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思辨能力培养的英语深度阅读教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思辨能力培养的英语深度阅读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思辨能力培养的英语深度阅读教学研究

一、思辨能力在大学英语深度阅读中的培养路径

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主要从词汇、句子结构和语义层面对阅读文章进行分析,对阅读效果的检测也只侧重于词义辨析、主旨大意和句意解读上,阅读题型的设置也只以判断正误和多项选择为主。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阻碍了学生深层次阅读能力的提升(李言株,2019)。笔者以《新视界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中Unit2ReadingBooks为例,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深度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1.阅读前——预知和讨论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王娟,2019)。在阅读课文前,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的导入环节。以Unit2ReadingBooks为例,教师首先向学生抛出讨论问题:Whatarethegreateststoriesyouhaveread?然后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或者视频,激发起学生讨论和探究的欲望。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形成图片化的记忆。在讨论中主要采取生生互动的模式,学生可提问的内容包括但不局限于“Wheredidyougetthestory?”“Haveyourecommendedthebooktoothers?”等。提问的内容可发散但不能脱离主题。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解读文章标题,组织学生预测文章大意、作者的读书经历等。

2.阅读中——巧设问题和绘制思维导图

在阅读文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创新性提问不是就课文已知的事实进行提问,而是针对课文主题挖掘深层含义,发挥联想,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真实世界,建立真实语境,开展真实交际,从而使学生进入用英语思考、交流、做事和做人的环境之中(夏纪梅,2003)。”以Unit2ReadingBooks为例,当读到作者介绍家里的一面墙的书架上全部陈列的都是书时,教师可就真实场景引导学生提问,提问内容可涉及是否有书房,书房的图书量是多少,最喜欢读的书有哪些等。把学生带入读书的回忆中,开展真实的交流。在阅读论文时,学生要养成批判性阅读的习惯,避免盲目和无计划的阅读。首先,教师指导学生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交互阅读”相结合的多种阅读模式,从篇章的整体出发,归纳总结主旨大意,提炼关键词或者论点。其次,引导学生寻找和分析求证每一段的主题句,了解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最后,以学生为“主导”,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展示思维导图作品,促使学生学会分析、评价和质疑。

3.阅读后——续写文章或组织辩论

在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大意、写作风格、人物塑造或背景知识等进行评价,对节选的阅读文章或者开放性结尾的阅读文章进行续写;对正反论述性的阅读文章还可以组织辩论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及面对不同观点所应具有的包容态度。

二、思辨能力的评价体系

按照著名批判性思维专家恩尼斯的归类,批判性思维检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检测批判性思维某一方面的测试;另一类是检测一个及以上批判性思维方面的测试。也有一些覆盖批判性思维多方面的测试,比如罗思高阶认知过程测试、探询技能测试、新泽西推理技能测试、推理与交流评价和阅读能力中的推论能力测试等(武宏志,2015)。其中“阅读能力中的推论能力测试”由琳达和辛莎研发,针对6年级至8年级的学生,主要测试阅读理解中推断问题的能力,只有选择题和构答反应两种题型,相对单一。目前,对阅读能力的测试普遍采取国际上公认的“国际批判性思维阅读和写作测试(TheInternationalCriticalThinkingReadingandWritingTest,2006)”。该测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总分80分,非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对文章写作目的、具有争议的问题、结论、假设等8个问题进行论证。第二部分总分20分,主要考查学生评论文章的能力。本文主要选择该测试作为大学英语批判性阅读能力的检测工具。

三、思辨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教学实践

为了检测大学英语深度阅读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效果,笔者于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西安某大学会计专业大二年级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中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批判性思维阅读课教学实践。参与受试的实验班共36人,对照班共36人。实验班按照本文前面提到的思辨能力培养的三种路径(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进行授课,对照班则按传统的阅读模式进行授课。

1.前测

笔者于2018年8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阅读能力进行了检测。前测试题(总分30分)共两个题型:题型一来源于2018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初赛阅读理解SectionB匹配题,共5题10分,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型二来源于2017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SectionC深度阅读,多项选择题,共10题20分,主要考查学生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前测采用在线测试,考试时间30分钟。实验班和对照班应考分别为36人,实考分别为36人。统计测试结果得出,实验班学生平均分18.92分,对照班学生平均分18.65分。前测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英语深度阅读中学习效果基本一致,可以作为受试班级进行教学实践。

2.后测

笔者于2018年12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深度阅读能力进行了再次检测。后测共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为阅读在线测试,测试题和前测题题型一致,题目难度基本一致。在线测试第一部分选自2018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决赛阅读理解SectionB匹配题,共5题10分;第二部分选自2018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SectionC深度阅读,多项选择题,共10题20分。笔者用SPSS软件对考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实验班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班5.17分,两班的阅读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Z=2.25,P=0.03<0.05)。第二环节为英语辩论赛,辩论赛的主题为“GiveBeggarsMoneyorNot”。实验班和对照班每班组队一组,每组辩手6人,每组剩余30位学生编入自由辩论组,在自由辩论环节围绕主题进行举证和总结。本次辩论赛是全英文的定题辩论,正方为对照班,反方为实验班。辩论前所有准备工作由辩论组组长安排,反方组(实验班)组长在准备阶段组织了所有辩手阅读文章、搜集资料、提炼观点、设置问题并在组内进行正反辩论的操练演习,预知对方辩友的提问策略和辩论技巧。正方(对照班)组长先分工、再组织主要辩手查找资料,编写问题。没有进行组内的正反方辩论预演。本次英文辩论赛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辩论赛设有专门的评价量表,总分70分,考查点涵盖预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反驳能力、质疑能力、举证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评价能力共7项,每项10分。实验班和对照班此轮辩论赛的总分分别为60.2分和39.1分,实验班在每个单项上的得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班,尤其在预测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方面,实验班呈现明显优势,两个班的得分差距分别为3.7分和3.3分。

3.结论

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和后测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思辨能力和大学英语深度阅读效果呈正相关关系。

4.不足之处

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对促进学生的阅读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并潜移默化地获得预测能力、推理能力和评价能力等批判性思维必备的素养;也使学生从走马观花地阅读学习中开始体验深度阅读带来的惊喜。但此次的教学实践也存在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英语阅读中的思维训练方式相对单一。并不是所有的阅读文章都可以用思维导图形象表达出逻辑关系,诗歌、小说等其他类型就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另一方面是评价方式无法避免主观化。此次教学实验的范围比较小,在授课中培养途径还比较单一,在评价维度上也只涉及思辨阅读的7个方面,对于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技能“解释”和“自我校准”尚未涉及。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深度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大学英语深度阅读课是学生提升思维能力的有效平台,教师应从多角度探讨学生批判性阅读思维的评价体系,更好地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李言株:《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8月第4期,第130-132页。

[3]王娟:《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教育科学论坛》2019年第2期,第21-22页。

[4]夏纪梅、卢莉:《教案设计:外语教师创新能力的表现》,《外语界》2003年第1期,第54-59页。

[5]宫晓玉:《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和语法教学的探索》,《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0期,第89-90页。

作者:李艺美 任丽娜 单位:西安欧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