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等农业教育历史演进意见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新人文主义简介
新人文主义是“科学史之父”萨顿提出的,包括人文主义和科学2个方面。萨顿认为在科学史的研究发展中,应该采用“全部知识的综合”。其中,人文主义是欧洲资产阶级最早的反封建思潮。14世纪下半叶兴起于意大利,15—16世纪发展到欧洲各国,它是文艺复兴的主要思潮,这个思潮的代表人物活动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是人文科学,他们提倡属于人的东西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由此而得名。人文主义内容包括:提出个性解放,要求个性自由;相信人力的伟大,人性的完美和崇高;主张用人的知识来造访人生,人性论和人道主义贯穿其中。萨顿的这种理论,对于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中国农业教育历史演变
中国农业教育自古就有,人们通过农业生产劳动实践,将获得的经验互相交流、传授。古代的农业教育起源于先秦时期,代表人物是神农和后稷。还有相关农业教育的典籍《商君书》《吕氏春秋》。两汉是古代农业教育的形成时期,在大汉天朝时期,出现了大量关于农业教育的理论书籍《管子》《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古代农业教育的发展时期,著名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就出现在这个时期。还有《四时纂要》《耒耜经》《茶经》等农业教育著作。宋元时期,是农业教育的完善期。这时期的农业教育著作为《陈旉农书》《耕织图》《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桑衣食撮要》等。明清时期,古代农业教育进一步完善,出现了《农说》《农政全书》《补农书》《知本提纲》等。中国古代农业教育在中国农业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封建的自给自足封闭的农业经济中重要的支撑因素[2-3]。“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近代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进而产生了近代教育。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是近代教育的开端。近代农业教育作为近代教育的一部分也随之产生。1896年,高安桑学堂成立,是我国近代农业教育的起点。此处是有争议的,另有说,1897年,浙江桑学馆成立是近代农业教育的开始。随后,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经历了书院的改造、学堂的创建、专门学校、大学农学院和独立学院等几个重要时期。全国各地纷纷开设农业教育。在农业教育的发展中,有农政、农事、农务、农商、农学、农业等不同名称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原设在综合性大学内的农学院和农业科、系,从原属大学分出集中成为分布各地的单科性农学院。1979年后相继确定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以及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为全国重点农业大学。当今的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似乎偏重于自然科学,在人文科学的方面有所忽视。这是由一定的历史渊源的造成的。1917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出大学改革,分文理两科,自此,文理分科的教育体制一直延续至今,从高中开始,学生就要选择文理科,之后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会只学习文科或理科的课程,进入大学仍旧如此,随着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研究的面会越来越窄。进入高等农业教育的生源多是理科学生。他们的课程设置往往缺少人文主义精神。虽然,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会设置人文科学的选修课,但效果不是很大。从应试教育一路走来,学生们早已学会避重就轻的学习,因此即使有人文科学的课程,学生们也只是为学分而学习,很少有学生会发挥主动性学习人文学科的课程。
4建议
西方国家的高等农业教育大学几乎都是综合性大学。而中国的高等农业教育院校不是综合性的大学,在这一点,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是有差距的。21世纪,是综合、开放、多元化的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也是需要综合性的人才,萨顿的“新人文主义”符合这个时代要求。因此,高等农业教育可以尝试走“新人文主义”之路: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二是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三是培养综合性人才;四是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先进作用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