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刘瑞龙农业职业教学启发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刘瑞龙农业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
1.1树立农业教育服务农村发展的农业职业教育思想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刘瑞龙同志就指出:“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完成,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迫切要求把培养干部的工作同生产指导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便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进一步提高农业教育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加速农业生产发展。”[1]114刘瑞龙对于农业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作了明确的界定,即:培养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合格的农业人才,这充分凸显了农业教育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彰显了人才培养目标“以农为本”的价值取向。他强调指出:“面向农村的高等农业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要有一套新的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办法,打开人才面向农村的路子。要对农民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农村教育必须适应而不可脱离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要考虑而不可忽视乡村居民劳动、生活的特点。对于全国不同地区,应有不同要求和部署,以适应当地群众的财力、物力状况和学生接受水平。”[2]刘瑞龙明确了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农业及农村培养从事技术、管理、生产和经营等工作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的联系更紧密。农业职业教育应当坚持立足于农业特色,展开以育人兴农、科技强农、服务惠农等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服务等工作,投身社会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1世纪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格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正是对刘瑞龙同志农业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1.2开创教育、生产、科研相结合的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机制
刘瑞龙同志认为:“理论联系实际,为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建设服务,为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服务,是办好高等农业院校的根本方针。”[1]117他强调“农业教育、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三方面紧密结合,就是将高等农业学校交给农业部领导的根本理由。”[1]115这段讲话,除了进一步明确农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还提出了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思想内核,教育、生产、科研相结合为具体表现形式的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机制。
(1)身体力行理论联系实际。刘瑞龙同志本人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榜样,他一贯坚持我党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作风。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他都十分注重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生动的第一手材料,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作为国家农业部的主要领导,他一方面关注生产实践,通过下乡、蹲点、巡回视察等方式深入农村了解情况;另一方面注意将在生产一线收集到的问题和办法进行总结整理,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撰写了《农业“八字宪法”浅说》、《中国农业浅说》等农学专著,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理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水稻增产的“三改”,增产效果显著。此外,他还参与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为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2)大力倡导教育与劳动结合。他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对高等农业院校如何将教育与劳动结合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从高等农业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应首先分配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国营农场等基层生产单位参加生产劳动,使他们在劳动中锻炼自己,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增强劳动观念。”[1]117刘瑞龙同志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对21世纪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有着重要启示。我国农业职业院校积极推行“订单式”教育模式,不断探索“工学交替”、“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多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是刘瑞龙这一农业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3)积极主张产学研结合。刘瑞龙明确提出了农业教育、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三方面紧密结合的重要思想。与一般的三结合理论不同,刘瑞龙同志的三结合理论不仅针对学校,而且针对学生,他对学生如何做到三结合有具体设想:“要使学生不仅有基本科学知识,还要有实践知识。不仅要读好书本,做好室内试验,而且要深入田间,通过生产实习,把课堂讲授、试验研究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使他们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到农业生产实际中锻炼,培养他们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1]119他高度推崇这种三结合的组合方式,并且给予尽可能的传播和推广,他曾经这样评价著名配套研究水稻科学的先行者丁颖教授:“在执行科研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中,他坚决执行了科研、生产、教育三结合,实验室、试验场、农村基点三结合,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的方针,从而开辟了农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1]245由此可见,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原则,在刘瑞龙同志的农业教育体系里,对于学校、学生、教师都是适用的。目前我国农业职业院校正在实行的产学研结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机制正是刘瑞龙科研、生产、教育三结合农业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
1.3注重工作实践的农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理念
刘瑞龙同志既是一位革命家,也是一位诗人、学者,他毕业于清末状元张謇先生创办的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南通师范。他在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曾担任过教务处长,解放后他曾兼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常常在百忙中挤时间到校给学生讲课,对教师职业充满了感情。他关心知识分子,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尤其关注农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他提出“适当吸收生产部门和科学研究部门的人员兼任教学工作,利用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实际材料,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力量,从事科学研究,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增多科学研究成果,更有力地为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服务。”[8]116刘瑞龙的这一重要思想对进一步提高农业教育、开展科学研究和加速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21世纪我国农业职业院校的决策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如今我国农业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做法正是刘瑞龙同志这一具有卓越见地思想的实践体现。
