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东北地区玉米病害防治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玉米大斑病、小斑病
作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需要的的3个因素是:要有大面积种植的感病品种存在;要有大量的具有感染活性的病原菌存在;要存在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因此,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也应从这3方面入手。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的最为基本的也是随最为有效的手段。选用高抗大、小斑病的玉米品种可以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加强田间管理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发展。采取轮作倒茬深翻可大幅减少田间病原菌数量,减少初侵染源。在发病初期,将底部4个病叶打掉,可以减轻发病程度。适当的提早播种时间,有规避病害的作用。适当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减轻病害发生;采取药剂防治、预防和控制病害发生、发展。一般玉米心叶期至抽雄灌浆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期间采取药剂防治效果较好。一般采用的药剂有:500倍液的50%可湿性敌菌灵、800倍液的50%可湿性退菌特、500倍液的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液的70%甲基托布津、65%代森锌500倍液等。一般在拔节后开始第1次喷药,以后每隔7~10d喷1次,共喷2~3次为好。
2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在东北地区发生较为严重,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雄穗,一旦发病就会造成全株绝收,严重影响产量形成。该病在东北地区俗称“灰包”或“乌米”。
2.1主要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系统性病害,病原菌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抽雄后表现出明显症状。一般病穗较正常穗短粗,顶部尖,一般不会有花丝抽出。后期有的一侧苞叶开裂,散出黑色粉末,但孢子不易飞散,因其中混有维管束的残留物,呈现丝状。若雄穗发病,一般无花穗生出,顶端形成黑色孢子堆,有时熊穗生成类似叶状物。
2.2发病条件
头一年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在土中、粪肥或种子等越冬。翌年,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原厚垣孢子萌发并且通过玉米植株芽鞘侵入幼苗,后菌丝进入生长点,并随植株生长,蔓延至雌雄穗,形成孢子堆,1a1次的侵染循环。土壤温度低、干燥,玉米出苗时间较长,病原菌侵染机会增加,发病率较高。因此,在东北地区气候冷凉,丝黑穗病发生就重。
2.3防治方法
2.3.1选用抗病品种可有效防除玉米丝黑穗病采用高抗玉米丝黑穗病的玉米品种是目前生产中最为有效的防病方法。
2.3.2实行轮作可以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实行3a以上的轮作方式,可以有效躲避病原菌的侵害。
2.3.3采用药剂预防,构建防病屏障预防玉米丝黑穗病应采取药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的方法效果较好。采用25%的粉锈宁或羟锈宁,稀释成0.3%的溶液拌种,防治效果较好。利用含有戊唑醇、烯唑醇等有效成分的种衣剂包衣也可达到良好的防病效果。
3玉米病毒病
在东北地区发生在玉米上的病毒性病害主要有玉米粗缩病和玉米矮花叶病。
3.1典型症状
玉米矮花叶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如苗期发病,从心叶基部出现花叶,呈退绿条点状;逐渐蔓延到全叶,叶肉变黄而叶脉绿色,故呈明显的黄绿相间的条纹状花纹。玉米粗缩病的典型症状是整个植株矮化,整个植株呈现暗绿色,叶片肥厚挺直,有的心叶呈卷状,呈弓状弯曲,似鞭状苗。
3.2发病条件
玉米矮花叶病可以通过汁液传播,可以通过叶片互相摩擦接种,但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是蚜虫。该病的病毒除了危害玉米以外还可侵染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玉米粗缩病毒一般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其为持久性传毒。
3.3防治方法
3.3.1选用高抗病抗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最为简洁、有效的手段。
3.3.2发病早期应预防蚜虫和灰飞虱迁飞至玉米地造成大面积传播。在野生寄主上采用3000倍液的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喷雾或者40%氧化快乐果3000倍液喷雾。如蚜虫和灰飞虱已经迁飞,在玉米田内灭虫,可以用40%乐果乳剂5~6倍液,在被害玉米的茎基部涂抹,可通过内吸杀灭害虫。对已经感病的玉米植株,可在发病早期使用抗病毒病制剂如宁南霉素等进行喷雾,可对控制和治疗病性有一定的效果。
作者:李宏程 王丽艳 单位:镇赉县水稻生产办公室 镇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