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机业自主革新体制建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机业自主革新体制建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机业自主革新体制建构

本文作者:杨志梅、朱北仲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构建企业创新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企业创新的动力、运行和发展机制是企业创新有效运作的三大基本要素,共同构成了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体系。农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目前,我国农机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仍缺乏长期的发展意识和动力,企业的短期思想和行为导致其内部不注重开发潜能性、独特性的技术项目,加之短期的项目可凭借现有科技知识与经验来解决,投资较小,风险也小,且易出成果,使许多企业的自主创新主要集中于迅速见效的短期项目上,进而造成了农机企业有的创新项目低水平重复;加之农机企业内部自主创新人才短缺且其分布不合理,内部缺乏创新意识及有效的激励约束人才机制[2],使得农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创新运行过程中个别部门之间协调不够。自主创新运行机制方面,组织规范化程度较高。有的企业受经典组织管理理论影响较深,使得企业中官僚组织特征较为明显,规章和政策手册、工作程序、工作细则等书面文件的数量多。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还根深蒂固,使得企业内自主创新过程中相互之间合作不够。各项科技计划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造成投入有些分散,重点不突出。产品开发审批手续繁琐、时间较长。更由于内部有些领导和职工承担创新风险的能力较差,不愿承担创新的风险,造成有的领导在处理某些重大的项目创新时,经常采用保守方法,顾虑重重,官本位的思想影响严重[3]。

创新发展机制不健全。农机企业创新发展机制受多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农机企业创新产权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企业内部人员缺乏创新压力与动机;另一方面外部激励机制不完善,自主创新的成果在短期内不易收效,加之各种投入不足,从而使企业创新发展受限。

总之,我国农机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微观方面,也有宏观方面;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但最终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机企业自主创新三维机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农机企业仍需在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建立自主创新机制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农机企业自主创新三维机制的建立

机制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农机企业在自主创新管理模式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总的来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企业产品研发动力不够,整体技术实力较弱,因此在技术上和新产品开发上企业并无重大突破。要改变目前的现状,以适应农机企业经济发展需求,首先就要建立一个灵活、实用和机动的自主创新机制,打破、改变落后框框的束缚,逐步提高自主创新的业绩和效率。

本文系统地对我国农机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系统进行描述,构建出我国农机企业自主创新三维机制模型。并对三维创新协同的机理做如下探讨。农机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果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单方面的创新都很难取得成绩,尽管有竞争力的企业单项能力强但也不一定能促使企业不断的发展运行。因而,为了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益,必须让三大要素之间很好的互动和协同。各子要素的互为前提、相互协作以及相互匹配将成为驱动企业经济系统持续发展的动力。由农机企业的三大维度模型(图1),可建立如下的动力学模型:dF/df=-kF+(tA,B,C)+D(1)dA/df=-k1A+t1(A,B,C)(2)dB/df=-k2B+t2(A,B,C)(3)dC/df=-k3C+t3(A,B,C)(4)模型中的a,b,c及F分别表示农机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作用效果、运行机制作用效果、发展机制作用效果及农机企业创新自主创新机制效果。k1,k2,k3及k分别表示a,b,c及F的变化率和其原来状态的关系。t1,t2,t3及t分别表示农机企业的不确定外力对企业创新三个维度a,b,c之间协同作用的影响导致的三个维度的变化。f表示时间。D表示了农机企业不确定外力对企业自主创新效果的影响。公式(1)表示了农机企业自主创新效果随时间变化的演化规律。公式(2)、(3)和(4)分别表示了农机企业创新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作用效果随时间变化的演化规律。农机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是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三个维度交互协同作用的产物。而三大机制的完善可以反作用于农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每个角度的变化都会导致三个要素的运行变化,导致农机企业自主创新有效的进行。有效的机制可使系统在变化工程中从无序到有序不断的发生演化。可促使各个子系统结合在一起自行合作发展,进而引起系统向更高级有序的结构方向发展。如下方程可表示企业自主创新机制效果的非线性变化:dF/df=(m-k)F-tF3+D(5)其中m表示促使系统演化的控制参量,tF3表示农机企业自主创新机制效果的非线性,D表示企业的随机不确定性外力。农机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效果的势函数表示如下:v(F)=(k-m)/2•F2+tS4-DF(6)对于函数来说,其曲线的形状是由二次项的系数决定的,农机企业自主创新机制效果F的稳定点就是v(F)的最小点。而系统的不稳定点就是v(F)的最大值。如图2所示,当m<k时,对农机企业的自主创新约束性很大;但在m=k时,虽然F=0是稳定的,但对农机企业创新机制的每一点影响,都会有较长时间的振荡才会稳定下来;当m>k时,势函数出现两个稳定态的函数曲线,t=0是不稳定态,农机企业稳定创新理论上来说在图2中是停在原点,但创新过程中的任何因素干扰都会导致企业创新效果的变化,某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对企业的创新效果产生影响。

