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方高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方高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方高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摘要】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立足点,聚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针对应用型高校而言实践创新能力界定为知识能力与素质、创新创业与创造、实践技能与创新等多个概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创新性融合与重构,其核心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给出一个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涵盖培养理念、实现途径、支撑保障平台和具体实施计划等要素,试图找到一条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之路。

【关键词】实践创新能力;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

0引言

地方本科院校始终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根在地方、强调特色发展、突出应用、坚持开放办学。在高校建设双一流的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定位于一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创新创业人才;要做一流的应用研究,突出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强化对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和智库作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成为地方创新发展的智库源泉,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做强自己的同时,支撑和引领地方的进步与发展。人才培养始终是地方高校的中心任务,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针对地方高校而言,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15]和实践创新能力[1][12][13][14],作为教学改革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强化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着力点,这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1]。然而地方高校现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尚未完全聚焦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理念滞后,已经逐渐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而地方高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途径缺乏多样性和开放性,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针对性不强,实践平台相对匮乏、支撑手段不够,行业参与度低,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明显脱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地方本科高校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培养途径单一,教学模式相对封闭,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及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地方本科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不足,实践培养不够,动手操作不强,实践创新能力与产业要求有一定差距,导致社会竞争力低,无法完全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1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界定

实践创新能力是近年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其内涵在教育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对于“实践创新能力”的概念和内涵现有文献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明确的界定。有学者认为实践创新能力属于实践能力范畴,实践能力根据所属层次和范围界定,由低到高包括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三个层次,其中实践创新能力是实践能力的最高阶段,是实践能力的集中体现。他们认为:实践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运用已经积累的丰富知识,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研究,在头脑中形成独创性的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邓光等人[1]分析研究了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与结构,他们认为:实践创新能力就是指大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通过一定条件下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形成的有可能创造新价值成果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是大学生最终形成创新能力的心理和行为准备。实践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由实践创新品质、实践创新技能和实践创新环境三个部分组成[1]。实践创新能力是一个专门术语,是一个集合名词,不能被随意拆分,也不能简单认为是实践能力[10][11]和创新能力[8][9]的简单组合。因此实践创新能力并不是实践能力或创新能力中的一个“分支”,也不是两者含义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独立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是知识能力与素质、创新创业与创造、实践技能与创新等多个概念在新经济时代下高等教育理论上的一种创新性重构与融合[1]。我们认为实践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

2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实践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强化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那么在双一流建设、新工科建设以及双创教育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背景下,如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且整体推进,同步提升。构建实践创新能力培育共同体[2]将是一个有效的方式,通过构建应用型高校实践创新能力培育共同体,以高校为主体,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全社会共同努力,协同搭建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综合载体,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机制,达到培育和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实践创新能力培育共同体既需要政府、高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与融合,又需要教师、学生、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氛围等教育教学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在今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4],为建设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实践创新能力培育共同体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设置不同培养途径、多维支撑保障平台和实施若干专项计划,以期系统构建实践创新能力培育体系,协同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层次提升。

2.1变革理念聚焦目标

首先要变革人才培养理念。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到现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过去基于知识体系为导向到现在强调能力产出为导向,从过去被动式学习到现在强调自主探究式学习;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单一模式向多元化模式的转变,达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做好顶层设计,可以从学校层面制定五年或更长时间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规划,要在学校的五年发展规划中进行具体体现,这样才能有助于系统推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改革。第三要聚焦实践创新能力这个核心目标。学校应该组织多类型、多层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将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扎根于全体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心中,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2.2打造培养途径

