不断恶化。
(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没有得到应用
农村经济发展很大的一个阻碍因素就是农民思想的过于保守。传统的精耕细作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的规模生产,且生产效率低,农民收入也不高。再加上农民的思想普遍比较传统,一些比较先进的经验他们无法接受,导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得不到应用,农村的经济发展就会停滞不前。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为了适应城镇化的进程,农村经济必须实现多元化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将目光放在农业、农村产业链的延伸上,发展一些面向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各类服务业,重点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和农产品初加工、储藏、保鲜、运输、包装等产业,以及为城乡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商贸、物流、信息、旅游、餐饮等服务业。这样可以在保证农村经济多元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农村经济的效率,更好的为城镇化提供动力。
(二)注重绿色发展
我国的很多工作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的,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要保证这点,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绿色科学发展。加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是保证农村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工作,这就需要从农药、化肥等的生产、销售、使用的各个环节把关,做到各个环节的科普教育不疏漏,有监督。在发展农村工业的同时,也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工厂的建设、生产各环节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排污的处理必须有关部门予以监督,坚决不能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得不偿失。
(三)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通过转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机械设备实现生产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进而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流入农村,实现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变。
(四)提升农民的素质
农民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农民的素质偏低,和城镇化进程是不成正比的,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培养,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可以通过建立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对农民进行文化素质和操作技术的培养,着力于培养一批文化素质高、懂得先进科技的新农民,这样可以提高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进而提升劳动生产效率,达到促进城镇化的目标。
综上所述,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城镇化进程这个角度来看,农村经济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国家在这方面必须继续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解决农村经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其能更好的为城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虹均.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前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4:175,212.
[2]孟扬.农村经济报道的新闻价值及现状思考[J].出版广角,2015,09:102-103.
作者:李慧玲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第六篇: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能否取得发展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也是决定我国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全面实现的关键一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结构都不甚合理,机械化和自动化发展速度缓慢,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制约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下面主要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经济;现状;发展思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能否取得发展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也是决定我国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全面实现的关键一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结构都不甚合理,机械化和自动化发展速度缓慢,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制约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随着近年来中央对“三农”问题的越加重视,出台了很多利农惠农的政策,加大了对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使得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民生活状况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观。下面主要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进行探讨。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农民收入偏低。我国农民收人水平偏低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结构一直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农业经营分化、细碎,不成规模,小农经济模式很难给农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导致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农民增产增收困难的现象,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也日益加大。其次,由于受生产技术、经营规模、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普遍偏低,农村的非农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农村经济负担加大,再加上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却不断下跌,农民依靠固定的农产品种植方式很难增收,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只能自给自足,农户出售的农产品过少,农村经济也就很难得到发展。
1.2农村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一些地方蓄水灌溉能力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求,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严重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水平的提高。
1.3农业边缘化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边缘化主要体现为:自从我国开始大规模发展工业之后,农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的地位越来越不明显,特别是取消农业税之后,农业边缘化日益严重,不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当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
2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2.1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国际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必须积极加入到市场竞争当中,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各地区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和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农产品品种、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区域结构等多个方面,并且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进行流程的优化,进行全面的结构性调整,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层次化和结构化发展。
2.2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跨跃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农村经济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科技兴农,促进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科学技术应用少,生产技术落后,劳动者素质偏低是导致农业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因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科技进步是重要支撑。要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植物病虫测报、种子工程等实用减灾增效技术。切实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力度,以职业型农民、农业实用技术、农民创业、新型农民培训、农民转移培训为重点,加强农村非农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二是坚持培植龙头,促进发展方式由分散生产型向规模经营型转变。农业产业化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地方政府要坚持扶龙头,强产业,扩基地,带农户,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规模化转变,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发展方式由资源掠夺型向高效生态型转变。建设生态自我维持、资源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不仅对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竟争力意义重大,而且对于加强地方生态环境建设意义深远。地方政府要深入开展有机农业综合技术研究和应用,积极探索有机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机农业综合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有效突破了传统农业对土地的掠夺型经营方式,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人文资源和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融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品牌战略,促进发展方式由单一数量型向规模商品型转变。当前,一些地方农业“三品”品牌虽然很多,但也存在滥、小、杂的问题,造成品牌文化底蕴不深、市场影响不大,竟争力不强。为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必须坚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狠抓品牌打造。
2.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农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基本的农业设施作为保证,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进行统筹规划,对农村的农田水利工程、防涝抗旱工程、抗虫防灾工程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另外,要想发展现代化农业,我国必须重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发展农村科技。同时,农村还可以加强与研究院所、农业院校等的合作,致力于开发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高质量的农产品,从而使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促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上来看发展得还是比较缓慢,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民收入偏低,增产增收困难,农业边缘化严重,这都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新时期,我们必须创新发展思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模式,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从而使我国农村的经济取得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武盛,杨培奇,崔焕颖.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05):69-70+74.
