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2019年9月29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高校要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工作主旋律,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从个人知识管理角度对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大学生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与提升的策略。
一、个人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是对一个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进行获取、整理、创造、利用与分享的过程,对于个人来说,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PKM)就是对个人的信息与知识进行获取、整理、创造、利用与分享,使信息转变为有价值的知识,从而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和自身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是在组织中实施PKM,也将使整个组织更有效率。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通常包括对信息的获取、整理,构建个人知识分类体系,通过对信息的分析与学习实现知识转化,形成自己的知识并加以创造、利用与分享,最终有利于自己的工作、生活。
二、能力素质
什么是能力素质?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用于描述个体所拥有的影响其绩效或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最早提出这一理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里兰(DavidC.McClelland),他于197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Psychologist)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测量能力特征而非智力》(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Intelligence),在文中,他把那些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能力素质。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能力素质运动的开端。麦克里兰把能力素质分为两种类型:基准性素质(ThresholdCompetencies)和鉴别性素质(DifferentiationCompetencies),其中基准性素质是指从事某项工作起码应该具备的素质,它不能区分优秀者与一般者,而鉴别性素质是能够区分优秀者与一般者的自我概念、特质、动机。能力素质模型提出后,得到广泛的认同,并在人才评价、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重要工具。
三、能力素质模型与大学生人才培养
传统的大学教育是以知识传授型为主,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以老师为主进行系统知识传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是典型的、最为常见的方式。不可否认,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是大学教育的基本职能,也是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知识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选择。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当大学教育成为大众教育,大学生数量激增,就业压力巨大,纯理论型人才不再受社会欢迎,那些既掌握系统理论知识,又能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则成为社会的宠儿。因此,大学生人才培养应更多的强调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强调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这一概念较为笼统,具体到不同的学科、专业,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应用能力素质模型则可以更好地形成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清晰认识,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并且分解形成层次分明的模型结构,便于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相对接,使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科学合理。
四、大学生能力素质构成
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可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基础能力素质,其二是专业能力素质。基础能力素质不针对具体专业,是所有大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通用写作能力等。而专业能力素质是针对具体专业所要求的能力素质,是完成专业工作需要的能力素质总和,不同的专业,其专业能力素质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基于麦克里兰的能力素质模型,可将专业能力素质分为两种类型,即基准性专业素质和鉴别性专业素质。基准性专业素质是指本专业培养所要求达到的基本素质,也是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起码应该具备的素质,是一种合格性要求。我们学习某个专业,需要了解其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其历史发展沿革,掌握从事该专业相关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这也是我们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因此,也可以称之为专业基本能力素质。那些只具备专业基本能力素质的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完成常规的学习任务,在解决问题时需要依赖相应的规则和指引,遇到新问题时往往手足无措;没有自己明确的发展目标或是基本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满足于完成既定的任务,缺乏进一步提升的动力,也很少考虑进一步的发展。鉴别性专业素质是能够区分优秀学生与普通学生的专业素质,也可以称之为专业杰出能力素质。具备专业杰出能力素质的学生,具有比普通学生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度,往往有自己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不满足于课堂教学的内容,能够主动学习新知识,有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法,能够快速高效完成常规学习任务,并能完成复杂困难的任务,遇到问题不回避,能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积极与他人交流、协作来尝试解决,注意总结与提炼,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来不断提升自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许多专业在定位上对于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不够清晰明确,没有很好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而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的认识也常常是模糊不清的,重课堂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难以实现职业素质与岗位社会需求的对接,不重视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效率差,考前突击现象较为普遍,能具备专业基本能力素质的学生较多,甚至有部分学生连专业基本能力素质都不能完全达到,而具备专业杰出能力素质的学生就更少,创新素质普遍较差。