地方高校应该根据各自学校的发展历程,结合现实发展需要实施特色发展,打造符合各校特色的培养途径。通常而言,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四大途径:课内外互补、线上下融合、校内外协同、国内外结合,以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能力的培养。(1)课内与课外互补学校不仅应该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而且更要重视第二课堂作用,推进课内与课外互补的教学模式改革。课内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为主体,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各自特色课程体系,如:“平台+模块+插件”的课程体系,将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化,通过设置不同能力课程模块实现学生能力达成,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养成,理论知识的习得;着力提高实践课程学分比例,设置理工农医类、艺体类、文管经法教育类等不同类别实践学分最低值,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学分模块;推进专业课程模块化、实践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法上推行案例式、高仿真教学、探究式教学,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课外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与优势。将开放性实验、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学生社团、创业孵化、创新创业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模式和习惯的养成。可以通过邀请海内外知名院士、科学家、杰出校友、优秀企业家和社会知名人士开展讲座、实践训练指导、毕业设计指导和创新创业指导。开展各种论坛、讲座、沙龙、俱乐部、创客空间等相应多样化形式,不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重点打造高端讲堂、科创协会,双创展示周活动、创新创业宣传月、创业项目路演等活动,丰富第二课堂氛围。所有这些可能的途径都为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促使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大幅提高。(2)线上与线下融合线上与线下学习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手段,各地方高校立足各自的建设原则,可以自主建设,也可以引用,注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应用共享,加强规范管理,不断追求教学的卓越。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数字教育技术的发展成果,推进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方法改革。线上应主动与国内知名的在线平台合作如爱课程网、学堂在线、智慧树、超星尔雅、UOOC联盟等,以建设和引进各类MOOCs课程、精品在线课程及资源共享课程,搭建数字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个性化学习支持,以知识为要点、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提供协作式线上支持,重在实现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问题导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线下可以采取实施小班化教学、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运用“启发式讲授、探究式学习、互动式交流”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将线上问题与困惑带入线下,组成团队,开展集体研讨、共同实践,在教学实验平台和实习实训平台进行探索和实践,并将案例分析报告、项目汇报、作品展示等引入课堂,重在实现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内化,还课堂给学生,实现学生主动式学习。(3)校内与校外协同学校要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7]的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校内重点考虑如何充分做好各类经费的筹集、预算和投入,包括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投入、省级或市级等地方政府的专项投入、社会与企业赞助及学校自筹,建设各类高水平教学实验平台和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平台,整合各类教学空间、实验室设备仪器和实验师资资源。实现实验室资源充分共享与使用,按照项目制、时段制方式实施实验室开放计划,通过搭建的一系列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实践环节教学,使理论教学融会贯通到各类实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综合课程实训、毕业设计、各类实习及毕业实习等环节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学校各级各类社团活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学科竞赛、各种职业技能考证考级、科技创新活动、创业实践等,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校外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深度融合,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及创新创业基地,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专业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定岗实训、定岗实习等一系列在企业实施的产学结合形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应用设计、应用创新能力。校内外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授课,邀请企业专家进行实践教学培训、训练和指导,并对实践教学各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把关。定期派出专业骨干教师进行挂职或顶岗或参与企业技术项目研发及工程项目实施,达到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4)国内与国外相结合为配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国际化人才需要,各地方高校要尽量开拓与北美、欧洲及东南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友好高校开展多学科、多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交流项目、交换生项目、游学活动项目、自愿者项目、如“2+2”、“3+1”、“3+2”等联合培养项目,签订多形式、多层次合作办学协议,为学生出国留学、实习、实践搭建平台,为学生和教师创造更多的到国外交流学习深造的机会,通过扎实工作开展,尽可能提高参与各类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人数以及在校留学生人数,扩大留学生生源国和在校生比例。另外还可以加大海外实习实训等相关人才培养项目,如通过开展国家汉办公派汉语志愿者项目、欧盟项目、其它类似的友城艺术交流项目等多种形式的海外交流项目,提升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和能力。也可以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周,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开设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将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从而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国际化程度。