[2]王琼.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延安大学,2013.
作者:张俊 单位:湖北钟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第七篇: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农村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详细介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作用、集安市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的做法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增收;产业化经营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从事同类或者相关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依据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利返还的原则,按照章程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服务的互助性经济组织。通俗地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是将发展方向一致,或在一个发展链条的农户或经营个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比较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作用
1.1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使特色农业得以发展,围绕人参、水果、蔬菜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1.2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搭建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得小打小闹的分散经营得到整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取得了一定的集约化、规模化效益,农民利益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1.3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发挥本组织成员的整体技术优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普及,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1.4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农民增加了收入,改变了观念,使农民意识到组织起来加强合作的巨大力量,增强了他们致富的信心。
2集安市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
集安市始终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培育本土特色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使辖区专业合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三个方面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取得实效。
2.1培育本土特色经济,壮大产业链条
针对辖区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帮扶成立一批特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惠丰人参专业合作社、小江南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冰葡萄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社的成立既解决了产品卖难的问题,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像这样针对本村特点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在很多村实行,合作社的发展带动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在加强合作社队伍建设的同时,注重财务人员培训工作,并多次组织人员发放宣传单、相关法律文件等形式进行入社服务,集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朝着特色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前行。
2.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帮扶措施
集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主动向上级汇报情况,争取资金,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每年都争取到省政府扶持资金,如为开发区隆盛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经济开发区福田养猪专业合作社争取了省级项目资金30万元。同时以建行为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小额贷款业务开通,多措并举进一步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争取资金的同时还为农户提供“一站式”咨询服务,在集安市农村经济管理中心的领导下,各乡镇农经站为第一服务点,近距离、无保留地帮助和指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并为其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咨询等服务。在不违反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协调相关部门适当降低登记准入“门槛”,使农民尽快的组织起来,走合作之路,让农民真正触摸到实实在在的效益。
2.3加大“典型社”宣传,提高辐射带动作用
选取部分组织完善、独具特色、经营规范、效益突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宣传,使广大农民亲眼看到“典型户”的发展及其收益,激发农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热情。同时加强对各合作社的账务指导工作,帮助收集相关致富信息及相关惠民政策,为他们提建议、想点子,及时化解经营中遇到的难题,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有序发展。据统计集安市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315个,加入农户15750名,带动农户1万余户。
3今后发展方向
3.1提高认识、加强扶持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下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载体,市委、市政府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着力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2典型带动、全面推进
要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必须坚持典型引路的方针,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大创新力度,做好典型的培养、宣传和推广工作,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以此来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目的。
3.3规范管理、创新机制
要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抓好合作社的规范工作,在发展和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新型运行机制,指导合作社向一体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济共同体,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艳芳.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兴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2010,(5):82-83.
[2]毕洪波.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3,(17):108.