1.4关注核心价值观与革命传统教育的农业院校德育教育理念
刘瑞龙同志特别重视德育教育,认为德育教育首先要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他指出,要把高等学校的学生培养“成为在党的领导下,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而不致成为华而不实、自私自利、不利于社会主义的人”。“对于学生本身来说,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锻炼和提高,才能使每个人的发展适应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今后在教育界、科学界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问题是非常明确的。任何走资本主义道理的想法和作法,都是不允许的。”[1]122坚定理想信念,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个人的理想同国家和事业的需要联系起来,明确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通过德育教育,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业院校贯彻落实,培养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2刘瑞龙农业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刘瑞龙农业教育思想所具有的职业教育性与现代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1着眼地方“三农”的发展全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应该注重职业教育的本土化和区域化,既要遵循我国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原则和方向,又要根据本地区、本校实际,制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刘瑞龙有关农业教育思想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单一地就教育而论教育,而是把整个农业教育放在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的全局中去把握,强调发挥农业教育服务农业生产、优化资源配置和突出区域特色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对于当前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而新型农民培养的重要基地则是各类农业职业院校。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就必须面向农村,以农业增产和农村发展为目的,搭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平台,实现学校发展与服务“三农”相结合。
2.2依据农业生产的整体性,科学建立专业体系
目前,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已从求规模、数量发展转向求内涵、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应该根据农业就业市场的需求来开发课程,调整专业设置。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方面应该考虑到农业生产的整体性。刘瑞龙同志认为,“为生产各部门培养专业人才是必需的,但必须注意到农业生产是一个整体……只能在一门专业中当状元,而对其他方面缺乏必要的常识,要想有效地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是困难的。”[1]119因此,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可以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出发,设置一些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短线”专业,动态地培养社会紧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有些专业设置可以与职业资格证书联系起来,学生学完某门课程体系就可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从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长远角度来看,还必须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长线”专业,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发展的整体性以及农业就业市场的需求,如开设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农村家政服务以及小型农场管理等相关专业,从而使专业设置符合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和发展。
2.3遵循“教育、生产、科学结合”的方针,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刘瑞龙同志指出:“农业生产、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教育工作,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是互相推动、互相发展的。”[1]116为此,在农业院校的工作中,他提出,“必须贯彻教育、生产、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的方针”[1]116由此可见,刘瑞龙早年对农业教育模式实施产学研相结合就有所思考。今天,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我们更应该要求有条件的农业高职院校实施以学建产、以研兴产、以产促学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首先,建立自己校内的农业生产基地,将现实的农业生产环境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先做后讲或边做边讲的教学方式;其次,要加强校企合作的步伐,注重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加大对科技产品的研发力度,从生产低附加值的农产品向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实现现代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最后,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技术和人才为出发点,将现实生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反映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课程中,使学校对农业生产需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授的农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可以适当聘请富有经验的农业专家进行实践教学,利用现有的农业生产资源,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提高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3刘瑞龙农业教育思想在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传承与实践
刘瑞龙同志是从南通走出去的革命家,他一生关注南通,关注南通的教育,尤其是关心南通的农业教育。1980年,他在“关于南通、盐城地区商品棉基地建设若干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要抓好一支队伍,地、县同志普遍认为,当前科学技术力量不足,既需要充分发挥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又需要积极培养一批专门技术人才。”他逝世后,其家属遵照其遗愿,将他的许多珍贵藏书尤其是农业类书籍捐赠给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通农院”)。在此基础上,南通农院对刘瑞龙农业思想进行了深入发掘和研究,并按照刘瑞龙有关农业教育的思想精神,坚持“立足三农、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为国家和地方农业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1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
