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涯教育理论高中生抉择能力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高中阶段是个人生涯发展的重要时期,当前在高考新政策实施的背景下,高中阶段生涯教育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然而,受主体性意识、学业成绩、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许多高中生陷入迷茫、困惑的状态,抉择能力较弱。该文基于生涯教育理论,从现实意义出发,提出突出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抉择机会平等的培养建议;从未来发展角度出发,提出树立高中生抉择意识、充分认识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尊重学生的成长性与个性化发展的培养建议。
关键词:生涯教育;高中生;抉择能力;新高考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议增加普通高中生涯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高中生树立职业抱负,培养职业道德意识,做好接受高等教育和就业的准备,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个性、特长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近年来,学界对新高考的优缺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最终认识到生涯教育将助力新高考系统中高中生主体性的确立,有助于高中生明确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选择理想的院校,树立抉择意识。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生涯教育
广义的生涯教育是指社会个体在其整个生命活动的时空中所接受的、以认识自我与职业和以规划未来生涯为主要内容的一切教育活动。狭义的生涯教育指社会个体在其某一段生命活动的时空里所接受的、以认识自我与职业和以规划未来生涯为核心内容的一切教育活动(主要为学生时代),也可以指社会个体在其某一生命活动的时空里所接受的、以认识自我与非职业认知和规划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培训)活动(主要为跨入职业界以后)。[1]
1.2抉择能力
新汉语大词典上将“抉择”解释为“挑选,选择”。“抉择”一词常用于书面或者正式场合。目前,学术界对抉择能力的界定尚未有统一明确的说法。本文在梳理了相关文献之后,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研究者认为,真正影响个体理性抉择能力的不是环境,而是个体本身;也有研究者提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每个决定都是一种选择,人在做决定时总是希望收益高于成本;还有研究者表明,人的抉择能力与个人兴趣、认知水平、家庭条件密不可分。综上所述,可以将抉择能力概括为:个人受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以及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而自主形成的一种选择倾向。
2高中生抉择能力的影响因素
2.1主体性意识
高中阶段只有少数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以及未来的人生规划。大多数高中生只是“活在当下”,不懂“为谁学、该学什么、如何学”,只是想完成课业。高中生主体意识淡薄,思维能力不足,缺乏对未来规划的理性思考和抉择,对未来感到迷茫,习惯于听从于家长、教师的建议或跟从同学的选择,不能主动地选择学科和学习内容,同时缺乏对自己的选择承担风险的胆识。[3]
2.2学习成绩
学业成绩的好坏会影响高中生对自我价值的判断,进而影响其学习动机、兴趣、信心、抉择能力等。在新高考制度实施前,一刀切的“唯分数论”培养模式,导致高中生在学业上过度追求分数。学业成绩优异者往往抉择意识强,敢于做出抉择,且抉择的实施成效较好,能够实现抉择与结果之间的良性循环;学业成绩中等者缺乏深刻的自我认识,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不能独立做出抉择,会陷入抉择两难境地;学业成绩较差者会因为学业无助从而放弃抉择,随波逐流,陷入不良循环之中。
2.3家庭条件
家庭条件对高中生的抉择能力有重要影响。越发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学生在做出学业抉择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还要考虑家庭所需承受的经济压力。家庭条件优越的高中生更有做出抉择的意愿,能坚持自己的抉择,能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而家庭条件困难的高中生则很难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抉择,他们的抉择往往被成长环境、教育环境造成的强烈自卑感和失落感所限制。家庭条件困难造成的心理负担,会使部分高中生产生迷茫和恐惧的择业心态,甚至对社会形成片面认识,对社会感到不满和失望,这会进一步影响其抉择能力。综上所述,家庭条件是影响学生在抉择时是否将自身意愿放在首位考虑的重要因素。
3基于现实意义培养高中生的抉择能力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选择未来生活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实施生涯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能够培养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2003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指出高中生应初步具备独立生活能力、职业意识、创业能力和生活规划能力。因此,在生涯教育指导下,将高中生作为主体进行抉择能力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3.1主体性凸显
雅思贝尔斯说过:“只要人是活着的,人的前途就永远取决于自己。”首先,高中生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人,应该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其次,高中生面临的首要选择是选学科,即学业规划抉择。学业规划会影响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最终指向人生规划。最后,高中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认识水平和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其选择未来生活发展道路的转折点,对实现其个人价值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水平、知识能力、综合素质都处于快速发展中,其兴趣和特点逐渐显现。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凸显主体性,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做出抉择,培养学生在人生关键时期设计自己未来发展道路的意识和能力,为其未来的人生奠定良好的主体性基础。
