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日高等农业实践与毕业教育差异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日高等农业实践与毕业教育差异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日高等农业实践与毕业教育差异浅析

摘要:本文比较了中日高等农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与毕业生教学两方面的现状,分析了中日两国高等农业实践与毕业教育差异,提出了现阶段应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借鉴日本高等农业教育的优点,加强实践教育投入,提升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层次,促进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高等教育;差异;比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迫切需要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社会需求的农业科技人才,参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管理。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改善我国的农业高等教育十分必要[1]。二战后,日本检讨自身的工农业教育,将本国高等教育特点与西方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取他国之长补己国之短,促进了日本的高等教育与科技的发展,促使日本快速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其在高等农业教育领域的经验值得借鉴。2008年,笔者有幸在JICA的资助下,在日本次城大学农学部进修了两年的农学课程;2016年,笔者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又在该学部进行了一年的访问研究。在两种高等农业教育模式下分别进行了学习与工作,结合本人的学习与科研经验,本文试比较中日高等农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与毕业生教学两方面的情况,分析两国高等农业实践与毕业教育的差异,提出了现阶段应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借鉴日本高等农业教育的优点,加强实践教育投入,提升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层次,促进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

一、中日农业高校管理水平的异同

(一)中国农业高校

在我国,农业高校教学管理与普通大学没有多少差异,一般以学校教务处负责为主,统筹安排和调配协调下级的学院与专业间的教学,以保证全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各个学院、系设置教学秘书,负责联系教务处、学院与学生之间的事务,并和任课老师共同参与管理教学常规工作。培养计划由各院、系负责协同教务处制定,教务处监督落实。扩招以来,随着学生数的增加,高校教学管理的工作量日益增加,事务繁忙且责任加大,使得各个高校不断增加管理人员的数量,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多人管理、多头管理,管理人员工作复杂、内容琐碎,还要面对频繁的评估、检查、考核,很少静下心来搞科研、探索管理方法[2]。因此,研究如何高效管理,如何联系师生,建立适应中国情况的教学管理方法与模式是目前我国农业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课题。由于高考指挥棒的效应,我国的高考考生接触高校专业的机会较少,无法深切了解各专业,因此在高考专业选择上,中国考生很少能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多数由老师或者家长为其选择。入学后,与普通大学一样,我国农业高校绝大多数也实行了学分制,允许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的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目前有些院校开始改革转专业的方式与条件,如有的院校实行彻底、自由的转专业。但我国农业院校有许多加分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是通过高考加分进入高校的,如果可自由地转专业,对于一些需要高分才能考入的大家认为是好的专业中已经通过高考高分考入这些专业的同学则显得并不公平,或者说加分专业的同学“曲线”进入了好的专业。另一方面,自由转专业,对一些艰苦的、冷门的专业,如何保证生源也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难题,因为这些专业并不能因为艰苦、冷门就不招生,比如农学,艰苦且就业方向多不是在城市,如果自由转专业,则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就会集中到经济类、法律类中,带来的不仅是冷门专业无人,热门专业也会面临供大于求的现象。

(二)日本农业高校

尽管日本的大学有国立、公立和私立等多种形式,但较少独立的高等农业院校,多数隶属于综合性大学,故其教育管理与所属的综合性大学一致。由于日本大学完全社会化,因此不设住宿、食堂、购物、医疗等与生活有关的管理部门,仅有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和就职信息的窗口或展板。日本大学教学管理模式与我国相似,学校的教务部负责全校的教学管理,不同由学部、学科的主任协同教务部制定教学计划,教务部和任课老师共同参与管理工作,由于引入管理信息系统,日本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少,工作效率极高。日本大学在每个教学季都会组织两次或以上的校园开放节,由教务部门与当地的中小学教育管理者联系,开放校园给各地的中学生参观,同时要求本校的教授、实验室准备好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积极展示给中小学生,提高各地学生与考生接触各高校各专业的机会,让学生能较深地了解各专业的内容与研究态势,因此在高考专业选择上,日本考生可按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入学后,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选择比较稳固,没有所谓的专业思想问题,因此入学后一般不重新选专业,减少了管理成本。目前日本多数学校不能重新选择专业,但也开始有一些大学可以重新选择专业,如果想选择新的专业,可以在结束2年教养学部学习时,根据学分和成绩选择进入的学部,如工学部、农学部、医学部、法学部等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在学生选择数大于学部计划数时,根据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拔优秀学生,没有被选到的学生,只能服从调配。这种模式给予学生改专业的可能性,督促了原报考专业的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4]。

