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数字化技术下的教师课程能力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数字化技术下的教师课程能力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数字化技术下的教师课程能力培养

摘要:教师的课程能力不足会导致数字化课程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校教师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课程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是当前高校的重要教学任务。该文首先从数字化技术融合于课程的趋势入手,分析了数字化技术为高校课程带来的改变以及新时代下对于教师新能力的要求。随后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分析了数字化课程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数字化课程;教师能力;课程品质

1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达,诸如慕课、翻转课、网云课等数字化课程乘着时代的风浪蜂拥而至[1]。数字化课程将传统课程知识品质中的专业学科性拓展为综合课程,消除了知识间的明显界限,更加有利于学生获得综合丰富的知识。同时,数字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授课环境等也朝着趣味性发生转变,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感觉。然而,再精品的课程也需要由教师来呈现,如果课程的主讲人不能掌握技术优势,就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课程服务[2]。因此,高校在开展数字化课程时,应循序渐进,在分析数字化技术为课程带来改变的同时,综合考量利与弊,着重培养教师的课程能力,提升数字化课程品质。

2数字化技术为高校课程带来的改变以及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

首先,数字化技术解决了传统课程教育中资源限量的难题。纸质的书本虽然更有利于学生阅读,但其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当今时代知识进步的速度[3]。而数字化课程实践中,课程资源形态得到大量扩充,课程内容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且更新较快。其次,数字化技术改变了课程授课方式。传统的板书模式需要进行大量书写,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也弱化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多媒体教学在带来短暂吸引性和新鲜感后,由于更新速度慢,也容易增加学生的疲劳感。而数字化课程可以通过VR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官多样化,完成了课程离身到课程具身的突破,不仅彰显了数字化技术的先进性,也推动了数字经济时代下课程的飞跃发展[4]。最后,数字化技术使得课程评价更具互动性和即时性。以往的课程后评价有滞后性且价值不高,而数字化课程具有互动性,可以在学生接受课程时,将学生的一些行为作为评判指标,利用大数据分析,直接给出评价结果。这种方式省去了学生评价打分的过程,去除了主观性中的异常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具有时效性且价值较高。传统的课程教育是一种静默的思想传递,载体就是书本。而在数字化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后,课程形态类别、课程传递方式、课程评价方法等都会发生变化,对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要求也就不仅限于准确地传递开发者意图,还需要创造性地建设课程体系。对于教师课程能力的要求远不止知识涵养和理解能力,教师需要将课程理论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依据数字化技术对课程进行重构,调整课程资源,设计课程内容,实现课程资源背后的价值传递效应。因此,数字化技术进课堂后,对教师的理解能力、判别能力和领导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4]。

3数字化课程带来的挑战

数字化课程的开设会对课程结构和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课程的组织形式、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的课程实施过程等都面临着一些挑战。(1)数字化课程的主打战场将实体课堂转变为网络课堂,为了提高学习效率,零碎化的课程时间安排取代了原来的固定模块时间。相比于课堂课程学习,数字化网络课程缺乏面对面的交流,降低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的空间交流不足。同时,网络毕竟不是真实空间,即使数字化技术的实体感再强,也不能比拟真实课堂给予学生的灵感刺激。(2)数字化课程为师生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新的课程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所有的课程都必须设置成数字化课程。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的,量体裁衣地设置课程。但是对于技术盲目崇拜而引起的技术与教学过程相分离的案例也比比皆是。例如,PPT依赖症、课题无关视频大量播放、技术尴尬等现象。(3)数字化课程依赖于网络,教师容易产生依赖性和惰性。当教师习惯于依赖网络已有的资源来构建课程时,慢慢就不愿意再自己创新做课程设计。一是由于自身的惰性,养成了习惯。二是相比网络精品,教师自己创作的课程内容材料相形见绌,自卑心理驱使教师更愿意直接利用网上资源。数字化课程致力于打造深入浅出、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课程,而并非普遍同一化的标准课程。高校有许多专业课程,更需要结合教师的主观经验以及当今时代的特性构建具有多质性、多品质的课程体系,如果任凭数字化课程同质化发展,课程会显得机械呆板、毫无人文特性[5]。

4提升数字化课程品质质量的策略

在技术融合课程的同时,为避免数字化课程走入误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课程品质[3]。

4.1依据课程目标,设置合适的课程过程和方式

课程设计的初衷是实现课程的人文价值、功利价值和道德价值。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科技化的课程建设容易削弱课程的人文和道德价值。课程的设计首要考虑的是为了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后再提升课程品质。技术在课程中的效用应该兼具引起人的感性认识且保持理性思维。在数字化课程中,教师绝对不能为使自身变得轻松而依靠网络资源全权教学,而课程关系着品质和能力的教育,这绝对不是目前先进技术就可以传递完成的。因此,教师在利用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时,应该将传承知识理念上升延续道德行为,集中于教学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完成资源探索,增强其学习能力。

4.2基于向善性开展深度性教学

用于课堂教学的技术是兼具“工具”与“价值”两种属性的。数字化技术本身是有一定的内在逻辑的,如果外界不能控制得体,技术突破限度之后很可能会威胁到使用的人。因此,教师在将先进技术融入课程时,要以向善性为导向,坚持理念凌驾于技术之上的原则。教师应该先明确课程的目的要求,切忌盲从心理。以教学理念为引导,合理使用技术,并且明确技术在课程中的作用。而后,教师可以从数字化课程的长远角度来探究其广泛性和层次性,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要求,从课程内容的数量、难度和期待来平衡其广度和深

4.3标准化网络资源开发

人是技术的主体,技术也是由于人的作用才会产生实践价值。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多年的学识和见闻等将数字化资源进行分类,基本掌握技术的运用,以批判的视角对资源进行分析,从中择优配合课程进行利用。网络资源与课程的结合,其实也是映射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高科技在为个性化课程塑造空间的同时,也体现了社会期待和他人价值。在当今数字经济时代,教师选择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经验和批判水平以及个人素质。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多了解各类软硬件,通过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成员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制定教师开发网络资源的规范,规定教师网络资源使用的规则、程序、方式、标准等。本文是在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融合高校课程的背景下,对教师课程能力进行的探讨。数字化课程为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带来了重要性变革,但教师依然占据高校课程的主体性地位。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提升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数字化课程能力,以期帮助教师应对数字化课程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卓.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管理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1):132.

[2]王卉.争议颇多的数字化课程:现状与未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7(1):102-107.

[3]卓晓孟,程豪.数字化时代课程品质的挑战与对策[J].浙江教育科学,2019(5):13-17.

[4]周海涛,孙卫国.数字化聚合环境下教师课程能力的内涵及其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0-97.

[5]孙卫国.数字化聚合环境中的课堂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作者:苑嘉航 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