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棚室豇豆生产病害防治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棚室豇豆生产病害防治技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棚室豇豆生产病害防治技术

随着棚室豇豆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豇豆生产中的病害也日趋严重,影响了棚室豇豆的产量和品质,也影响了菜农的经济利益。本文就棚室豇豆常见的几种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豇豆煤霉病

煤霉病又称叶霉病、叶斑病,各地均有发生,以春季大棚受害较重。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蔓、叶柄、及豆荚,发病初期呈黄绿色斑,继而黄绿斑中出现由少到多、叶两面生的紫红色和紫褐色的小点,之后扩大为病斑,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密生煤烟状霉,特别是叶背面更为明显,发病重时,叶片早期枯死脱落,仅残留顶端嫩叶。防治方法:豇豆煤霉病应采取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的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与非豆科作物实行2年轮作;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良好,防止湿度过大;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枯枝,集中烧毁或深埋。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药以控制传染。药剂可选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者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每7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喷药及时通风,以防棚内湿度增大,病情加重。

2、豇豆枯萎病

枯萎病是豇豆重要病害之一,病田减产严重,危害较大。症状:豇豆枯萎病在全生育期均可发生,病株从下部叶片开始,叶片边缘尤其是尖端出现不规则水渍状病斑,继而叶片变黄枯死,并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最后整株萎蔫死亡。病株根颈处皮层常开裂,其维管束组织变褐。在潮湿的环境下靠近地面的茎基部或中部分枝处常长出白色至淡紫色霉状物。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发病地应轮作3年以上,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选择高燥地块,采用高畦深沟栽培,在酸性土壤中增施石灰使土壤呈微碱性。

(2)药剂防治。种子消毒用1%福尔马林药液浸种30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干净再催芽播种。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发病初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混合生根清腐剂灌根,7天1次,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5—7天1次,连喷2—3次。

3、豇豆锈病

豇豆锈病是豇豆的常见病害之一,严重时可使豆类作物成片枯萎,严重影响豇豆的质量,产量损失大五成。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豆荚。危害叶片时,初期病斑圆形,初黄绿色,多数微凹,后渐为褐色的近圆形病斑,直径1.3—4毫米,有黄绿色晕环,病斑有褐色至黑褐色的小粒点。最后褐色部分脱落,形成穿孔。叶片背面,有大量的锈孢子密集在一起,似黄白至淡黄褐色的粗绒状霉。叶脉、叶柄及蔓茎受侵染后,病斑梭形或近梭形条状,稍隆起、褪绿有水渍感,在蔓茎上有时出现纵裂,中央有褐色至黑褐色小粒点。之后,叶片、蔓茎、叶柄及花梗上出现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叶两面生,近圆形,初为白色小疱斑,渐为灰褐色,成熟后多从顶部破裂,散出红褐色粉状的夏孢子。条件适合时夏孢子堆外可形成次生夏孢子堆。叶上夏孢子堆有或无黄晕,也能产生浅褐色具深褐边缘的枯斑,单个枯斑圆形或近圆形,初青枯色失水状,自然情况下不破裂穿孔,多个枯斑相连常为不定形。在变淡及发黄的叶上,夏孢子堆周围绿色。其中以具黄晕的症状最为普遍。茎蔓、叶柄及花梗上的夏孢子堆多为近圆形或短条状,也可围生一圈长圆形的次生夏孢子堆,继而夏孢子堆转变为黑色的冬孢子堆,散出栗褐色粉状的冬孢子。防治方法:豇豆锈病的防治应在选育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及加强田间管理等农业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1)农业防治:合理轮作。与其他非豆科作物轮作2—3年,这样能避免锈病的直接侵害;高畦栽培,合理密植,保证通风良好,及时搭好支架,搞好菜园清洁,收获后将病叶清除干净集中烧掉。避免前期氮肥施用过多。

(2)药剂防治:发病前施药预防,可喷97%的对氨基苯磺酸钠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30%双苯三唑醇乳油2000倍液。发病初期喷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50%氧化萎锈灵乳油8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或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4、豇豆根腐病

根腐病是豇豆最常见的病害之一,是豇豆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严重影响产量,造成减产可达20%—60%。症状:豇豆根腐病主要为害根部和茎基部。生长早期症状不明显,到开花结荚期,病株下部叶片变黄,病株易拔起。纵剖病根,可见维管束呈红褐色,病情扩展后向茎部延伸。主根全部发病后,地上部茎叶萎蔫枯死。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粉红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该病与枯萎病容易混淆。不同之处在于该病表皮先变褐继而根系腐烂,木质部外露,病部腐烂处的维管束变褐,但地上茎部维管束一般不变色。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或与非豆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深沟高畦。加强田间管理,施用无病的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把病株带出深埋或烧毁。

(2)药剂防治:土壤消毒,7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份兑细干土50份,充分混匀后沟施或穴施,每亩1.5千克。

(3)根腐病是土传病害,一定要提前灌药预防,在发病后用药,效果较差。药剂可用40%多菌灵,或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或45%敌磺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五氯硝基苯粉剂800倍液,或浇淋植株基部或灌根。在出苗后7—10天或定植缓苗后,开始第1次施药灌根250毫升。每隔7天浇淋1次,连续3次。

作者:李红梅 张孟全 郑宝智 单位: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