2.3支撑保障平台

在构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多方资源的作用,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着力搭建五大类支撑保障平台,将培育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校园平台延伸到社会平台,企业和社会各方资源能够深度整合、发挥集聚效应,丰富培育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软硬件资源,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育新环境。搭建“专业+开放”的高水平教学实验平台是实验教学基础。为系统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启迪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自我获取知识和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地方高校应该考虑重点打造校级公共实验教学中心、各类各级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各专业实验室,并尽可能能够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搭建“校内+校外”的实习实训平台是实践培育基础。可以搭建多层次专业交叉融合的校内与校外结合的,涵盖国家级、省级、校级多层次跨专业的实践教育平台和基地。搭建“教育+孵化”的高水平创新培育平台是创新教育基础。对地方高校而言,在做一流的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依托科研优势,充分利用好各种科研团队、各类研究院、创新研究平台、各级各类科研基地、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同时开展以各科创比赛活动和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形成培育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长效机制。构建“孵化+实践”的全方位创业服务平台是创业教育基础。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支持服务为保障,有效助推创新创业服务工作。通过成立各类创业学院,搭建创客空间、创客校园行、双创服务中心、创业孵化基地、校地创业平台等各类别各层次的创业服务平台,提供场地和创业孵化服务、开设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配套法务、金融、工商注册、小微贷款等全方位的服务、打造创新、创意、创业的生态系统。构建“支持+服务”的数字化资源平台是系统保障基础。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VR快速发展并深入影响社会各领域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服务意识,实施智慧教务管理模式,搭建高校各类数字化资源管理平台,引进各种在线教学资源管理平台、MOOC数字资源、各类电子图书馆及智慧教务信息平台等,为师生提供智能化支持与服务。同时引入各类新媒体,积极打造媒体型、互动型、移动门户型相结合的微信、微博、网站服务平台。所有这些数字化资源及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校教师教学科研需要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有力支撑学生自学能力、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改革。

2.4打造各类专项实施计划

作为一个完整的培养体系,如何有效落细、落小、落实,还要做到落地有声,必须通过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教学项目、实施计划进行推动。各个高校根据各自的历史传统和实际需求,考虑和设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和面对不同对象的各类专项实施计划。比如,为实现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不少地方高校开始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6],进行个性化人才培养;在教育部实施的卓越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各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相继推出地方卓越教育计划,部分高校陆续构建起了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覆盖国、省、校及不同类别的卓越教育人才培养;定期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计划,依照教育部的各类专业培养标准、相关产业行业标准及各地方高校制定的校内标准,充分参考华盛顿协议标准,基于能力输出为导向,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设置创新创业学分模块计划,设置和实施MOOCs课程建设计划,进行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设置资源共享课程计划及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计划,设置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计划:采用小班化教学、翻转式教学等,探索“启发式讲授、探究式学习、互动式交流”教学方式等计划;实验室共享开放计划:按项目制、时段制方式实施实验室开放,设置科创竞赛实施计划,设置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计划,设置国际交流周活动计划等。通过这些具体实施计划的执行,充分保障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各项举措能够有效落实。

3结论

针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讲,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本文首先界定了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然后给出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架构,包括如何实施人才培养理念的三转变三结合,并有效融入到人才培养各环节之中,贯穿于从人才培养方案到教学实施环节、教学评价和持续改进等教学全过程,给出了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实现途径、保障平台和可能的实施计划等。各地方高校应该主动适应、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及产业行业发展,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本地化人才,打破传统观念在培养理念、培养机制和培养方式等方面的束缚,快速响应,灵活培养,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发展的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邓光,傅伟.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17

[2]胡建军.积极构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共同体[N].光明日报,2015-03-30(007).

[3]赵建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分析[J].江苏高教,2009(4):88-90.

[4]中国青年报.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解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5]梁为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09.

[6]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1):9-15.

[7]张冬梅,罗诗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4(35):46-49.

[8]冯明,冯剑桥.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内涵及培养途径[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9):271-272.

[9]钱昭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价值内涵及培养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6(1):8-8.

[10]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15-1

作者:周晓清 叶安胜 李瑞瑾 单位: 成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