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产品药物残留成因与控制措施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农产品中的药物残留物对其产品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严重危害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本文分析了导致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加强宣传引导、完善监管机制、建立追溯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科学施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关键词:农药残留;控制措施;农产品
2020年10月,黑龙江省鸡西市发生“酸汤子”事件一次致8人中毒死亡,食品安全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作为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关注。长期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会直接危及人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1]。因此,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规范性使用农业投入品,有效控制农药残留,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安全消费一刻也不能松懈。
1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农药残留物、重金属污染物、非法添加的有毒有害物质、生物毒素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2]。其中,最熟悉、最常见、最受关注的无疑是农药残留物。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对防治病虫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有害残留物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了直接影响。近几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向好,比过去有很大提高,近3年的大宗农产品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高毒农药得到较好控制,以前大家熟悉的六六六、DDT、一六○五、甲胺磷等农药已基本禁绝;但仍有极少数生产者法律意识、质量安全意识淡薄,违规使用新近禁限用农药和不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的规定,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原因
2.1防治观念未转变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植保工作的基本方针。由于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使用简便、防治成本低等特点,使一些生产者产生了依赖思想,从而对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重视不够,过多、过滥使用化学防治,不可避免地增加农产品农药残留,加重了环境污染。
2.2农药施用不当
一是部分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对农药残留超标等质量安全问题造成的后果认识不足,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使用的农药;二是增加用量和次数,不对症用药、乱用药、错过防治适期用药,病虫害难以控制,盲目加大剂量和增加使用次数;三是不注重农药轮换使用,导致病虫抗药性越来越强,农药用量越来越大,造成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
2.3安全间隔期缩短
少数农产品生产者没有安全间隔期概念。为了控制病虫害而频繁施药,只顾眼前利益,追求提前收获上市,造成农产品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2.4农药残留污染土壤
不少农产品生产者在施用农药时,不按照说明书上的方法正确施用,喷药时不关注农药的流量、角度、力度等,导致只有少量药剂喷洒到目标植株上,大量农药残留在土壤中;而土壤中残留的农药一般降解比较慢,能够被农作物根部吸收,经传导累积于植物的茎、叶部,使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超标[3]。
2.5生产经营分散
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和现代产业化经营并存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现状。小规模生产的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投入品使用不规范,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
2.6农资经营不规范
购销台账制、公开承诺制、农药经营处方制、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等农资经营制度不完全规范和执行不到位;同时,极少数村级农资代销店和农资游商游贩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3农产品药物残留控制措施
3.1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融媒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平台,加强宣传引导,切实增强农产品生产者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充分认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树立以质量求效益、品牌求发展的观念;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觉参与标准化生产、规范性使用农业投入品的积极性。
3.2完善监管机制
建立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综合运用专项抽查、暗查暗访等方式,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落实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诚信档案及购销台账制度,建立健全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处方式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加大农产品随机抽样力度,增加产地、“三前”环节、禁用药物的抽检比例。督导农产品生产者开展自检,以防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
3.3建立追溯体系
3.3.1加强追溯管理平台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注册应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完善基本信息;建立生产档案、销售台账,开展质量安全自检,使用追溯二维码,实现全程追溯。各级监管机构也可以通过国家追溯平台查看主体注册、产品追溯、日常监管、质量安全监测和行政执法等信息,掌握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情况,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提供有力保障。
3.3.2试行合格证制度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强制性标准,在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求的基础上,对所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自行开具的质量安全合格承诺证,2020年起在全国范围试行。生产者自我质量控制、自我开具、自我承诺并带证上市。有条件的主体可附带电子合格证、追溯二维码等。
3.4推行标准化生产
3.4.1坚持按标生产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修订工作,坚持农业标准制定与实施相衔接、示范与带动相配套的原则,以生产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为目标,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生产、加工、贮运、包装、销售。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实施化肥、农药使用减量行动[4],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3.4.2开展绿色防控注重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大力推广农业设施栽培技术,大力推广粘虫板、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捕食螨等绿色防治技术。
3.4.3加强品牌培育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批具有文化底蕴、地域特征的农产品品牌,培育壮大农产品品牌体系。严格证后监管,规范用标行为,充分发挥“两品一标”农产品在品牌引领、消费认知、增值增效等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
3.5科学施用农药
3.5.1使用准则遵循农药使用准则,合理使用低风险农药。及时掌握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密切关注田间实际发生动态,科学用药,对症用药。合理选择施药时期、用药剂型和剂量,以增强防治效果。科学、正确地施用农药,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农药的防治效果,而且能避免杀伤有益生物,减少作物药害,有效控制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5.2品种选择在农药品种的选择上,必须严格遵守农业农村部《禁限用农药名录》和《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合理选用低毒、低风险农药和生物农药,多选用安全间隔期短、防治效果佳的品种,选择“三证”齐全的农药。剧毒、高毒农药以及其它禁限用农药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叶、中草药等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不得超范围使用农药。
3.5.3安全间隔期不在安全间隔期内收获作物。农药安全间隔期是指从最后一次施药至收获前的间隔天数,即自喷药后到残留量降到最大允许残留量所需的时间。不同的农药安全间隔期不一样,安全间隔期还受农药剂型、农药用量、作物种类、施药环境和施药浓度的影响[5];同时,应遵守农药每季使用次数的规定,安全间隔期和每季最多使用次数,农药标签上均有标注。
3.5.4废弃物回收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制度,集中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杨媚.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及检测方法分析比较[J].甘肃农业,2019(1):114-118.
[2]朱兆伟,王君玺,谢春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监管“囚徒困境”分析[J].北方经贸,2018(3):117-119.
[3]马畅,刘新刚,吴小虎,等.农田土壤中的农药残留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20,46(2):6-11.
[4]魏后凯.实施化肥、农药使用减量行动计划[J].中国合作经济,2018(3):29.
[5]赵昕欣.蔬菜农药安全间隔期简介[J].现代农业,2012,(10):35.
作者:陈连举 郭世赞 郑钦文 覃焱 刘毅 单位:湖北省长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