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持续加大,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也有了更高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承担着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工作,其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整体科研的水平。本文分析了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有的素质能力,以及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在新时期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新时期科研管理者素质和管理效率的建议,为继续提高新时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管理效率
高校承担着国家科技创新的大量科研任务,承担着研究科学、传承文化、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职能,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负责制订与施行大学科研发展规划和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的整体发展。随着当今社会科技的日益发展,科研水平已成为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也与科研工作的质量息息相关。信息时代,科研管理工作所涉及和需解决的各项工作的数据信息急剧攀升,大大增强了科研管理人员的任务量,对科研管理工作人员也有了更高要求。
一、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这是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最必要的基本品质,是更好地开展科研管理,发挥科研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需要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态度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同时,要严格做好保密工作。
(二)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知识结构
高校科研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往往会面临多学科交叉的复杂局面。重大课题的培养和公关,重要科研团队的组建,重要科研成果的产出,都需要高素质科研服务团队的配合和支持,这也促使了高素质科研团队的诞生。高校科研管理团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掌握一门外语,能帮助教师参与国际项目合作,能熟练检索和使用国际期刊论文。他们应具备教育学、行为科学、现代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具备良好的市场控制和知识产权背景知识,并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具有熟练的协调和管理能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科研管理,科研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认知和反应能力。其中,沟通与协调能力必不可少。他们需要协调学校内部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科研工作者、学校内外的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这个意义上说,科研管理人员是联络员和信使。他们必须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谦逊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沟通能力[1]。科研管理人员是以“管理”为基础开展服务工作的,这是更好完成工作的动力。只有掌握一定的管理艺术,将科学管理的方法和理论运用到工作中,科学管理人员才能理清思路,抓住关键,全面开展管理工作。
(四)具有信息时代的管理创新能力
高校科研管理的对象是高知识水平的人才,科研人员的最终目标是创新。科研管理者只有具有管理创新意识,才能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在工作中融入创新精神。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简单的报表统计、数据保存、信息等基础工作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我们必须敢于和善于利用信息网络收集知识,跟踪前沿,为教师提供基础科研支持。此外,要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科研管理创新,为科研项目、科研团队建设、科研方向等配置资源,协调国际国内、学校内外的科研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二、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迅速。交叉学科和技术集成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学科的不断涌现,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这也需要一大批懂科学技术、懂信息技术、懂管理的高素质科研服务团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宝贵而有力的支持。我国高校科研管理队伍还没有做好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技能储备的准备,处于被动适应状态。部分科研管理人员市场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差,制度不健全。他们缺乏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能力,游离于市场之外,不了解市场行情,不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实际需求,不了解法律法规,尤其是知识产权法,不能为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市场准入点和法律依据。
(二)科研管理方法单一,过程管理滞后
目前,高校科研的管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科研工作量大幅增加,而科研管理仍停留在旧的节奏上,跟不上量变,服务滞后。第二,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迅速,但科研管理仍然采用固有模式,不仅无益于新事物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新事物的进步。第三,高校科研项目增加很多,但过程管理滞后。为了产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需严格管控科研项目的过程。这些都与科研管理方式单一、固有模式和信息化程度低有关。在项目管理中,有大量的实践注重项目审批而轻视项目总结,注重数量而轻视质量,注重理论而轻视应用,这与过程管理的缺乏或滞后密切相关[2]。
(三)科研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
信息化成效低、缺乏规划。缺乏统一的系统以及实施部门。我国高校科研工作大多通过网站、微信群与QQ群等手段,与传达信息数据,上传信息资料。这种工作模式虽便利简单,却忽略了对科研工作的平台建设。随着科研工作的发展进步,亟须处理的科研信息数据与日俱增,单一化的储存模式系统满足不了信息数据的存储需要,不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此外,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当前各高校部门内部的信息化平台多数根据部门内部需求“自建自用”,系统之间缺乏关联。
(四)科研管理碎片化,管理者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科研管理是一个涉及人、财、物的复杂开放系统。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主要是以学校及部门的科研、财务、审计、设备和成果转化的独立运作为基础的。虽然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但主要表现为刚性连接。然而,在大多数时候,他们是彼此分离的,因此很难形成有助于科学研究的共同努力。由于科研管理人员缺乏综合能力,如缺乏熟练的沟通技巧、缺乏专业素质、缺乏简洁的分析能力等,管理效率低下,在研究工作中找不到重点。
三、新时期提高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和提高管理效率的建议
(一)培养建立知识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层员工的素质决定了大学的管理水平。因此,高校必须建立继续教育体系,建立职业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根据科研管理岗位的实际需要,列出培训计划、内容、地点和周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邀请校内外相关专业教师,对学校和研究中心的一线科研管理团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巩固其业务基础。同时,学校必须建立考勤和考核相关制度,以实际成绩为依据,并给予组织保障,以免流于形式,半途而废。
(二)培养现代管理能力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也应根据自学成才的内在要求,培养自己的现代管理技能和能力。第一点是加强管理知识的学习和更新,随时了解最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结合工作改进管理模式,丰富管理实践。第二点是加强外语学习,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和使用外文文献,研究相关学科的研究概况和前沿问题。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学习,熟练应用相关科研信息系统,熟练使用科研大数据和办公自动化软件,提高利用网络进行现代科研管理的能力。
(三)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
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应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管理手段,“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推进信息化进程。整合资源信息,构建统一的数据信息库。避免发生重复建设、系统分割及资源浪费等现象,完善信息数据,促进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高校要挖掘、整合相关科研信息,建立完善科研信息管理平台[3],为高校科研的发展制订计划,为科研项目等相关工作制订高效科学的信息决策。
(四)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优化管理模式
当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完善后,科研管理者就成为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与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成为科研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素质评估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应建立一套科学研究管理者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根据评价分析报告和个人管理的优势,进行分类管理,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用。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评价项目应制度化、规范化[4]。阶段性综合素质测评可以客观分析某一时期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知识储备、心理状态等技术指标,可以分析管理人员的优势和劣势,为进一步的培训工作打下坚实的根基。
四、结语
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改革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就要提升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因此,高校管理人员更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好科研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文君.“双一流”建设视域下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培养思路分析[J].产业创新研究,2020(8):167.
[2]任涛,姚娟.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科研管理人员的现状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29):25.
[3]元心仪.高校科研管理能力提升策略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2):102.
[4]木开热木·阿吉木.新时代高校科研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和素质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2018(10):54.
作者:李勇平 邴萍萍 许涛 单位:长沙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