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等农业教育状况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等农业教育状况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等农业教育状况分析

1福建高等农业教育溯源

农业教育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实践,又反过来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在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在1866年,清政府在马尾港创建的船政学堂,被认为具有现代高等教育的雏形。由教会创立的福建协和大学,并在1936年获得省政府补助增设农学院,即福建农林大学的最早前身,1940年在永安成立福建省立农学院。10年内乱高等农业教育遭受严重摧残,1977年以后福建高等农业教育才逐渐步入正轨,有条不紊地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在学校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招生规模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改观。1994年1月福建农学院更名为福建农业大学,2000年9月福建农业大学和福建林学院合并为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经历了3次的分分合合,历经艰难才有今日面貌,福建农林大学是这个时期高等农业教育事业在福建省发展道路上的侧影。福建省高等农业院校有以福建农林大学为首的省属重点大学,还有集美大学中的水产学院和生物工程学院、武夷学院的茶与生物系、龙岩学院的生命科学学院本科共5所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高职学校有天福茶职业学院、武夷山职业学院。高等农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的现状,给予符合实际的客观评价,从而进一步作出有利于促进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

2福建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现状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到如今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为当地经济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福建省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面向“农村、农民、农业”,高等农业人才的培养、提供高科技成果和推广最新科技成果。通过对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历程的分析,充分理解目前的发展现状,发现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目前的发展赶不上高等教育的平均发展速度,不论从招生规模,还是教学基础设施,不论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还是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都落后于高等教育的平均水平,主要表现为福建省高等农业院校数量较少、办学模式单一。福建高等农业教育颇有渊源,发展至今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契合。如今,随着福建经济的高速发展、迅速转型,福建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立足福建农业的特点,培养适合当今社会需要的高等农业人才是福建高等农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化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灵活多样的高等农业人才培养方式,是福建高等农业教育支持福建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现行福建省高等农业院校的招生主要按照国家招生计划为主,办学模式单一,招生方式单一,培养模式一刀切,不太注重个性的培养。目前公立办学主体有7所,其中5所是本科院校,2所是专科院校,此外还有2所民办高职高专院校。这样的格局与发达国家相比,显得十分单薄而无力,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

3影响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办学的深层次原因

从办学主体的视角来分析以上这些现状,就会发现影响福建省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的深一层次的原因。

3.1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性长期被忽视,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地位持续下降

因为农业产业在工业化的社会中是弱质产业,处于弱势地位,社会认同度比较低,在社会群体中农民是弱势群体,导致农村处于“二元”结构的弱势端。与之相对应,以服务农业和农村发展为主要对象的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性也被忽视,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呈持续下降趋势,这种状况与高等农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地位是极其不相称的。

3.2福建省高等农业院校办学主体单一化,市场机制的缺失

目前,福建省大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拨款、学生学费等单一化渠道。而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一些地方农业高校教育事业经费生均拨款平均只有2000多元,远低于生均培养成本,导致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经费紧张状况正在加剧,目前单一的办学方式已经大大地制约了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

4结论与对策

文章分析了福建省高等农业办学影响因素,这当中的国内经济形势、当地农业教育基础、当地农业产值等因素,是办学主体无法改变的,也不因办学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大部分的因素是办学主体能把握的,如努力创建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提高教职工的服务意识,增强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等等。在结合福建省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开发区的特别优惠政策前提下,充分考虑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影响因素,构建适合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在改革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行渐变式改革;要坚持一贯的办学政策,积极为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提供条件;要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顺应市场需求,为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