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医院文化建设中医学口述史价值和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医学口述史作为一个史学研究方向,逐步从象牙塔走向大社会。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医学口述史为载体,深化医院文化建设,实现了文化建设和史学研究的联姻,将医学文化建设研究视域扩大,并形成了“复旦肿瘤”在此项文化建设工作中可供复制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近些年,医学口述史作为口述史的一个分支并未得到医院管理者的广泛重视,其学术价值和实践路径的研究还存有许多空白。医院如何在新媒体的语境下运用医学口述史赋能医院文化建设,是每个医院管理者亟需研究的问题。
1医学口述史内涵及新特点
1.1内涵
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是指,历史工作者利用笔录、录音或录影的方式记录对往事的口头回忆及整理的口传记忆文献[1]。口述史是有别于人物采访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人物采访着眼于还原采访细节和核心内容的提炼;口述史则需要研究者在对采集的口述文字或影音资料“文字化”的同时,比对现有已验证的历史文献,对其中不正确、不合理、不精确的内容进行比对和校正,避免口述者因个人记忆偏差,造成史料真实性的偏移,最后形成书面文字整理成册。医学口述史聚焦医学史料主题,针对某一所医院发展历史或者一个疾病治疗技术的演进,对熟知相关领域的专业或非专业人士进行有针对性的口述史校对整理,继而形成某一领域医学口述史料的研究过程。
1.2新特点
首先,医学口述史题材细分化。目前,在医学口述史的大门类下,形成了三类较为常见的主题。第一类是以医院发展为主题的院史院志口述史;第二类是以某个疾病或流派发展为中心的疾病类医学口述史;第三类是以患者视角折射人与疾病抗争过程中的医学人文口述史,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全国首部记录癌症患者治疗康复历程的医学口述史著作《爱来癌去———他们口中的疾病与新生》[2]。其次,医学口述史功能多元化。医学口述史最重要的功能是记录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作为历史文化资料留档和传承。随着医学口述史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从文献走向社会,医学口述史的功能也在不断外延拓展,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功能是医学口述史内容通过一定媒介,可生产出具有传播效应的影音文化制品或新媒体产品,用作医学人文思政教育和医院文化建设,彰显其社会性、传播性、感召性。
2医学口述史的价值
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医院发展的内在驱动力[3]。医学口述史作为一种史学方法应用于医院文化建设,可以在丰富院史院志、发挥育人思政两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1补充院史院志内容,提升文化感召力
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医院倡导的文化理念成为员工的共同追求[4]。文化理念的形成基于医院数十年发展的历史和积淀。基于档案和文献资料的院史院志,内容呈现以时间为轴,历史事件为点,以此串联而成的院史院志,仅给后人一种框架性的历史印象,缺乏医院文化建设所需的共鸣感和感召力,这也是院史院志在彰显其真实性的同时缺乏一定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医学口述史则能基于院史院志的大脉络,以基本史料为纲,填补医学口述史料,丰富医院历史事件中鲜为人知的人物和情节,让历史事件变得更加完整、人物故事更加立体,使阅读者更能身临其境,补充院史院志内容,有效提升院史院志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感召力。
2.2发挥育人思政作用,提升文化认同感
口述史作为个人与社会记忆的凝聚体,在传承医院及文化建设的作用愈发重要[5],开展医学口述史工作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口述史工作中,访谈的对象均为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领导以及学科发展带头人等,访谈内容多聚焦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性描述、历史人物的医者故事等内容。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践过程来看,涉及医院奠基人的口述史较多地呈现“家”和“国”两大内容,具有显著的人文性和教育意义。这些内容与医生思政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具有一致性,能够积极发挥育人思政作用[6]。此外,医学口述史内容还更多聚焦疾病治疗手段的演进。作为上海市唯一一所肿瘤专科医院,在上海癌症防治史的研究中,诸多“第一次”“首创”的癌症治疗新技术、研究新突破均出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医学口述史的整理工作中,一个个以疾病为中心,治疗技术演变的口述史料,既有医学的科学性,更有医者的人文性,受众在阅读这些史料时,能够提升医院职工对于疾病史、医疗史的知晓度,增强医院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3创新医学口述史策略
3.1基于文化管理体制创新布局医学口述史工作
医院文化建设必须树立和增强文化管理的理念,积极探索医院文化建设、发展和管理的新机制,才能有效发挥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作用[7]。医学口述历史项目作为医院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要确保该项工作的可持续性,必须有强大的组织领导。各级医院党委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亟需从战略布局、实施过程两大层面着力形成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笔者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院口述历史项目立项、实践作为案例进行实例分析。首先,在战略布局中,医院将口述历史项目纳入文化建设战略。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在本医疗机构开展医学口述史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院庆”等满足一时需要的“运动式”层面,而应该成为一项常抓不懈可持续性的文化建设项目。我院以焦点人物访谈法为纵向维度,以奠基人、终身教授、荣誉教授为主线,用人物访谈的方式充实医学口述史的人物篇,同时辅以学科建设的焦点事件为横向维度,还原癌症疾病医疗技术的变迁和发展,有效形成纵横交错的工作覆盖面,同时将此项工作纳入医院“十四五”医院文化建设发展战略,确保项目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能得到资金和政策的全力支持。其次,在实践过程中,医院创新多元主体参与共建的工作机制。过去医院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多以医院各职能管理部门为主体,鲜有外部资源嵌入医院文化建设工作。笔者认为,医学口述史作为一项具有很强专业性和跨学科的实践研究工作,必须由专业机构作为技术指导,同时辅以熟知医院史料的职能部门及各临床科室作为配合,形成一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队伍。在我院实践过程中,该项工作由医院宣传文明办(含社工部)牵头,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师生组成一支专业性的文化建设志愿者队伍,各临床科室配备若干位史料研究联络员,确保“院-科”两级的工作小组,让参与此项工作的职能部门管理者和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都能在史料收集整理的过程中,接受文化洗礼和医德医风教育。
