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池塘养殖病害防治的给药方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全池(塘)泼洒法
根据预防或治疗需要,选择有效药物全池遍洒,使池水达到一定浓度,杀灭机体外及池水中的病原体。这是养殖生产中最常见、最常用的一种预防和治疗的给药方法。一般在确诊或初诊后,特别是体外寄生虫或者条件致病菌引起的疾病,普遍采用全池泼洒法来控制和杀灭病原体,减少死亡和损失。全池泼洒法给药剂量一般表示为“××克/米³”或者“××毫升/米³”,具体计算用药量为:池塘面积×水深×药物剂量。计算出池塘总用药量后,用池水溶解稀释(合剂要分别溶解)若干倍后再全塘均匀泼洒。全池泼洒法具有见效快、杀灭病原体较彻底等优点,缺点是用药量大、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由于目前渔业养殖生产尚未普及机械化(无人机、自动喷洒机),使用效率较低,且与操作者熟练程度和经验关联密切,熟练工能泼洒均匀,而生手就易造成局部浓度过量或不足。
二、挂袋(篓)法
针对全池泼洒的缺点和不足及水生动物要到食场摄食的习性,在食场周围悬挂盛药的袋或篓,形成一消毒区,当水生动物来摄食时达到消灭体外病原体的目的。具体操作就是在以投料机为中心的若干区域范围内,悬挂盛药的袋子或篓子,形成一定范围的消毒区域,当水生动物来摄食进出消毒区时达到被动消灭体外病原体的作用。挂袋法具有用药量少、简单方便、危险性小的优点,但是杀灭病原体不彻底,只能杀死食场附近水体及常来摄食的水生动物体表的病原体,此法只适用于预防及早期治疗。药物最小有效浓度必须低于水生动物的回避浓度(如鲢鱼对硫酸铜50%的回避浓度是0.3克/米³,而全池泼洒浓度是0.7克/米³,所以不能作为挂袋预防的药物)。挂袋浓度必须能保持不短于水生动物的摄食时间(每次1小时左右),一般需持续挂袋3~5天。这一方法具有药物选择面小、释放浓度不易掌握等缺点。现在,挂袋法又演变成定期在食场周围泼洒抗菌或杀虫药物进行预防,即每隔10~15天在以投料机为中心的若干区域范围内进行药物泼洒来预防或治疗病害,有的甚至在4-5月和9-10月寄生虫高发季节每隔5天就泼洒1次杀虫驱虫药物预防。实际上这种预防用药方法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其预防或治疗效果值得商榷。药物泼洒浓度高了水生动物会回避,低了不起作用,还会引起耐药性。而且多次频繁用药既浪费了钱财,又对水体产生污染,影响藻相-菌相平衡,水生动物也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必然会影响其生长和饲料利用率,增大饲料系数,到头来养殖效益下降,病害反复发作。实际上,投料区食场由于长期大量投食,其底部聚集了大量的残饲和粪便等有机物,是各种病菌和寄生虫滋生的温床。经常在投料区泼洒些微生物制剂如EM菌、复合芽孢杆菌或过硫酸氢钾片,分解这些残饲、粪便,改善提高食场底部溶氧含量,提高氧化还原电位,既为池中浮游植物生长提供营养,又抑制了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更有利于水生动物生长和摄食。至于有些人提倡并宣传的“半塘用药法”,即定期半塘泼洒预防或治疗用药,来达到控制病害效果,笔者认为不可取。半塘用药会有相当部分病原体借助风力、水流和自身迁徙能力来回避到另一半没有被泼洒药物的水体中去,结果是用药效果大打折扣,遗留后患。多次频繁地半塘用药既会造成水体污染和耐药性,又提高了运营成本,而病害却始终不能根绝。
三、药浴法(浸浴法)
用容器盛放药液,对鱼类进行强迫药浴,以达到杀灭体外病原体的功效。此法适用于苗种下塘前的消毒处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用药量少,简单方便,安全性高。一般是药物现配现用,将药物化成药液后再倒入消毒容器中对苗种进行药浴。药浴时用微孔增氧机进行增氧,人员在现场查看,一旦发现苗种有焦躁不安或跳跃就要停止药浴,到时将苗种连同药液一并倒入养殖池(个别例外,如水蛭则不能倒入池中)。常用药浴有3%~5%食盐溶液浸浴5~10分钟,15~20克/米³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5~20分钟,聚维酮碘(有效碘1%)20~30克/米³浸浴15~20分钟。
四、涂抹法
在水生动物体表患病处涂抹较浓的药液或药膏,以杀灭病原体。此法适用于繁殖亲体产卵检查、催产和个体较大的名贵水生动物如龟、鳖、鲵等,具有用药量少、简单方便、安全性高、不易污染等优点。但操作麻烦,且易使机体受伤,对个体小和群体水生动物不适用。涂抹时病体头部一定要朝上,以防药液流入鳃、眼睛、口腔中产生危险。
五、口服法
根据摄食的水生动物体重折算成每千克饲料拌药量,然后将药物分别溶化后拌入饲料中投喂,水生动物摄食后起到杀灭体内病原体或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口服法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之一,适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此法具有见效快、用药量少等优点,但当病情严重、鱼类停止摄食时则无效。口服药物主要分为治疗类如各种抗生素和杀虫、驱虫药及预防类如各种微生物制剂、中草药、免疫多糖、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等)。一般是先把口服药物用适量清水溶解再均匀拌入膨化饲料中,待膨化饲料阴干吸收药液后进行投喂。硬颗粒饲料和粉状饲料不宜做拌药料,容易流失。口服法特别适合于病害预防,每隔12天左右拌饲内服1次,每次连续3天,治疗时要连续内服5天左右。
六、浸沤法
将中草药浸沤在池塘上风口或进水口,或把捆扎好的中草药分成数束堆放于池中,利用其浸出液杀灭池水中及机体外的病原体。此法由于劳动量大、操作不方便、疗效不确切、易污染水质,很少使用或基本不用。
七、注射法
利用注射针具将药物或疫苗强行注射到水生动物体内,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的作用。具有用药量少、进入病体药量准确、吸收快、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点,但是也有操作麻烦、生手易损伤机体、应激强烈等缺点。常用的注射方法有腹腔注射法和肌肉注射法两种,注射时针头朝上先排出针具里的空气,注射部位要避开心脏。一般多用于人工注射疫苗或只在繁殖亲体、名贵水生动物保护时采用。总之,选择正确的给药方法,能起到见效快、用药少、安全可靠等功效;反之则用药量大耗费钱财、易反复、易污染水质影响摄食、产生耐药性误导疗效等,且会影响水生动物的正常生长和饲料利用,降低养殖效益,弊病诸多。
作者:龚建辉 单位:江西黎川县农技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