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地区返贫人口返贫影响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地区返贫人口返贫影响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业地区返贫人口返贫影响分析

摘要:全党和全国人民都为实现全面脱贫付出了不懈努力,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是当下的首要任务,必须构建阻断返贫的长效机制。建立返贫监测与预警机制,落实防止返贫政策的过渡与延续,推进防止返贫的工作常态化并鼓励多主体参与机制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保障。本文对黑龙江省农业地区2015年~2018年1629名返贫人口返贫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口文化程度、贫困户属性和致贫原因对返贫人口返贫影响显著。要完善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机制与对易返贫“两类户”的动态识别机制、创新产业扶贫政策、优化扶贫人员任用制度、推进生态公共服务以防止返贫。

关键词:返贫;扶贫政策;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一、引言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国政府对于减少贫困、减缓贫困和消除贫困做出了很多努力。于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提出“至2020年中国将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脱贫工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脱贫人员随时面临可能返贫的风险。当下处于防止返贫的“后脱贫时代”,后脱贫时代构建脱贫不返贫机制需要完善预警机制、政策过渡机制与“回头看”的巡视机制。2020年底,在实现全面脱贫的基础上,脱贫工作将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脱贫向防止返贫转变,二是从解决绝对贫困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变,所以脱贫之后的防止其返贫工作尤为重要,“两类户”是脱贫工作结束后需要被重点关注的对象。2018年黑龙江省农村人口1505.5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9.9%,耕地面积1584.4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35%,贫困发生率0.63%,所以黑龙江省农业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黑龙江省扶贫战略经历了四个阶段,包括1978年~1985年的救济型扶贫阶段;1986年~2006年的开发性扶贫阶段;2007年~2012年的开发性扶贫和社会保障体系相结合阶段;以及2013年至今的定向扶贫阶段。黑龙江省农业地区贫困是多维度的贫困,不单单是经济来源,还包括其“精神上的贫困”以及获得标准水平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土地等方面机会的缺失。目前阶段,黑龙江省“两类户”所面临的返贫问题已十分严峻。为了推进扶贫工作,巩固脱贫成果,确保真脱贫、脱真贫,防止脱贫后出现返贫,需要调整扶贫战略,实现未来几年的扶贫目标。总体来看,全国性的贫困研究已经把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但对于阻断返贫的长效机制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关于黑龙江省农业地区返贫的研究经验证据也很少。综合各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巩固脱贫成果要与加强党的领导,保护生态环境,建立长效政策,促进地区改革,增长内生动力相结合。黑龙江省农业地区因为其独有的地理位置和农业生产条件,研究其返贫的影响因素,构建阻断返贫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黑龙江省农业地区2015年~2018年返贫户基本情况数据与返贫户主要致贫原因数据为依据,分析黑龙江省农业地区返贫户返贫的显著影响因素,找到今后防止返贫工作的侧重点。本研究旨在为黑龙江省农业地区脱贫之后的防返贫工作提供优化路径与政策建议,并为今后的贫困问题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二、黑龙江省农业地区返贫人口的现状与问题

(一)黑龙江省农业地区扶贫现状据黑龙江省两会数据显示,2019年黑龙江省贫困发生率为0.07%,同比上年降低0.58个百分点,全省农村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1095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13804元,为2018全省年平均工资47040元的29.35%。黑龙江省农业地区2015年恩格尔系数为27.7,2016年为27.7,2017年为27.2,2018年为26.3,呈下降趋势,表明农村人口除粮食外其他的消费占比增加,包括衣着、教育文化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农村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方面,全省除涝面积340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489.5万公顷,增加了农民可用耕地。“三保障”方面,全省农业地区中小学改革项目稳步推进,并且注重教育设施与教育经费投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率,深入开展老年人义诊活动,进行公益体检与健康知识讲座,将老年人健康数据纳入检测范围;积极落实完成棚户区改造项目,已基本解决地区危房户问题。