3.2基于5W框架提升医学口述史传播效果
新媒介的出现使历史的传承形式越来越多元,速度更快,效率也更高[8],在传播学领域有一项意义深远的“5W”传播分析框架,即传播者(Who)、传播内容(Sayswhat)、传播媒介(InWhichChannel)、传播受众(ToWhom)和传播效果(WithWhichEffect)[9]。笔者认为,必须从既往的“宣传教育和主题活动”式向“多元传播和广泛参与”式转型升级,并利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提升医学口述历史传播感召力和影响力,进而达到医院文化深入人心的效果[10]。笔者在本文将以“5W”传播框架为基础,联系我院文化建设工作实践,就提升医学口述历史传播效果提出策略。
3.2.1在传播主体方面,形成以医务工作者为主体、专业志愿者参与的多元主体建设模式。医学口述历史工作既是一个医院发展历史的全貌,也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病种在某个地区或某个国家发展的缩影。医学口述历史成果的传播主体不能仅仅局限于医院层面,医院作为建设主体,应该形成“文化+”宣传的传播矩阵。以我院为例,在上海癌症口述史的研究过程中,适时地联合大众媒体,将我院口述历史的研究成果按照人物故事、医院发展历史、医疗技术变迁,根据不同内容,联合不同的组织或机构,策划医德医风讲坛、城市故事、疾病发展史的论坛,讲好医院故事,传播医者精神,提高站位,跳出医院的范围,在社会领域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进而促进医学口述历史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获得传播。
3.2.2从传播受众视角,做好院内不同受众需求分析。医学口述历史传播工作中,受众的需求决定了传播的形式。不同年龄层次、阅读习惯、兴趣爱好的医务职工有不同的媒介偏好和内容需求。开展项目工作之初,制作受众需求调查量表,旨在找到能够兼顾大部分受众需求的传播媒介和表现形式,做到有效传播,扩大传播覆盖面。
3.2.3在传播媒介层面,探索渠道融合建立交流互动。随着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传播媒介也从过去的电视、广播、报纸发展到如今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多形式、多样化的媒介新格局。在当前快节奏、碎片化的阅读时代下,医院口述历史的成果及传播,不能仅仅停留在出版一本口述历史相关的书籍上,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相关医院文化建设传播工作中,应该探索渠道融合建立交互机制。例如我院结合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有针对性地在口述历史访谈过程中,拍摄短视频,在寻找老物件及探访老建筑的现场开展“云直播”,让医学口述历史的媒介传播过程,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交互性和生动性。此外,医院也可以将口述历史的部分内容运用“知识问答”小程序、H5和表情包的文创模式,发挥这些社交媒介的分享互动功能,让医院历史能够在主体与受众的互动参与中,形成有感知的文化记忆,让医院文化建设能够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达到入脑、入心的感化效果。
3.2.4在传播内容方面,探索适应不同媒介表现方式。在医学口述史的传播过程中,在医院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内容生产方面,需摆脱大段文字,用“条漫”的形式,将医院的历史“故事化”,让院内外的受众,都能一目了然,重点突出。其次,在直播活动中,可以请医院表达能力强、形象气质佳的“舆论领袖”来讲述口述史中的人物、建筑及医疗故事,并辅以可视化的图像及影像资料,吸引更多青年医务工作者和年轻人的关注。
3.2.5进行传播效果评估,建立可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医院将口述历史纳入文化战略后,需每年年初对上一年度的口述历史工作的传播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在评估新媒体媒介传播效果时,医院需结合粉丝增长量、阅读数、点赞量、互动频率等量化数据,评估传播效果,提出改进策略和方法。同时,对于讲座类的效果评估,可采用结构式和非结构式相结合的问卷形式,对受众进行效果评估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苏智良.推进中国口述史的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8.
[2]姚霏.爱来癌去:他们口中的疾病与新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1-5.
[3]印素萍,李增宁.基于SWOT分析法的公立医院文化建设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8,38(7):76-77,80.
[4]翟理祥,陈沛军.广东省中医院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8,38(8):72-73.
[5]邵亚伟,刘鑫,牟胜男,等.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口述史开发与研究[J].兰台内外,2020(1):37-39.
[6]陈颖,文然然,张媛媛,等.论口述校史视域下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医学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26(5):773-774.
[7]陈起坤,颜楚荣,陈卓琦,等.新形势下我国医院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1):17-19.
[8]梁夏,周婷婷.新媒介语境下的口述历史[J].今传媒,2019,27(8):153-154.
[9]哈罗德•拉斯韦尔著.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谢金文,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5.
[10]陈兆霞,谷文韬.全媒体融合形势下医院文化建设的有效性研究[J].健康大视野,2021(4):291.
作者:王懿辉 姚霏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宣传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