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内科急症患者心理干预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内科急症患者心理干预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科急症患者心理干预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8年6月~2009年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132例。年龄16~62岁,平均(39.3±8.6)岁;男82例,女50例;工人46例,农民59例,干部17例,学生3例,其他7例。心血管疾病86例,呼吸疾病18例,中毒15例,内分泌疾病10例,其他2例。住院时间18~35d,平均(27±7.8)d。纳入标准:①年龄>16岁;②意识清晰,无智力障碍,能独立阅读问卷;③无精神疾病史。排除标准:①年龄≤16岁的少年儿童;②昏迷及其处于精神病发作期的患者。

1.2测评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2],由Derogatis编制(1975),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共90个项目,分为0~4五级评分,其各症状效度系数为0.77~0.99(P<0.01)。该量表能较准确地评估患者自觉症状特点,从不同侧面反映各职业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由经过培训的两名内科主治医师进行评定,评定前,对所有受试者阐述测评的目的,以取得患者的合作。统一指导语,解释问卷填写的方法。所有受试者病情稳定后,进行问卷自评,问卷答完后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32份,均为有效问卷。

1.3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建立数据库输入SPSS11.5进行分析处理,进行t检验,P<0.05有显著性意义,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CL-90测试结果与国内常模比较表1结果显示,急症患者SCL-90总分、阳性项目、躯体因子、强迫因子、抑郁焦虑因子以及恐怖因子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2.2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以SCL-90单项分≥2视为阳性为依据,132例急症患者中阳性项目数为(28.67±25.32)条。132例急症患者中,有122例SCL-90因子分≥2,占92.4%;有85例因子分≥3,占64.4%。一例患者可能有一个以上因子分≥2或≥3,提示有92.4%的急症患者存在各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64.4%的急症患者存在比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3讨论

本调查结果证实,内科急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中国正常成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症状、强迫、焦虑、抑郁、恐怖以及精神病性症状等方面。不良心理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社会生活。文献报道[3],凡是短时间内发生或加重的、意料之外的、渴望紧急就医的患者,不管其严重程度如何,都可以促进个体进入急症情境,并自认为身心健康遭遇威胁,而产生恐惧、焦虑等一系列心理反应,甚至造成机体持续的应激状态,若得不到及时的调节、控制,可加重病情,也不利于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对急症患者施以先进、有效的诊治措施同时,也应加强心理干预,稳定患者的情绪,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医务人员密切合作,有利于患者的治疗。进行心理干预时,不能搞“一刀切”,而应该个体化。

实施心理干预时应采取以下措施:①给予各种形式的关怀照护行为:关怀照护是一种治疗行为,提供的关怀照护可达到保护及促进人类健康[4]。关怀照护行为体现在各个方面,既有生理性照护,又有心理性照护,更有灵魂性照护,融入人文关怀意义深远[5]。因此,实施关怀照护行为时,首先要给患者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与患者交往时,态度应和蔼诚恳、语言贴切。其次,还要宽容、理解患者,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因为急症患者大多情绪反应强烈,甚至可能在应激状态下出现某些丧失理智的行为,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具有高度的同情心,能理解和体贴患者,不计较其情绪冲动,能耐心地诱导和抚慰患者。同时,医护人员本人应冷静、自制,做事有条不紊,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因患者的情绪不好而丧失耐心,在治疗过程中做好解释。②因人而异地给予心理照护,因为心理应对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对同样的生活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对。所以,为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应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患者,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③了解和掌握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有侧重点地给予心理干预。由于急症性患者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焦虑和抑郁,干预的中心任务是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减少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积极进行认知行为技术干预,减少患者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发生[6]。④兼顾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和情绪,在做好患者心理干预的同时,依据家庭治疗的理论[7],即要改变病态的现象或行为,不能单从治疗个人成员着手,而应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其对象。通过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干预来消除患者不良心理问题,减少高情感表达。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减少家庭内各种压力,让患者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这样,对患者的治疗有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