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晚清广东农业教育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晚清时期我国农业教育兴起的时代背景
全国性的农业教育创办于19世纪90年代,而真正意义上近代化的农业教育是在晚清新政时期才开始大规模创办。清朝前中期我国基本上还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演化。当时的进步人士看到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农业因为运用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在某些方面为中国的传统农业所不及,因而意识到中国也应该兴办农业教育,把西方近代农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以改进中国的农业。有人提出“我中国固素称以农立国者也,而何以农作物之产出远不逮欧美,近日水旱连年,一夫之所获,尚不足供一家之需,曰是无理科固,今夫土壤学,肥料学,家畜饲养学,植物病理学,固农家最要之学科而缺不可者也”,“我国虽有四万万人民,但是不重视科学发明,不用新的科技而单靠一手一足的辛苦劳作,要想富国是万万不能办到的。”由此可见,当时的传统农业不但不能富国,而且照旧发展下去还会使国家面临生存危机。清中后期以后,人口增长迅速,而耕地有限,粮食供应成为严重问题。据统计,1841年人均耕地仅为1.64亩,远低于维持生活所需的土地数。此时中国社会动荡、内忧外患,要取得社会进步和有效地迎接西方的挑战,就必须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发展农业。外来势力逐步把中国作为倾销其过剩商品的市场和掠夺原料的基地,凭借攫取的政治经济特权,帝国主义列强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将侵略的触角伸进广袤旷远的农村,民生日蹙,农业生产日益走向衰败的边缘。经济困境与内外交困的社会处境相交织,促使一批启蒙思想家和开明士绅重新体认农业生产的政治经济地位,从而形成了新形势下的“农本意识”。此时的“农本意识”不仅肯定农业生产的政治经济地位,更强调利用新型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西洋“农器便利,不用耒耜,灌水皆设机关,有如骤雨”的先进生产方式倾慕不已。孙中山在《农功》一文中,也积极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改良中国落后的农业生产。晚期时期以光绪帝一系列关于农业变革相关谕令的颁布为标志,近代的农业教育从知识启蒙开始上升为国家意志,以实验农学为学科体系的近代农业教育、科研得到官方的认可,并得以逐步实施推广。广东由于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地接受西方的思想观念,加之当时的农业教育也受到大氛围的影响,开始逐步创办地方的农业教育。
二、晚清时期广东农业教育的发展
在洋务运动时期,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虽然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但当时尚未出现农业学堂,正如孙中山所指出的:“我国家自欲引西法以来,惟农政一事,未闻仿效,派往外洋肄业学生,亦未闻有入农政学堂者,而所聘西儒,亦未见有一农学之师。”但随着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加深,兴办农业教育思潮的推广,广东的农业学堂开始兴起。在维新变法期间,规定将旧式书院改为新式的学堂,命令筹办矿务学堂、海军学堂、农务学堂、医学堂、茶务学堂等,由于各省顽固派官僚千方百计加以阻挠,在变法期间开设的农学堂数量较少,并没有在全国较大的范围内兴办。近代农业教育大规模的兴起是在晚清新政时期。新政时期废除了科举制和旧学制,确立了新学制的基本模式,在颁布的新学制中有开设农业学堂的规定。如1903年清政府颁行《奏定实业学堂通则》、《奏定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奏定高中初等农业学堂章程》等。这一系列的章程推出,使兴办农业学堂成为一项既定的国策。在科举制废除和新学制确立的环境之下,晚清新政时期各地的新式农业学堂纷纷设立,农业教育大规模的兴起。清王朝末期,农业学堂从无到有,获得一定的发展,到辛亥革命前夕,全国约有农业学堂总数250所左右。