刘瑞龙同志有关“农村教育必须适应而不可脱离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适应当地群众的财力、物力状况和学生接受水平”的论断充分体现当代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和最新成果,是我们推动教育发展、建设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只有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核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根本要求,才能准确把握办学规律,找准学院发展定位,妥善处理学院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自身特色和优势,形成学校各项事业整体推进、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南通农院正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形势,全面加快推进学院建设发展。针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办学经费紧张、办学规模小、办学资源和条件不足等新矛盾、新问题,南通农院在系统、广泛、深入的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转变”的发展思路,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中心,实现治校理念从单一管理型向管理经营型转变,办学理念从单纯适应型向适应引领型转变,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全面科学发展”。这个思路的提出,是面对迅速变革的高职院校发展新形势,是对学院治校理念和办学理念作出的新战略思考,是破解学院发展难题的“点题”之措,这一思路也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3.2坚持开放办学,引领服务社会发展
刘瑞龙同志提出农业教育“必须贯彻教育、生产、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的方针”,就是倡导农业院校的办学要走开放办学道路。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一直秉承开放办学的理念。通过开放办学,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满足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领服务社会发展。一是面向社会需要办学。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以社会需求为办学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结合南通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市委提出的“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任务要求来设置专业、培养人才,努力培养高质量的能够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各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服务。二是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办学。主动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协作,充分利用政府政策、行业企业资源、社会资金,有效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校企合作平台、校校联合平台,切实形成政府主导下的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办学模式,利用多方资源与优势为学院的建设发展服务。三是引领社会发展办学。着眼于南通经济社会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和专业优势,鼓励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在服务地方经济和引领农村建设改革中有新的作为。在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的高技能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学院专业门类较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备的优势,充分挖掘办学潜力,开展社会培训活动,实现职业培养教育与职业培训教育相结合。如通过结对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组织专家驻村入户,培育“一村一品”,实现了产业调整,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生产水平,增强了农民科技素质。
3.3坚持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水平
内涵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根本。一是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强化专业建设改革。专业建设是内涵建设的龙头,学院着眼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着眼于南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南通农院根据南通市提出的“要以设施果蔬园艺业、生态健康畜牧业、特色水产业、休闲观光农业以及农产品仓储流通业为重点,着力做大规模,做强特色,做优品牌,不断提升我市农业的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产业体系、现代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升级。”的战略方针,积极深化专业建设改革,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建立健全以农为特色、文理兼备、多专业、多门类专业体系,使学院从单一农业技术教育向以服务“三农”为特色,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宗旨的综合职业技术教育转变。二是实施人才强校,培育一流师资。坚持把发现、引进、培养优秀人才作为学院发展的战略任务,全面组织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技平台建设、科技项目为载体,重点打造以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高中级职称教师为骨干的教学质量高、群体结构优、团队合作好的专业教学团队。三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专业特点,遵循以能力为本位原则,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设置思路,调整职业素质课程与职业核心课程的课时比例,构建突出能力目标、项目载体、学生主体,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课程体系。建设一批集专业教学、专业实习、学生就业、教师从事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服务于一身的教学、科研、就业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充分的实验和实习条件,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四是建设先进文化,凝聚精神动力。坚持用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主动按照南通环濠河博物馆群建设规划,在院内筹建农业教育博物馆、刘瑞龙农业思想研究机构,传承张謇农业职教思想,弘扬刘瑞龙农业教育思想,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努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
3.4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刘瑞龙同志高度重视农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加强德育教育,就是要大力加强农业院校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南通农院坚持把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利用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向学院题词、赠书为契机,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树立为学生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发挥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局面;以理论武装为龙头,强化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全方位关心关爱学生,形成爱心育人的长效机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与健康心态;以文化活动为引领,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为学生提供素质教育平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以就业创业教育为重点,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积极探索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就业一体化模式,把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教育等教育融为一体,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就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心理健康、情趣高雅、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和高素质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