二、两国农业高校的实践教学

(一)日本的实践教学

现代农业是个讲求团队协作的过程,因此日本高等农业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体现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如东京大学农学部的所有学科专业,都有详细实践教学计划。除两年的基础教学外,从三年级开始,学生每周要进入农场实习一天;在二个农忙季节,还要求学生住宿在农场二周,集中进行农作物、畜牧和果树等方面的实习[3]。笔者学习与科研所在的日本茨城大学,其学部生(本科生)的基础课程学习安排在总部完成,三年级后进入各专业学部学习。农学部的学生要求剩余的学分在一年内完成,并在农学部选择自己相关的专业研究室,进行第四学年的实习与具体的课题研究,不再选修任何课程。在讲师的指点下进行农事操作实践与实验仪器的操作,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掌握了精密仪器的使用方法;在实验室的seminar与论文报告中,不断讨论、答辩,提高了自身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日本大学里,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学术海报和各式各样Club活动,在这些学术氛围的影响下,学生较早地进入了研究学习实践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求学。日本的有些名校,校园规模不大,建筑物也小,外观上陈旧,但其中的实验室,仪器先进、维护完好、管理到位,这些才是促进科研与研究发展的保证。

(二)中国的实践教学

在中国,农业高校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中也有相应的课程实习与专业毕业实习,但由于扩招,人数增加;由于缩减学时,减少了实践课时;由于排课的影响,时间上安排不合理,大大降低了实践与实习的效果。以笔者所在的福建农林大学农学专业为例,每个年级招三个班,人数大约在30人左右,共有90人左右。课程实习时,若每班分别进行实习,一个农事操作必须安排3次,但农事操作一般时间较短,因此第1个班进行播种,第2个班就只能进行作畦,第3个班就只能从事育苗了,无法让每个同学都经历从播种、作畦、育苗、中耕、开花观察与收获考种等整个过程,其他的准备工作或者是中间必须工作只能由指导教师提前或者是帮助完成,同时由于教学管理方面的要求,田间的日常管理与观察根本无法保障。加上实习教学经费的不足,仅能购买肥料和必要的工具,不可能行相关的科学研究,仅能保证必要的实践能力培养。中国农业高校由于先天不足(除重点院校外,农业院校一直不被重视),实验室不完善,拥有的仪器设备不足、落后、维护少;实验教学经费紧张,教学时数少,易耗品购置经费少且申请麻烦等,目前农业院校的实验教学多停留在观察上,如作物的株高、茎粗、叶片数等,或者是一些简单的pH值测定等操作实验,大大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两国农业高校毕业生的教学