在清政府颁布的一些政策出台后,广东也响应起来,设立一些具体农业方面的学堂,这些农学堂、农业讲习所在专业设置上都有具体规定,所设课程也大都是近代农业科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都不同于旧学,已是开始具有近代性质的教育机构。其中较为有名的是广州农讲所、农林讲习所及特设广东农业教员讲习所的设立。1910年4月,清廷学部发出《设立实业师范学堂》咨文,通咨各省采取应急措施,在高等实业学堂未成立之前,各行省应暂特设实业教员讲习所,及早养成实业教员。广东当局在学部督促下,曾制订了为期9年的《广东省实业教育分年筹备表》,饬令府厅州县,限期1910年前举办中等、初等实业学堂,1911年(宣统三年)于省城设立农工商高等学堂,计划头一年先办教员讲习所简易科,次年续招完全科和高农本科,重点仍在为各州县培养农业学堂师资。由于财政拮据,一开始的尝试未能如期实行。1905年广东创建第一所中等农业学堂是崇实中学堂,至1908年有四所农业学堂,其中三所农科,一所蚕桑科。同年10月,广州知府选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博士唐有恒,筹建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及其附设农业讲习所。该所于1910年3月6日正式开学,不久,改办为农业教员讲习所,从而揭开了广东近代农业教育的新篇章。隶属广东劝业道推行“新政”,同年10月设立试验场筹办处,同时筹办农业讲习所。选定广州东门外鸥村(今区庄)面前,犀牛尾(今犀牛路)右侧为实验场址和讲习所。建场与办学同步进行。
广州农讲所的建立不但意味着广东的农业教育的开端,它还带动了其他农业学堂的创办,使农业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农林教员讲习所建于1911年初,它是广东全省农事实验场附设的农业教员所,为培养林业师资和技术助理,后来招林学科新生100名,学制两年,按高等农业学堂森林学科设置课程。还有特设广东农业教员讲习所,隶属广东提学司主管的特设广东农业教员讲习所设在广州中等蚕业学堂内,扩修校舍,增购民田扩充实习场地。总之,这些讲习所均按照晚清的教育法令办学,具有近代的图书、仪器、设备和一定的试验场地;具有详明的招生章程和学校管理制度;依据高等农业学堂规格设置的专业课程和严格的考试制度,以及一支留学英、美、日为主体的师资队伍,这些可喜的进步。与现代的农业教育相比较,广东近代开始发展的农业教育有着明显的不足,但它毕竟是新生的事物,从无到有,从传统的,无序的自然生长到有意识地进行农业指导,其兴起标志了新一代人对国家命运进行理性思考后所作出的尝试,其发展体现了他们改变当地的农业状况的决心,他们希望从而在近代的农业教育中找出突破口,使国家更加富强。我们可以从近代农业教育的特征中窥探到其本质的转变。首先,课程设置专业化。新式的农业教育和科举教育有显著不同,它所追求的教育目的、传授内容、教育方法都引领着教育发展的潮流。
它表现了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型教育的转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式教育的诸多特点,表现出教育理念的现代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的特点。如农讲所共开设了13门课程:有农业总论、土壤、稼穑、农具、虫害、养蚕法、培桑、植物学、动物学、气候学、畜牧学、农艺化学、物理等。后来在此基础上还增设了教育学、教授法、园艺学、兽医学、水产学等共20门课程。其次,强化实验,实践课的设置。实验实习课程,是实际动手能力和劳动技能的训练课程。隶属广东劝业道主管的农所办学宗旨:“农业乃专门之学,理法精微……拟先场内附设讲习所……注重农业所必需之知识艺能,大要实验速成两者为宗旨”。加上试验场的的设立有助于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晚清时期农业教育已脱离以往单纯的生产技能的传授,而形成从基本的社会、自然科学基础,到专业性的学理,再到生产实际的劳动技能的知识体系。知识本身也跨越了纯感性的生产经验,而丰富为理论性、实验性、技能性、经验性。大量设置的实习课程,更体现出农业教育注重实际、贴近生产的本质要求。再次,师资来源专业化。对照中国农业教育的历史发展,以往的农业教育多是依托农政部门,通过农政官员推行的。晚清农业学堂的师资已专业化,以吸收聘募外籍教习的一支师资队伍。农讲所的教师多从日、英、美等国留学归来,教材多按本省地方情况与需要及学生实际,根据外文课本自译自编讲授。外籍教师虽鱼目混杂,但总体而言,其对中国农业教育师资的弥补、对近代西方及日本教育理念的传播、对广东农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都具深远影响,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为提高农业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三、晚清时期广东农业教育近代化的意义