作者:李春山单位:集安市农村经济管理中心
第八篇:农村经济电子商务发展思考
摘要:近些年来,城乡间在经济上差距的拉大引起了愈来愈多的关注。在此情况下,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被普遍认为是推动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的重要举措。本文阐述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基本含义,论述了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利用电子商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选择。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村经济;发展;对策选择
鉴于上个世纪末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日趋普及。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用户数飞速上升,此后,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的概念也就由此而出线了。电子商务是一种与以往商务活动方式迥然的新型商务模式,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国家、行业以及企业的重点关注,并且进入到新的高速发展期。只要我们能将够把时空、速度、成本、个性化、信息以及便捷优势等运用到实际的农村经济发展之中,将获得与运用信息之能力更多地给予广大农民,这对于缩小城乡之间原本业已存在的数字鸿沟,推动我国“三农”问题的切实有效解决,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可谓是含义深远。
一、农村电子商务的基本含义
所谓农村电子商务,主要是指运用各种形式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来开展农业商务活动的经济运行形式之一,主要包含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网络营销以及物流配送、资金全程电子支付等整个过程。农业电子商务能够应用机械化与电子化等生产方式来提升农产品所具有的生产率,可应用网络化手段以降低农业经贸方式之中所具有的诸多中间性环节,可运用电子银行以提升各类资金的支付、流转速度,进而推动资金实现更加快速的流转,在最大限度上控制各种不同类型的农业经济活动所具有的经营、交易以及流通成本,进而提升农业经济的运行效率以及效益。
二、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必要性
一是切实加快农村生产方式之转变进程。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已受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农产品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因此,我国农产品的销售已经不能固步自封地局限在国内市场之中,而是要用长远的发展目光进行观察,不仅要牢牢掌握现有的国内农产品市场,而且还应当步伐坚定地走向全球,力争挤占更多的国外市场,这也是中国农产品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性农产品市场中生存下去的必然选择。如今,我国农产品流通无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变化多端的国内外环境,农业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也已经不再只是单一的产品与服务之争,而是不同的商务模式以及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农村电子商务之所以兴起并且取得较快的发展,主要是为切实解决小规模生产和社会化大市场运行中所存在的矛盾,进而引领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走进市场以提升农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力。二是能够推动农业信息的加快流通。农业信息主要有和农业信息的生产、采集、加工、处理以及传播等息息相关的各类资源。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还是以家庭为单位实施的小规模化生产,各位农业生产者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上的交流,由此而造成了农业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显得极其严重。鉴于农产品需求供给上的不够平衡,也就会导致部分农产品产量与价格出现比较大的波动。所以说,农产品流通上的问题已成为妨碍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开发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市场,能够让农产品供、需双方均能及时而准确地交流相关信息,让农业生产者们能更好地了解当前准确的市场信息,依据市场需求状况来实施更加合理的生产,进而避免由于产量以及价格的大变动而造成的效益不佳,有效避免农业生产中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风险。三是能够更好开发农产品销售的途径。中国农产品销售中一直有销售途径过窄、销售环节过多以及交易成本过高等诸多问题。农民群众因为自身的生产规模较小而无法直接进入到农产品市场之中。通过开发农业电子商务,创建农业电子商务网络,建设网上交易平台,即可实现我国农产品流通所具有的规模化以及组织化特征,不仅能够让交易的双方处在信息对等之地位上,切实避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产生利益上的损失。同时,还可提供全新的农产品销售途径以及方式,让供、求双方能够在最大的限度上开展直接交易,从而降低交易的复杂环节,控制交易之成本。所以说,农产品电子商务不但是对传统农产品交易方式的一种很好的补充,而且还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供、求双方创建起更加易于进行交易的良好平台。运用网络所具有之优势,各类信息能够更加快速而直接地进行传递,有效省略了各种中间环节,提升了农产品所具有的流通效率,确保了我国农产品的质量。
三、利用电子商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选择
(一)高度重视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合理引导以及培育