(一)日本高校

日本高校强调拓宽基础,但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主动性与批判性思维,特别是在毕业生进入实验室后,利用Seminar(学术讨论会)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笔者所在茨城大学农学部,学生进入研究室实习后,就要在“先辈”(师兄、师姐)的指导下,查阅文献、阅读资料、撰写开题报告。研究室每周有例行一次的Seminar,学生要讲述自己的研究计划,并作开题报告。只有导师同意,才可以进入具体实验阶段。实习过程中,从种植材料、处理设计,到田间管理、数据的测定分析、实验数据的收集、结果整理与分析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其中,实验中所需的常规试剂、药品不需要学生操心,易耗品、贵重药品只需报告导师,在约定的时间内,就有专门的人员送到。仪器出现故障,也只需导师打一个电话,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就会赶来处理。这些四年生的评定考核主要通过学生参加Seminar的考勤、论文报告发表的内容、农事操作的表现给予成绩,获得学分。日本的研究室,每周必有一次Seminar,内容广泛,包括学生论文的开题、研究内容的中间发表、英文研究文献的介绍,以及校外教师、访问学者、科研人员的报告等,参加人员以本教研室组成人员和实习学生为主。以笔者所在的生物生产研究室为例,其人员有教师4人(教授、副教授、助教、特别研究员),其余均为学生,包括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包括外国留学生)。每次的报告发表,一般为3—4人(其中如有博士,最多2名,硕士最多3名,本科生最多4名),按博士、硕士、本科进行排序,周而复始,基本保证每个学生隔30—45天要进行报告发表。报告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如研究课题的内容、实验的进展、实验问题的思考、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及下一步的实验计划与设想等。报告与一般学术报告一致,不超过15分钟,然后对报告人进行提问;如果某学生在一个月内实验无进展,可翻译一篇与本研究室研究内容相关的英文文献,并以PPT的形式进行报告。通过这种seminar的形式,学生自由发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相当活跃,相互间交流频繁,有助于学生及时地修正错误,获取更多的科技信息(通过听取别人翻译的英文文献,省去自己翻译的时间,开启自己实验的想法,事半功倍)。因此日本高校输送的毕业生不仅动手能力强,而且各方面发展较好,沟通能力较强,思维活跃,能较好地适应社会。

(二)中国的高校

一般中国农业高校的毕业生,四年级进入毕业实习,但几乎没有人有多少心思在进行毕业课题的研究,因为他们不仅要面临就业的压力,而且还有课要上,否则学分不足无法毕业。虽然中国高校也有所谓就业指导,但对毕业生的学习主动性、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个人能力,几乎没有任何顾及;再加上教育部要求一定的就业率才能继续招生的指挥棒,教学中只要求学生找到工作就完成任务;不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将学生当成产品,只要能销出去,高校才合格。在这种思想下,毕业生怎么能够适应社会?再加上动手实践能力的欠缺,中国高校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极弱,也因此才会出现本科生重读职专的“传奇”。

四、对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思考

(一)提高农业高校管理的工作效率

加强培训,树立“服务师生”的理念,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细化考核,将德、能、勤、绩列为考核的重点,建立健全考核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优胜劣汰[4]。

(二)研究改革弹性学习制度

研究以增强学生自主性为特征的弹性学制和选择性教学机制,建立真正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专业与学分管理制度,鼓励学生跨校、跨学科、跨专业选课,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建立高等农业教育资源共享模式,逐步实行学分互认等[5]。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投入

重视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给教师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不能只将各种要求强加给教师,同时也要建设更为优良的教学条件,建设好教学实验室,完善各专业实验室的基本仪器、设备;对实践教学,在政策上,不能一刀切地要求教师在实验室或者教室里教学,而应该鼓励教师在田间实时教学;在实践教学经费上,不仅要增加实验经费,还要给予教师鼓励,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增加实验课的学时、学分,在保证教学学时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自主使用科研仪器设备的时间与机会;同时还要切实有效地抓好教学基地的建设,提高实践教学的使用率与教师使用的积极性[3]。

(四)创建适应中国的毕业生教学体系

毕业生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的相对独立性,是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初步的成果。学生最终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是高等农业教育的根本。现阶段,至少应保障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时间(实习、完成毕业论文等);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燕.农业高等教育如何面对新挑战[N].中国教育报,2005-9-27.

[2]刘琪.新时期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02-203.

[3]杨尚东.浅谈中日高等农业教育的差异[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27(增刊):31-32.

[4]王巍.加强独立学院教务管理队伍的建设[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1):210.

[5]孔德刚,李晶宇,周建中.浅谈中日农业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差异[J].社科纵横,2008,23(8):134-135.

作者:季彪俊 吴锋 夏法刚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