3.2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自我选择”“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实践,使整个教育活动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发展状态,学生终将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全面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也认识到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职业教育的必要性。2014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提出要“落实学生选择”。这一轮高考改革的最大特点是赋予了学生一定程度的科目自主选择权,高校的录取方案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4]一方面,生涯教育促进了新高考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为生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支持系统。在生涯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新高考制度改革最为核心的目标是,通过扩大学生的抉择权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打破以往高考制度“唯分数论”的状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充分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
3.3保障高中生的抉择机会平等
目前,以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及地方专项计划为核心,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体系,在生涯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全面培养学生抉择能力提供了助力,为受家庭条件制约的高中生解决了后顾之忧,使其享有平等的抉择机会。这类计划的实施有助于矫正受家庭条件制约的高中生做出抉择时的意愿,推动高中生抉择能力的发展,使其敢于做出与自己学业能力相匹配的抉择,助推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基于未来发展向度培养高中生抉择能力
4.1树立高中生抉择意识
高中生生涯教育不仅仅是几门课程或几个活动,更要通过家校合作营造高中生关注生涯教育的氛围,将生涯教育与主干课程教育全面结合,多渠道构建高中生学习体系。为了培养高中生的抉择能力,应使高中生尽快确定符合自己要求的“职业锚”。“职业锚”是指一个人在做出抉择时,无论处于何种境况都不会放弃的至关重要的价值观,即人们选择自己人生道路、发展自己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做出抉择时的“定海神针”。高中生在明确生涯规划时应遵循以下规则:首先,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为自己的生涯规划做准备;其次,明确自己的“职业锚”;最后,在确定“职业锚”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综合素养。遵循该规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分阶段、有目标地安排高中生活,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发展规划意识,树立终身规划意识。
4.2认识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首先,生涯教育不仅能有效改善学生的自我认知,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与自我效能感,还能促进学生为未来生涯做好准备,最终带来积极的教育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实现自己确立的生涯目标。其次,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的有效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涯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结合自身兴趣、特质、价值观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更加主动地利用各种教育与培训机会获得所需知识、技能以及相应的资格证书,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力资本,也能为劳动力市场提供所需的人才,还能促进劳动力市场中的人才流动。最后,生涯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劳动教育和德育的实效。普通高中教育改革要突出德育的时代性,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劳动教育;义务教育改革要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高中阶段生涯教育应通过创设各种机会与活动,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世界,并为学生与真实工作情境的互动提供指导。
4.3尊重高中生的成长性与个性化发展
高中阶段生涯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成长性,认识到学生在生涯发展和建构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的任务绝不是根据生涯测评的结果让学生过早地做出生涯决策,而是将生涯测评的结果作为学生生涯探索的起点,为学生创造更多有针对性地认识和体验世界的机会,探索与其生涯测评结果相关的职业是否是其真正感兴趣的职业,同时促进学生对这些经验进行反思与意义建构,推动学生思考下一步的目标与行动。[5]在这一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加深学生的自我认知与生涯认知,促进其生涯规划和抉择能力的发展。同时,学生的生涯发展具有个性化特征,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其特定的生涯发展需求、问题与困惑,生涯教育在以课程、团体活动等途径开展之余,也应当兼具个性化手段,为学生的特定问题和需求提供生涯指导与咨询,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南海,薛勇民.什么是“生涯教育”:对“生涯教育”概念的认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5-6,10.
[2]姚宜华,全.个体理性抉择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6(11):13-15.
[3]王世存,王后雄,周竹.学习选择能力与学习成绩相关性分析:基于对化学学科学生学习选择能力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12,28(2):58-63.
[4]姚宜华,全.个体理性抉择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6(11):13-15.
[5]张蔚然.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0.
作者:黄洁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