(二)黑龙江省农业地区存在的返贫风险分析虽然贫困发生率逐年降低,总体扶贫工作开展顺利,较过去几年有了一定进步,但全省农业地区整体人均收入水平还是与全省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农村贫困退出质量不高,返贫风险大。一些大病与残疾的贫困户脱贫主要靠低保、五保等政府兜底,所以脱贫基础较差、标准较低,可能会造成政府一旦松懈扶贫工作某些农户会短时间内逐渐返贫,并且返贫风险高。部分地区现已脱贫住户尚处在贫困标准边缘,属于易返贫的“两类户”,随时面临可能返贫的风险,并且政府缺乏对这类群体的识别机制。扶贫成效与督察方面,有的地方只解决“两不愁”的温饱问题,未实现“三保障”就宣布脱贫,存在搞算账式脱贫、突击式脱贫的现象,“三保障”问题还存在死角,未得到全面有效地解决。扶贫公职人员任用制度方面,存在一名干部任多职情况,严重影响扶贫工作质量,有的地方一人兼任政策的宣传员、业务的指导员、数据的统计员、档案的管理员、信访的调解员、领导的参谋员,人员任用极度不合理。产业发展方面,产业扶贫“跑偏走样”,一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与精准脱贫“两张皮”,非农产业发展轰轰烈烈,但贫困群众参与度不高,没有从产业中获得应有收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部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部分地区水、路、电、网、讯等基础设施还存在基础不稳、质量不高等现象。由于地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农村居民“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把目光投向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使一些人安于现状,不敢做出尝试,错过了发现商机致富的机会,因为其惰性而返贫。

三、黑龙江省农业地区返贫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选取样本本文所选取研究对象为2020年11月“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黑龙江省2015年至2018年黑龙江省农业地区返贫人口,涉及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鸭山,佳木斯,牡丹江,黑河,绥化,大兴安岭,七台河11个城市贫困农业地区的调查数据,整理后如表-1所示。2015年黑龙江省农业地区5个城市存在返贫,返贫总户数128户,返贫总人数273人。2016年6个城市存在返贫,返贫总户数357人,返贫总人数820人。2017年10个城市存在返贫,返贫总户数228户,返贫总人数497人。2018年4个城市存在返贫,返贫总户数16户,返贫总人数39人。所选样本总人数为1629人,其中2015年返贫人数占样本总量比例为16.76%,2016年占比50.34%,2017年占比30.51%,2018年占比2.39%,2016年返贫人数达到高峰,但随着年份增长整体呈下降趋势。在1629名返贫人口中,患有大病或慢病的人口占比40.58%,残疾人占比13.63%,残疾又患大病或慢病占比2.58%,由于地区传统文化以及饮食习惯等方面原因,地区饮食重油、重盐,这大大提升了地区人口患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的风险;另外由于寒冷的气候条件以及冬季恶劣的空气质量,还易引发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加上农业地区本身医疗条件落后,看病难、就医难问题非常严重。返贫人口中文盲或半文盲的数量占返贫人口总数的72.68%,小学文化水平占返贫人口总数的20.87%,说明返贫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返贫人口大部分没有从事除耕地外其他务工,占比为91.59%,并且这部分人口劳动技能偏单一化,基本无特殊劳动技能,仅有0.18%的人口拥有技能劳动力。返贫户属性方面,一般贫困户与低保贫困户占比最高,分别为61.88%、,35.36%,说明没有享受低保、五保待遇的边缘边缘贫困人口出现返贫数量最多,特困供养贫困户没有出现返贫的。致贫原因方面,因病因残返贫人口最多,占比76.12%,其他因素总计占比23.88%;此外,没有因为交通条件落后和缺水返贫的人口,说明这方面设施建设已经比较完善。

(二)黑龙江省农业地区返贫人口返贫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本研究采用SPSS分析软件对黑龙江省农业地区返贫影响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将各年份、各城市影响因素的虚拟指标赋值与人数百分比进行阶梯乘法运算得出指标评分,再将自变量设为健康因素、文化因素、务工情况、返贫户属性、劳动力水平、致贫原因的指标评分,因变量为当前年份该城市返贫人口的人均纯收入。将各自变量之间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所得回归分析结果稳健准确,模型优度强,所有VIF值均小于10,各个自变量之间没有高度相关关系。健康因素对黑龙江省农业地区脱贫人口返贫影响作用不显著,这是因为政府建立了完整的低保、五保保障制度,并且细化准入条件。因残、因老丧失劳动能力致贫的已经全部纳入五保救助范围;因大病或慢病丧失劳动能力、缺乏劳动力的家庭纳入低保范围。残疾人与患大病慢病的群体由政府兜底解决,所以这部分群体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会因为其健康问题而返贫。文化因素对黑龙江省农业地区脱贫人口返贫影响作用显著。文化因素对人的社会阶层起重要影响作用,并且也间接决定了其劳动技能与自身发展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已脱贫的农户因为其自身知识水平与眼界限制,竞争力差,收入增长难以对抗通货膨胀的速度,易出现返贫。务工情况对黑龙江省农业地区脱贫人口返贫影响作用不显著。对于所有贫困户来说,不管是在家务农还是外出务工,由于其劳动技能较低,都只能获得极低的劳动报酬。贫困户属性对黑龙江省农业地区脱贫人口返贫影响作用显著。贫困程度越高的人口经济基础和赚钱能力更差且对政府的帮扶依赖性更强,防止非一般性贫困户返贫需从这些贫困户生活工作多方面帮助,比如帮助这些人口找到稳定的工作以保证收入来源。这类贫困户自己发展生存条件较差,抗风险能力弱,较容易出现返贫。劳动技能对黑龙江省农业地区脱贫人口返贫影响作用不显著。这是因为所有贫困户的劳动技能都属于缺乏技术的农民工作,差距并不大。致贫原因对黑龙江省农业地区脱贫人口返贫影响作用显著。致贫原因是多方面的,基础设施薄弱、就业机会少、资金注入少、缺少技术型劳动力且学习能力弱,对黑龙江省农业地区而言,多方面弱势共同导致个别贫困户返贫。