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均应当在农业信息化以及电子商务等领域进行积极而全面的引导。众所周知,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极大的公共属性,农产品需求者自身无法提供或者提供得不够经济,这就需要专业化机构以及人员加以提供。因为当前我国农村的公共物品具有投资不够、扶持力度有限等问题,造成城乡之间在起点上就具有非常大的落差,所以说,积极提供政府主导之下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对于农村电子商务以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面对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巨大发展机遇,政府部门一定要制定完善更加有利于推动信息产业实现更大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更好地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方面的投入,这也是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无法缺少的重要发展因素。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之中的金农工程和商务部所实施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等就为我国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网络化平台,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农村的信息化水平,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二)切实有效地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要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形成更加完善的农业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是保障农业电子商务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与平台。在现代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过程中,要更有可行性与针对性。在经济发展进程比较快、农民群众的信息素质比较高的地方,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运用多种有效举措,积极鼓励与帮助农民群众上网,并且接受相应的网络信息化服务。在那些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地区,因为农民群众的信息素质相对较差,所以要依托当前十分普及的电话网络、电视网络以及广播网络等,积极实施广电通讯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为此,首先要落实好三网合一工程,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开发以上述网络为重要依托的适合于农民群众的信息化技术平台,构建起更多形式的现代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要直接面对农民群众提供相应的信息化咨询服务,提升农民群众的信息化服务能力。当然,农民运用信息的另一问题是使用信息的所需费用也要得到解决。为此,在公共信息化网络建设中,可由政府部门实施全面投资,但农民群众获得相关信息的终端设备则需自行购置,这也是农民得到信息的一项重要成本构成。对该部分成本来说,可通过政府和有关电脑生产商开展合作,生产出一大批专门面向农村群众的,性价比较高,具有较高品质保障的电脑信息化设备,并且落实到农村市场之中。同时,农民购置信息的费用也要加以考虑。如果农民群众用手机来接收相应的农业信息,每条信息均需付费。对农民群众来说,这也是不小的成本支出。可立足政府部门出面加以协调,从而控制农村群众的上网费用。随着信息获取费用的切实降低,笔者相信能够吸引到更加多的农民群众亲密接触网络,运用网络来指导生产并实施电子化交易。
(三)大力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并致力于提升农民群众的信息素质
随着电子商务持续融入到农业经济,不仅具备电子商务知识,而且又深入了解农业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这样一来,必须更加注重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步伐。一是要大力强化农业信息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的全面培训,从而逐渐形成一支能够适应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事业发展的专业化管理团队。不但要大力强化农业管理机构的内部网络人才队伍管理,而且还应当大力开展针对普通农民群众的网络远程教育培训等工作。要切实强化广大农村信息员的培训工作,致力于提升农村信息员的采集、分析以及传播相关农业信息之能力,以形成联结基层农业网络管理部门和农民群众之间的中介桥梁。二是要强化农民群众的信息化培训,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电子商务素质。这是促使农民群众提升信息化意识与应用信息能力的重要环节。不仅要加大农民群众电子商务知识的宣传力度,而且还应落实农民群众操作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工作。
(四)全面推进农产品品牌化以及标准化建设
农产品品牌化以及标准化建设能够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电子商务所具有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农产品已经实现了品牌化与标准化,我国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在品牌化、标准化建设领域始终较为落后,这实际上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更好地适应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之所需,今后不仅要积极推动我国农产品的名牌化发展战略,而且还应当推进农产品的包装化、规范化、标准化营销对策。同时,政府部门中的行业性协调组织还要尽可能地引导各位农民更加严格地实施国家的相关农产品质量标准、重量标准以及包装标准等标准化体系,从而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与控制各类不必要的资源性浪费,为顺利实施我国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交易比例的不断增加,充分发挥电子商务所具有的优势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显得极为必要。当然,要想完全实现让农民群众运用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来指导自身进行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并且实现全自动生产与网络实时化销售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依然需要得到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相关各方的共同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邱淑英,纪晓萃.基于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中电子商务的应用研究[J].企业导报,2012(4).
