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棉花病害防治技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通许县的实际生产情况,对棉花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做详细的阐述,以期给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提高棉花产量。
1苗期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1.1苗期主要病害。
苗期常见的病害有红腐病、立枯病、炭疽病、褐斑病、纹斑病等,这些疾病多发生于早播或低温多雨的季节,温度越低病情越重,田间死苗多发生在出苗后半个月,长真叶后死苗少。连作棉田发病重,种子质量差、施氮肥多的发病重,有机肥多的病情较轻。
1.2苗期病害防治。
首先,选择抗病害的优质品种,播种时把病、虫、杂、劣种子剔除;第二,可以和玉米、小麦等禾本科农作物轮作,不要连作;第三,在播种以前,对种子进行处理,如用温汤浸种,用多菌灵、敌唑酮等药物拌种,不要早播或播种过深、过浅,造成温度低,出苗慢;第四,发病后可用1∶1∶200的波尔多液在子叶展平后喷治,或用25%的多菌灵胶悬剂200~300倍液喷治。7d喷1次,喷2~3次。
2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2.1症状和发病条件
2.1.1枯萎病。
一般在播后1个月出现病株,在不同的环境下症状也不一样,一般出现5种类型,分别为紫化型、黄网型、黄化型、青枯型、皱缩型。棉花现蕾后是发病盛期,发病较轻的,叶色暗绿,叶片变厚,部分叶片皱缩不平;病情严重的主茎和果枝节间缩短,棉株矮小,下部有的叶片出现黄斑或黄化脱落,严重的脱落成光秆,只剩下顶叶或生长点,以至全株死亡。也有的株型没有明显的病症,但大雨或者灌溉后,叶片变软下垂,以致脱落死亡。此病在6月中下旬出现第1次发病高峰,温度高、雨量多的年份,发病较早,6月上旬就可达发病高峰,7月份症状逐渐消失,病情好转,立秋后温度下降,棉株长势弱,又会出现第2次盛期。
2.1.2黄萎病。
发生后叶片的边缘和叶脉间出现鲜黄色斑块,逐渐扩大,病斑由黄色变为褐色以至于变成枯焦色,形成中间深褐色、边缘鲜黄色的不规则病斑。发病一般由下而上发病,也有的底部老叶没有明显的症状,中上部病叶较多。此病多发生在多雨季节,棉花连作时间长、施用氮肥较多,病情会严重。
2.2防治方法。
首先,采用轮作的种植方式,同时加强管理,注意施肥的比例,精耕细作,可以减轻枯萎病、黄萎病的发生。第二,选用良种,目前已经培育出许多抗病品种,如中棉系列、创世纪系列、百棉5号等,都是值得推广的抗病好品种。第三,用药剂防治,用多菌灵75kg/hm2或甲基托布津180~300kg/hm2,加细土750~1500kg/hm2混合均匀,撒在田间或播种在沟内,对这两种病的防治效果明显。
3棉铃病害
3.1症状及发病条件。
危害棉铃的病菌有40多种,常见的有10来种,有棉铃疫病、炭疽病、角斑病、红腐病、红粉病、软腐病、黑果病等。发病后,引起烂铃。烂铃的发生和结铃期的气候条件、虫害、铃期、栽培管理技术有密切的关系。开花结铃早的棉田,烂铃早而且病情严重。虫害严重的,棉铃伤口较多,引起烂铃的几率也增高。发病多集中在开花后30~50d,此时如果降雨量大,烂铃的数量也会更多。烂铃主要发生在棉株下部果枝内围节位上,随着棉花生产的发展,棉田施肥浇水逐渐增多,棉铃病害会逐渐加重。棉铃病害的发生盛期在8月中、下旬。
3.2防治方法
3.2.1农业防治。
合理安排株行距,留株密度要适当;生长过程中,及时喷洒生长调节剂,控制棉株,使其长成高产株型,防止徒长;适时整枝,在严重郁蔽的棉田,可局部适度剪空果枝,去掉老叶,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做好干沟培土,雨后注意排水,加紧中耕松土,降低棉田湿度,创造有利于棉花开花结铃的环境条件,减轻铃病的发生。
3.2.2抢摘烂铃。
在烂铃开始发生的时候,及时摘收棉株下部的病铃,将这些病铃集中在场上晒干后,再剥壳收花。一方面避免病菌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损失,为加快开裂速度,可以用1%的乙烯利水溶液浸蘸后晾晒,能获得色泽较好的棉花。
3.2.3药物防治。
在各种防治药剂中以高脂膜、乙磷铝效果最好,代森锰锌次之。施用乙磷铝较为经济,代森锰锌耐雨水冲刷,可以在雨期使用。防治烂铃的喷药适期一般为8月上旬,共喷2~3次。
参考文献
[1]石建军.棉花病虫害的特点及防治措施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7(10):86~87.
[2]彭道蓉.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4(02):134.
作者:张洪 单位:河南省通许县农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