五、知识管理视角下大学生专业能力素质
培养与提升策略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相关的研究已经很多,下面结合知识管理视角提出笔者的看法。
1.明确专业定位与个人发展目标。专业定位应该适应社会需求,可以说,每一个专业都有其社会基础,不论是纯理论性专业还是应用性专业,都是有其社会价值的,在大学里,每个专业的负责人、高层设计者以及普通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本专业的社会需求,且有必要对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机构、专业人士等进行调研或访谈,梳理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结合社会需求提出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素质标准,这样的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才是不与社会脱节的。而作为本专业的学生,则需要认真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包括培养目标、能力要求、教学计划等,并积极与专业的老师、高年级学生等进行交流,弄清楚本专业究竟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专业基本能力素质要求是怎样的,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尽快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选择好相应的学习方向,这是专业学习上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步,目标和方向明确了,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就有了指路明灯,才有学习的动力,主动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大学期间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取得个人的有效成长。
2.围绕个人发展目标,构建个人知识体系。专业知识通常都是非常广泛的,作为刚接触专业学习的大学生来说,基本上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能深入掌握,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因此,要根据我们的发展目标,确定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对于要学习掌握的知识,要有所取舍,不要在对自身无任何帮助或帮助较少的事情上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要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有助于开展针对性的、有效的学习。个人知识体系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的,不同的专业,其社会需求各不相同,专业能力要求不同,每个人的发展目标也不同,因此具体到每个人而言,其个人知识体系有其个人特征。基于专业能力素质的内涵,可将个人知识体系框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同时也是三个层次,即通用性知识一般性掌握,专业基本知识扎实,专业核心领域(方向领域)知识精通。基础能力素质涉及的知识为通用性知识,以学校公共课程和素质课程为代表,在这方面不必花费过多精力,当然在大学期间的第一、第二学期通常以这类课程为主,专业课程相对较少,这一时期还是应该花费相当精力,确保以良好成绩通过,切不可因其专业性不强而忽视。专业基本能力素质要求的知识为专业基本知识,主要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通常以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为代表,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这些知识一定要熟悉,基本技能要熟练掌握,当遇到专业基础性问题或简单常规性专业任务时,能确保高效完成。专业核心领域是自己感兴趣的某个专业领域,也是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可称之为专业方向领域,通常为专业选修性课程或发展性课程,甚至可能是专业培养计划之外的其他知识,很多人对这些课程不太重视,不认真对待,随便选择,最终也就无法在某一领域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从个人特色、专业特色角度,专业核心领域知识要精通,这对提高个人竞争力帮助最大,是值得花费大量精力去学习和提高的,努力使自己在该领域形成个人优势,并长期持续努力,不断进一步提升,最终拥有专业杰出能力素质。
3.掌握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能,提升专业学习效率。个人知识管理,需要基于高效的个人信息管理,即通过快速、有效获取和加工处理大量信息,实现对信息的有序分类组织、存储和管理,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吸收,发现事物间的规律,形成自己的认知,即自己的知识,然后能加以应用,通过与他人交流而进一步升华。可以说,通过实施个人知识管理,当我们在学习新东西时,能够很快知道从哪获取信息、怎么对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怎么组织、怎么存储,怎么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节约大量时间,使我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和学习,进一步提高个人的竞争力。
4.掌握学习的方法与工具,实现知识的内化。学习是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同样的一门课程,有人能够获得领悟,形成自己的认识,将课程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也有人上完课程后仍然一脸茫然,或者是不能清楚表述课程到底讲了什么内容,或者是零零星星有一些不成体系的理解。这里除了智力影响外,怎么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大学阶段,学习不是简单的听课、做作业,能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及协同学习才更为重要,这也是与中小学阶段学习的一个重要差别。与中小学相比,大学里相对自由,许多大学生因此放松自己,学习应付,学业荒废,光阴虚度,也有些学生不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上课听不懂,作业做不好,成绩提高不上去,因此,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做好整个大学期间、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门课程的学习计划,除课堂学习之外,还要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讲座、参观实习等各种资源,进行延伸、拓展学习,掌握有关阅读、笔记、思维导图、知识可视化、构建知识体系、协同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与技艺,学会利用各种数据库、电子文献、期刊网、网络社区、百科、搜索引擎等多种学习平台和工具,这其中,尤其是做学习笔记、学会提问、学会归纳和组织学习的知识等方面,不仅要积极主动学习,还要会学、善学,使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书本上的内容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5.致力于知识的积累、应用、创新,不断提升个人价值。知识需要不断积累,并能够加以应用,把知识“说”出来、写下来,并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共享,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仅是知识能量的释放,同时也可以通过对知识的利用与交流而对我们有所启发,并进一步创造新的知识。
作者:侯明昌 单位:云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