上述关于广东近代农业教育兴办的尝试,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教学方法和教育制度有机会吸收进来,对广东传统农业的改良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实现地方农业近代化。
(一)晚清农业教育对广东近代化发展的促进
1.农业教育的发展初步满足了农业改革对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开始使农业知识初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本地培养了懂得农业科学和技术的人才。农讲所从创办以来按照规定进行招生,对所招的学生进行农业知识的教授,并且进行农业生产的实践活动。在此之前,一些农业学堂也已经培养了大批的农业知识人才,这些农业人才都不同程度地对农业改良做出了贡献。其中一些优秀毕业学生则继续留在学校进行农业课程的教授,培养更多的农业人才。
2.促进了外国近代农业技术知识的推广和传播。农讲所做了农业技术知识的传播和推广工作。这些知识的推广使农民得以学到很多新鲜的农业科技知识,不再局限于原有的一些经验进行农业生产,有利于农业的改良。广东农业教育在本地近代农学和农业科技的启蒙与推广中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农业教育对农业科研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农业教育的兴办过程中,从国外引进了许多农业科技的物质成果。如新式农业机具,作物良种,牲畜良种,以及化肥农药等。这类引进,除了抽水机在一些地方有了实际上的应用外,大部分只停留在试验阶段,没有在生产实际中应用,但它们对后期的试验有启发性的作用。
4.农业教育的开展,培养了一批农业专门技术人才。广东的农业教育还培养了一批彪炳史册,对中国近代农业发展和农业教育影响至深的大家。中国学生最早在美国学农并获得大学文凭的是广东新会人陈振先回国后被授予“农科进士”,后主持奉天农事试验场,并兼任奉天高等农业学堂监督,历任北洋政府农林总长兼教育部长等职。更有大批的普通学员分布于科研,教学和农业生产的实地,运用从学堂所学知识,为近代农业发展献力献策。
(二)晚清广东农业教育的发展局限
晚清广东农业教育对近代农学有很大的启发,但同时它的局限同样显而易见。首先,农业教育的学堂条件较差,经费“远不敷用”,得不挪借开支。年终工匠领价,无从弥补,忿然而去;初春试验场滋繁五谷,而款无从出,徒望荒芜;就连平日员工薪水、工役口食,均无着落。其次,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数量严重不足。以中等农业学堂为例,即便学堂单级单班授课,所开设的基础、专业和实习课程也要在三十门以上,而晚清农业学堂教职员多在十几人,如此数量的教师担任如此数量的教学任务,很难要求他们达到一定的专精程度。再次,学堂规模较小,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效益的发挥。虽然近代广东农业教育的发展在晚清时期仍属于初始阶段,但它的兴起与发展全面地推动了广东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发轫于当时的农业教育观念和科技思想,在有识之士的极力倡导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开始一些了解,他们开始用新眼光注视农业教育和科技带来的变化,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效法模仿,于是农业教育和科技逐步得以实施和运用。此种农业教育思想的重要和伟大不在于它是否取得了历史的丰功伟绩,而在于它曾给人们心灵所带来的强烈而持久的震撼,不在于它自身理论如何完美,而在于它曾给予并继续给予人们启示和思索。所以此时的农业教育思想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今天和未来。晚清农业教育影响至深,为数不少的办学实体延续至今,一批在近代农业生产和农业教育彪炳史册的农业人才得到培养,农业学堂的开放式办学直接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传播。它对更新我国农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制定我国农业教育的战略规划,探索我国农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