[2]陈嫩华.临安经济发展的新“蓝海”——农村电子商务[J].新农村,2013(7).
[3]王红,张瑞玉,董晓刚.电子商务与农村经济发展[J].经营与管理,2014(2).
[4]曾奕棠.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J].电子商务,2014(12).
作者:麻黎黎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第九篇:农村经济发展建议思考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平均水平是否能够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基本水平。在社会经济体制的要求下,要想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最基本的两点就是抓好对土地的利用和时刻观察农村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基本原则;新模式;制度机制
随着农村大部分青年人远离家乡外出务工,老幼妇孺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因此,近年来我国工业化程度发展较快,但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只有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才能促进中国经济赶上甚至超过工业化国家水平。所以,在社会经济体制的要求下,要想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最基本的两点为抓好对土地的运用和时刻观察农村市场的发展。而种植业是农村的基础产业,粮棉油糖等农业生产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因此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切实保障国民粮食的有效供应。
1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1种植业增产增收
我国已形成了14个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为主的产业带,生产集中程度分别达到了88.0%、98.0%、99.0%和81.0%;其中,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5.4%,与“十五”期末相比提高了2.2%;早在2010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综合优质率达到71.9%,较“十五”期末提高19.9%,其中优质棉面积达到84.4%,提高了4.4%,“双低”油菜面积达到87.0%,提高9.7%,含油率提高1.0%。西北内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三大优势棉花生产区,棉花种植集中度达到99.0%;油菜优势产区位于长江流域,生产集中度达85.0%以上;滇西南、桂中南、粤西、琼北地区为甘蔗优势产区,生产集中度为93.0%以上;西北黄土高原和渤海湾是我国两大苹果优势主产区,生产集中度为87.0%以上;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鄂西-湘西、浙-闽-粤为四个柑橘产业带,已经形成一批特色柑橘基地且发展势头强劲;黄土高原与云贵高原形成夏秋蔬菜基地,黄淮海与环渤海成为设施蔬菜基地,长江上中游与华南为冬春蔬菜基地,这些蔬菜基地迅速发展起来,而沿海与沿边地区成为蔬菜出口基地。
1.2加强对农村小型、微型企业的重视
在国家政策上,对于农村的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的发展,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现有的农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主要采用2003年国家统计局设管司制定的《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由于县级及以下大型企业基本为空白,而且中型企业也寥寥无几,该办法划分标准过宽,对于中小企业政策性支持不强,缺乏有效的瞄准机制,针对现实中的中小企业来说实效性不高,不利于中小企业支持政策目标的实现。如有些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统计,是按单笔贷款额度在多少百万,甚至多少千万元以下统计的,实际惠及的往往不是真正中小规模的企业。在许多地方能够真正享受中小企业优惠政策的,往往是县域范围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此外,在农村中小企业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往往处于最弱势的地位,同时在吸纳就业、促进和谐、稳定经济运行、培育创新能力及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等方面,又具有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现有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农村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很少考虑这些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对政策和服务体系的需求,甚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扬大贬小”“以大挤小”倾向。至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难以惠及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与此也有很大关系。
2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及建议
2.1农村经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居民生活在城镇,农村不再是过去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逐步现代化,农民也不再仅仅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业多功能性将会得到逐步开发利用,其中休闲农业已崭露头角发展起来,并在未来会呈现爆炸式的发展趋势,富裕起来的城市居民将会把农村作为理想的生态旅游、度假、观光的好去处。
2.2农村经济发展建议
2.2.1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基本原则
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二是要突出特色,民营为主;三是要统筹兼顾,强村惠民。
2.2.2立足实际,探索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一是探索产业服务创收模式;二是探索入股合作分红模式;三是探索资源优势转化模式;四是探索存量资产增值模式。