由于各个要素的变化和速率不同,在相互协同的作用下都会导致不同的创新效果,如果农机企业在某个要素上的管理不稳定,将会导致坏的效果,影响农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若农机企业能够很好的协调各个要素,使其处于稳定有序的状态,则农机企业内部的三个维度的自主创新机制的联合作用将被迅速放大,使农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进而增加农机企业的创新效果。因创新机制的各个要素本身的演变方式、方向和速度都存在动态差异,则制约农机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关键因子可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农机企业中,要主抓这些因子。同时因为技术、环境和技术的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农机企业中薄弱的管理环节不仅影响了整个创新效果的形成,也制约着其他因子的发挥。在农机企业中,应加强三个维度的结构管理,使其与企业整个创新以及外部环境保持高度适应性,且可应对企业发展过程的各种确定和不确定风险,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使企业保持持续健康地良好发展。因此,农机企业三维机制创新可以定义为:在企业复杂性系统的创新过程中,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及发展机制等各子系统经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同,互相合作,通过互动产生效率的质的变化,实现这些单个子系统不能实现的效果。共同构成我国国有农机企业创新活动不断循环增值的新机制系统,并贯穿于农机企业创新的整个过程之中。

完善以农机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目前,我国农机企业已步入了发展新阶段。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以技术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机企业广大科技人员必须面对和回答的历史课题。农机企业必须坚持与时俱进,通过再一次解放思想,进一步加强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用以指导企业管理实践,依据建立的三维机制模型,对如何提高我国农机企业自主创新提出对策和建议[4]。

在自主创新动力机制方面,企业精神的形成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结合自身的特点、经营战略和时代的要求,我国农机企业应用精炼确切、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企业精神。要不断宣传强化企业的精神,使之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成为员工自觉的追求,且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重新优化,使之处于不断提高、整合的良性循环之中。在立足于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的引进消化吸收,掌握关键和核心技术,推动农业装备向成套化、大型化、精准化和智能化发展,实现农业装备的技术升级与结构优化,进而为经济作物、粮食作物耕种收方面机械化、管理方面现代化提供全套农业装备的解决方案。加强营销创新,推进品牌经营。在供应、生产、销售和服务等整个营销环节上打造品牌的优势,推进用户满意的工程,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传统市场和开拓新兴市场齐头并进,在巩固国内市场的情况上,加快国际市场开拓的步伐,建立完善的国际营销体系和营销网络,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自主创新运行机制方面,自主创新的主要承担主体是企业的技术系统各部门和所有人员,根据人员的职务不同和岗位不同采取分层次管理。企业高层领导负责宏观的技术战略的制定,主要包括宏观行业的环境变化,技术实施的情况及问题;中低层的技术人员则负责具体技术的战略实施,以及具体细节的控制。但这种分工并非严格的各负其责,对企业来说,无论发现哪个层次的问题,领导人都要提出意见,以保证尽量不遗漏战略实施中的各种问题。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决策企业都会涉及到,决策的正确与否将会影响到创新活动的成败及效率,尤其是一些重大的创新项目,在决策上任何的失误都可能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国有企业可以建立自主创新评审决策委员会,由经营者担任主席,技术中心、生产和营销等部门的领导和骨干人员以及外聘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内部成员[5]。

在自主创新发展机制方面,应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培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自主创新素质,特别是加强有关创新的培训,培养员工掌握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能力。同时,企业应注重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共同培养创新人才。另外,企业应建立一套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进而可带动自主创新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引进人才战略。对于目前的经济形势,信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农机企业必须加强信息收集与管理的能力。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将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要充分、及时、准确地提供包括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府的政策法规、经营环境和外部支撑系统等各方面的信息。在激励方面,首先要加大对创新效果的考核和奖励。这样可以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使其能全心投入创新工作中。其次是精神激励。通过对创新者的声誉、成就感以及企业的控制权方面的激励,让创新者和经营者感觉到社会的尊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