四、防止黑龙江省农业地区返贫的优化措施

防止返贫需要保证脱贫的质量,而保证脱贫质量需要构建阻断返贫的长效机制,就要建立返贫监测与预警机制、落实防止返贫政策的过渡与延续与推进防止返贫的工作常态化机制。导致返贫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脱贫政策的一刀切式退出。有些地区迫于完成脱贫指标的压力和出于显现脱贫工作成绩的目的,将关注点急切地从已脱贫人口转向未脱贫人口,从而扶贫工作退出关口松懈,进而导致脱贫人口短期内返贫。解决返贫的首要任务是调整靶向问题,帮扶不应以县、村为单位,应要落实到户,甚至到户内具体人。这需要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返贫监测系统,以识别出帮扶群体,进而明确帮扶方式。我国的脱贫政策正随着实际情况逐年调整,但不论如何调整,政府各部门都不能、也不会放弃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和人口,在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之前,财政与人才投入到贫困地区的帮扶工作要持续稳定的进行。

(一)优化社会保障机制适当扩大农业地区特困供养户的人口比例,降低准入门槛,对缺乏劳动能力的如因残返贫、因大病或慢病返贫的贫困户将其纳入低保、五保的基础上,优先解决其住房问题;提高建档立卡户的大病和慢病医疗报销比例,对其子女的教育给予适当补贴,防止因学返贫,努力提升易返贫“两类户”的文化素质,深入开展教育,由地方政府主导发动社会力量与高校在校生参与志愿活动,帮助黑龙江省农业地区人口提升文化水平,切实实现“三保障”。

(二)建立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各级扶贫单位与相关单位应提高对黑龙江省农业地区扶贫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视程度,继续增加这方面的财政投资与人力投资,并且细化工作部署。建立一套完整的大数据档案管理系统,提高对处于贫困标准边缘的农户关注度,尤其是提高对已经列为易返贫“两类户”的关注,将其纳入监测范围。该系统检测范围应囊括居民的动态收入情况、收入来源、文化程度、健康状况、享受保障制度情况等,实时动态监测,甄别出需要帮扶的人群,这样能明确帮扶对象与帮扶方式,并且需要定期更新,以适应动态变化,保证系统运行效率。

(三)创新地区产业发展模式首先,提高地区农产品的竞争力需要把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构建一个涵盖全省农产品信息数据的平台,将农产品与大数据有效结合,完善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为易返贫“两类户”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业地区省内务工机会,防止返贫。其次,还有2.39%的返贫人群的致贫原因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要鼓励贫困户自主创业,不能使其对外部援助产生依赖性。需要淡薄其“等、靠、要”的懒惰意识,注重教育的投入资金,包括对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贫困标准以上但有几率返贫的群体,要对其进行培训,刺激其实现自我发展,从而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完善人员任用制度严格选拔驻村扶贫干部,继续深化人才互派挂职、异地交流与柔性录用。优化人才选拔制度,不局限于年龄与资历,鼓励大学生参与农业地区扶贫。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管与惩罚机制,对搞“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的地区干部进行惩罚,情节严重者免任。

(五)推动生态公共服务政府需带动生态公共服务发展,使生态可持续发展与防止返贫相结合。可成立专项资金用于奖励积极参与生态扶贫的贫困户,结合精准识别机制,让贫困户与贫困边缘群体切实享受税收与补贴政策,扩大生态良好地区的公益性岗位规模以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增收,结合精准识别机制,让贫困户与“两类户”切实享受贫困特殊税收与补贴政策,从而防止返贫。

参考文献:

[1]沈万根.民族高校推进边疆民族贫困村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J].商业经济,2020(11):137-138.

[2]张欣光.后脱贫时代对脱贫不返贫机制构建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8):218-219.

[3]耿新.民族地区返贫风险与返贫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05):68-75.

[4]肖泽平,王志章.脱贫攻坚返贫家户的基本特征及其政策应对研究基于12省(区)22县的数据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01):81-89.

作者:李洪山 张馨元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