2.2.3提高领导集体和带头人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大胆选用政治素质好、发展能力强、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人才担任村干部,选优配强村委班子,不断改进和完善农村支部书记管理办法;二是建立长效考核激励机制;三是搭建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作用平台。
2.2.4健全制度机制,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健全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机制;二是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三是建立资金和项目扶持机制;四是建立税收优惠机制。将村内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并充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厂房等资产,入股外商或其他组织兴办的乡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经济协会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所需办理的各种证照,免收除上交省、国家以外的一切规费;村级新办企业,自投产之日3~5a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全额奖励返还给企业;对村集体开垦荒山、荒地、滩涂、水面所得收入,从有收入时起按政策给予税收优惠或减免;对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所交纳税收的市级留成部分,增量部分按不低于30%的比例由市乡财政返还奖励村集体;村级通过招商引资、全民创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办实体等方式创造的税收,按照现行财政体制,税收增量由市乡财政按不低于30%的比例返还奖励村集体。
作者:王运龙 单位:黑龙江省兰西县远大镇人民政府
第十篇:农村经济下能源技术发展策略
摘要:农村能源是我国能源的一个特殊领域,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紧密相关。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必然带动能源消费要求的持续增长。玉门市依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项目发展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小型风力发电、小型光伏发电,深受农户的喜爱,并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解决了部分农户的生活用能问题。
关键词:农村能源;技术应用;发展对策
1玉门市农村能源建设的背景、意义及创新
1.1背景
玉门市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南部为祁连山脉,北部为马鬃山北山山脉,形成了“两山夹一谷”的狭长地形,成为东西风的天然通道,被称为“世界风口”。根据多年风力观测资料,境内风能资源丰富,70m高度平均风速为7.9m/s,平均风能密度为506W/m2;年平均有效风速时数为8085h。风力资源综合评价是主风向与最大风能密度的方向一致,均为东、西方向,风能质量较高,利于风机排布,属于三类风场,是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玉门市区域内风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在3000万kw以上,其中可开发利用约2000万kw,位居甘肃省前列。玉门市将按照建设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目标,继续坚持以风电为牵引,以风电促网架、促调峰电源、促装备制造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6+2”新能源产业群,即发展风能、光能、调峰电源、电网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和水能、核乏燃料处理等产业,坚持风电、水电、光电、火电、核电等多能并举、互补开发、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的低碳经济的路子,力争2015年把玉门建设成为各类发电装机规模达千万千瓦以上的新能源基地。长期以来玉门市农村环境有待整治,移民乡镇和偏远乡镇山区农户生活能源短缺,今后一段时期内,能源供需矛盾还将更加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为缓解农村能源短缺的矛盾,玉门市从2008年开始,依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项目在农村大力发展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2012年项目还试点安装了小型户用风力发电和小型户用光伏发电。太阳能、风电作为一种符合农村特点又能改善农村环境和生活用能的新型能源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将成为今后农村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意义
通过玉门市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项目多年来的经验,笔者认为农村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将有效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农民健康状况及卫生条件的改善,是引领农村脱贫致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1.3创新方向
1.3.1推广利用
目前,玉门市在昌马乡试点实施了2台小型风力发电机和2台小型光伏发电机,在黄闸湾、下西号、柳河、清泉等乡镇实施了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项目,而在移民乡和其他偏远乡村地区未能普及和开发利用。力求在当地逐步建立太阳能、风能综合利用的试点,向玉门市农村推广,尽可能实现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实现太阳能、风能科学利用。
1.3.2创新模式
与甘肃省农村能源办公室、甘肃省农村能源协会、酒泉市农村能源办等单位探讨不同的太阳能、风能开发利用模式,以适应不同地域的资源条件和农民生活需求。
2玉门市农村太阳能、风能建设概况
2.1农村太阳能、风能建设现状
目前玉门市已连续5年实施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项目,安装太阳能热水器749台、太阳灶631台、小型户用光伏发电2台、小型户用风力发电2台。为下一步实施农村太阳能、风能项目奠定了基础。
2.2太阳能、风能的多重效益
