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长迅速,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具有较大价值。以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科技创新能力现状进行了调研及分析,发现高职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具有片面性,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不强,高校的创新教育氛围有待提升。针对这些问题,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为例,提出了相应对策,为高职院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体系建设;职业学院
1引言
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创新息息相关。党的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1]习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2]。现今的国际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创新精神及能力是竞争的关键。高等院校是国家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及知识传播系统的重要主体[3],肩负着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的重要使命。因此,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查找问题的原因、制订对策,将为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讨论的形式开展调查。共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42份,有效率90.3%,问卷调查对象中大一、大二、大三占比分别为34.5%、33.9%、31.5%;走访对象包含授课教师17人、学生代表20人。
2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调查
2.1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知评价
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知及自我能力评价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88.7%的学生认识到在社会发展要求下,科技创新能力已是高职大学生必备的竞争素质。但是多数学生对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并不高,仅有27.1%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半数的学生对科技创新存在误解,认为科技创新与日常生活相距甚远,要求较高,仅是“高级、复杂、尖端”的重大项目,自身难以参与。
2.2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情况
大学生科技创新类活动的参与情况如图1所示,大学生科技创新类竞赛的参与及获奖情况如图2所示。在调查中,近80%的学生都曾参与过科技创新活动,说明相关活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但未参与过任何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仍存在。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科技创新类展览的参与率最高,约为70%,是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科技创新类讲座参与率仅为30.8%,且采访中学生表示,学校安排参加的情况多于自主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的参与率较低,仅占调查人数的11.6%,多为宣传度较大的各类竞赛且获奖级别以校级为主,省级次之,国赛最少,不到调查总人数的1%,参赛选手主要由教师选拔,学生自主报名参赛较少,反映出学生总体科技创新能力较低,主动性较差,竞赛参与度不够,缺乏竞争意识。
2.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现状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主要包含课内课程教育及课外活动两方面。在课程教育方面,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开设了全校范围的创新类教育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他专业课程多数受制于传统教育观念制约或教育体制的影响,未能形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合理体系;创新型教育教学、竞赛指导主要集中于部分教师,有的教师认为其主要工作就是传授知识,思想上不重视创新,缺乏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成效不高。课外方面,受中国行政管理机制影响[4],中国高校科研基本面向对象为教师,很少面向学生。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途径和机会不多,且受制于经费、硬件设备、专业教师指导等,难以将创新想法进行实践及成果产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减少了优秀创新人才选拔的途径。
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3.1学生价值取向和能力素质的影响
受多年“应试教育”及未来工作压力的影响,学生进入大学后,精力主要集中于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和相关证书获取上,虽然也了解大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必要性,但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也担心花费时间精力来进行创新活动不但不能对未来有直观收益,反而会影响自身的学业及发展,所以,总体来说其对创新的认知不够,兴趣度不高。一些学生对创新活动虽有兴趣,但由于自身知识体系不够完善,缺少创新型的思维方式,思维规则化、定向化,缺乏探索发现有价值的课题的能力;而另一些学生在创新实践中,由于缺乏实际经验,或在实践过程中受挫后,影响了创新的积极性而放弃,缺乏毅力,常常出现虎头蛇尾的状况。学生的价值取向、兴趣取向、能力性格都对其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3.2校园科技创新氛围的影响
一方面,创新类课程的开设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此类课程能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但课程的设置常常固化为学生在校某阶段的某几门课程,其他课程较少结合创新,导致总体上教学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未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校园科技创新的氛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在白强[5]的研究中指出,没有创新文化的大学,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要想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创新讯息、注重自身能力,就要加强大学校园的创新文化氛围建设,创新课程的设置,大学校园创新文化氛围的强弱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3.3教师态度、水平及教育教学过程的影响
教师不仅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在第二课堂中也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着重大影响。一方面,教师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学生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教师重视科技创新,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其重要性,学生也会关注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反之,如果教师对待创新不置可否,甚至态度冷漠,学生则会缩短花在科技创新活动上投入的时间,减少精力的投入,兴趣减弱;另一方面,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及教育教学方法手段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创新能力较高的教师能结合专业和学科前沿,深化改革教学内容,灵活采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并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影响和带动学生,引导、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反之,缺乏创新精神和意识的教师,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教育教学手段单一,引导作用不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效果较差。
4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对策研究
4.1合理构建培养体系,实现创新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也难以靠一两门创新类专门课程或几次课外创新活动一蹴而就,而应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即课堂、课后都在进行的“全过程”教育,这就要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合理体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把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放于突出位置;构建创新课程体系,依照学生特点深入教改,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程度、类别的创新性课程,在设置创新基础类课程的同时,结合各专业特色及课程特点,增设专业特色创新课程;构建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大学生的创新训练计划设置为必修内容,并放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修满一定的创新实践学分,以加深学生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4.2广泛开展各类竞赛,促进水平快速提升
广泛开展各类校级科技创新竞赛,使更多的学生通过竞赛增进对科技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知,提升学生创新的信心,改变原有“唯课程知识及证书为上”的价值取向,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于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快速提升学生的总体创新水平。科技创新竞赛的广泛开展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能得到迅速提升,满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此过程中,能快速发现、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生,通过进一步指导、培训,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培育出较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4.3善于利用激励机制,加强创新队伍建设良好的激励机制能促进教师创新队伍的发展与水平提升。专业教师对创新的态度、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都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教育结果产生着直接影响。教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可加强专业教师创新教育理论及培养方法,增设创新型课题并提高资助额度,有效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激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把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的指标之一,以加深教师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促进教师自我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教学的开展。
5结论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能为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针对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开展调研及分析后发现,高职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理解片面,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不高,高校的创新教育氛围不浓厚。可采取构建合理的培养体系、广泛开展科技创新竞赛、合理利用激励机制的措施,达到深度融合创新理念、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氛围、“全过程”高效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薛岩松,卢福强.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0):144-150.
[4]束玲琳.高校科技管理体系的现状和创新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9):193-195.
[5]白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哈佛大学的经验与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6):170-175.
作者:唐瑜谦 单位: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