高效率的太阳能、风能一方面可帮助农民增收节支,减少使用高成本低效率的薪柴燃料等(薪柴燃料不仅用着污染,而且在新建移民乡和山区使用相对低效,使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使部分劳动力得到解放,得以更多地从事生产率更高的劳动;另一方面,当地相对脆弱的环境在薪柴方面有了替代燃料,有助于生态环境的后续恢复,野生动植物等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降低、减少相关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不仅可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增加当地人民收入,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若借此机会,因地制宜地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文明进步和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可节约生活用能成本,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搞好农村能源工作,特别是因地制宜利用太阳能、风能,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活用能的一项重要工作。
3玉门市农村能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太阳能、风能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着项目资金有限、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推广速度缓慢等问题。
3.1扶持性资金投入不足
根据目前的趋势,农村能源工作面广量大,推广经费不足,从而推广进度直接受到限制,尤其是小型风力发电、小型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水器农户需求量大,而列入项目建设的补助资金数量有限,这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移民乡和偏远贫困村,无疑形成很大的经济压力,成为制约实施太阳能、风能项目的瓶颈。
3.2技术推广工作进行缓慢
玉门市农村能源建设发展潜力巨大,任务艰巨。农村能源办在每年的各项应用技术推广和项目建设中承担的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但是政府未安排配套工作经费和交通工具,工作条件相对较差,技术推广工作难以进行,能源工作的开展步履艰难。
4对策
4.1加大资金支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
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大力推广农村太阳能、风能项目的发展。要从长远利益考虑,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进一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实现农村能源合理供给,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生态和经济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强化“三农”,拉动内需的有效措施。各级政府应认真研究,在关于移民乡和偏远乡村太阳能、风能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制定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加大资金、技术的扶持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4.2加强部门协调,宣传引导
为了让太阳能、风能项目进村入户,切实为群众服务,必须大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使参与的农民变被动为主动。各级领导要加强对农村能源建设的重视,提高知识,更新观念,把农村能源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为农业产业增效及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做贡献,不应局限于解决能源问题,而是利用太阳能、风能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发挥出太阳能、风能建设的系统性综合效益,以利于农村太阳能、风能综合利用的长远发展,利于全市生态建设,形成科学的良性循环。
4.3强化技术创新力度,引进不同模式的农村太阳能、风能项目
由于农村经济和自然条件各地有别,太阳能、风能的发展也要因地制宜,与当地农民需求和能源需求情况、地理资源、经济水平保持一致,可利用自然环境实施不同的户用太阳能、风能项目。
4.4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工程人员素质
一方面为了保证太阳能、风能项目顺利进行和正确使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培训农民技术员,与当地能源服务公司签订服务协议,建设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安装维修队伍。另一方面市农村能源管理部门要制定项目管理办法,明确规划工作、实施安排、检查验收、后期服务等环节的责任,从建设到使用都真正做到对农户负责到底,提高使用率,降低报废率,巩固农村能源建设成果。
5结语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玉门市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然而,随着农林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农村能源的发展在前进的道路上也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以综合利用取得较高的效益来充分调动农户开发能源利用的积极性,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农村太阳能、风能综合利用的发展模式。通过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面向基层,进村入户,以政策推动、市场引导、科技创新、强化管理,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作用,以农村新能源的巨大发展潜力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投入到农村户用太阳能、风能项目中来,依靠政府、农户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共同作用,推进农村太阳能、风能的综合开发利用,实现太阳能、风能资源多层次、全方位利用,并形成良性循环,达到能源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玉门市农村能源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整体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贾莎莎 单位:甘肃省玉门市农村能源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