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乡村产业振兴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与其蓬勃发展态势相比,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人才整体供给不足,质量不高。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途径有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等,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创新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旨在为进一步提升工程实施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人才培养;高素质
农民学历提升工程作为乡村产业的新业态[1],以休闲娱乐、健身康养、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等为内容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迎合了现代人向往青山绿水的精神需求,为城市居民打开了一扇栖居田园的门,为乡村产业振兴开辟了一条新路径[2]。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态势相比,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专业人才整体供给不足,因此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扩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规模。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自2016年开始整合资源,联手推进,开展了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社会各方高度关注[3]。农村经营管理专业(休闲农庄经营管理)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班面向北京郊区,招生对象主要面向乡镇农业科技员、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园区(农家乐)经营人员等,实行全日制学历教育,学制3年,考核合格后获得高职高专学历。此项工程的实施为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创新了培养模式。笔者分析了现阶段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人才现状以及培养途径,并针对北京农业职业学院2016、2017、2018、2019级农村经营管理专业(休闲农庄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为今后该工程的实施与推进提供参考。
1现阶段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现状
1.1管理型人才缺乏,服务型人才所占比重过大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对管理人员的要求较高。既要掌握种植、加工方面的知识,又要懂得营销的策略和技能;既要具备现代管理理念,又要了解旅游接待服务方面的规范和要求。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园区、农庄、民宿的从业人员大多数由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来,受教育程度较低,且服务型人才较多,管理型人才相对缺乏[4]。1.2新业态技能人才缺乏,旧业态人员流失严重随着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业态融合趋势明显,共享经济、互联网众筹、在线直播等形式风起云涌,掌握新媒体、电子商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跨界、复合型人才为社会急需[5]。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进一步细分,类型越来越多,森林课堂、亲子农业、葡萄酒庄、中医药文化旅游项目、高端乡村民宿等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森林旅游项目设计、亲子活动助理、红酒品鉴、保健食品养生、乡村民宿设计等方面人才培养迫在眉睫。以我国最早发展起来的农家乐为例,经过多年的发展,农家乐以前的经营内容、服务品质已经不再适应都市人们的新需求,尤其是面临乡村高端民宿的兴起和冲击,一些经营理念还没转变和提升的农家乐老板不得不退出经营[6]。1.3信息化人才缺乏,传统型人才培训不足2020年肺炎疫情期间众多行业产业遭受重创,停业、停工甚至倒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但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通过会员制培养起来的忠诚用户虽然不能去实地体验和消费,但可以通过线上订购的方式实现农产品配送。营销方面,从最开始的淘宝、微博营销、贴吧营销、QQ营销等到现在的微信以及直播引流和短视频APP营销等,都需要信息化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相比庞大的人才需求市场,传统型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训明显不足,经过再培训完成生产力再造已经迫在眉睫。
2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途径
2.1全日制教育
目前,我国全日制教育只有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开设了休闲农业专业,部分本科院校在旅游管理、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人才培养中设置了“休闲农业”相关专业课程,一些具有研究生授予点的院校设置了“休闲农业”方向。由于学科背景、师资以及办学理念的差异,各个院校休闲农业专业的侧重点明显不同,如北京农学院偏重于对从事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则偏重于对经营、管理、策划能力的培养[7]。
2.2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承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知识更新、培训的任务。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成人教育系统主要以自学方式、中专学历教育等方式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广大农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8]。以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例,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近年来培训内容涉及休闲农业、现代农业技术、农村电商、创新创业型人才等,大大提升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2.3短期培训
短期培训主要是为了满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扩张引发的人才需求量激增,主要承办方为政府、高校、行业协会及咨询机构等。因承办方所处角度不同,培训主题多样,多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2018年《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依托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产业基地,分类、分层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2020年肺炎疫情期间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专家为北京近500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开展了20多期线上微课培训,收效良好。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
3.1农村经营管理专业(休闲农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情况及效果
3.1.1培养目标。作为北京市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3年的全日制学习,将为京郊培养一批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掌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面向休闲农业企业、乡村民宿、乡村休闲活动等领域从事服务和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为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提升高素质农民的数量和质量、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挥积极作用。
3.1.2学习方式。不同于普通高职高专,鉴于生源主要来自农村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以及乡镇村务管理基层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安排上有别于普通全日制学生,采用集中面授、远程教学及点上指导的教学形式。具体方法包括在校课堂学习,利用学习通、云班课、微信群、QQ群、电子邮件等线上学习,点上集中实践学习等形式。“做中学、做中教”,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3.1.3学情分析。主要面向北京郊区县,招收乡镇全科农技员(在职)、休闲农庄经营管理人员、乡村旅游接待户以及有意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工作的人员。2016—2019年共招收学生382人,其中2016级36人、2017级123人、2018级20人、2019级203人。2016级生源来自北京大兴、怀柔、密云、通州、门头沟、房山、延庆等区,以全科农技员为主,约占65%;休闲园区/合作社负责人约占10%;乡村旅游接待户约占5%;其他人员约占20%。2017级共2个班,其中农庄1711班生源来自北京市怀柔、门头沟、房山等区,全科农技员约占20%,休闲园区/合作社负责人约占10%,乡村旅游接待户约占20%,其他人员约占50%;农庄1712班生源全部来自北京市平谷区,全科农技员约占15%,休闲园区/合作社负责人约占10%,村委会成员约占10%,其他人员约占65%。2018级生源来自北京市怀柔、房山、门头沟、大兴、平谷、延庆等区,全科农技员约占5%,休闲园区/合作社负责人约占25%,乡村旅游接待户约占5%,村委会成员约占20%,其他人员约占45%。2019级高职扩招前招收农庄1911、1912、1913三个班,共75人,生源来自北京市昌平、怀柔、通州、延庆、顺义、房山、海淀、密云、朝阳、门头沟、大兴等区;扩招后招收农庄1914、1915、1916、1917四个班,共128人,生源来自北京市房山、丰台、朝阳、大兴、海淀、门头沟、昌平、怀柔、顺义、西城等区。2019级的生源分布更加广泛,职业也更加多元化。总体学情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农村经营管理基础,熟悉农村现状,掌握一定的农业专业技能,部分学生善于思考和创新,且具有较丰富的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实践经验,但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缺乏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书面表达能力相对较弱。
3.1.4培养效果———以20毕业班农庄1611为例。农庄1611班入学36人,因故退学10人,现有人数26人。为深入了解学生对培养方式的反馈意见,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6份,回收24份。3.1.4.1职业/岗位变动与课程学习方面。24人中,8人的职业/岗位3年来没有变化;16人的职业/岗位发生了变化。16位岗位变动人员中,其中6人的职业/岗位发展有显著变化,由原来的农技员发展为村委委员、园区管理人员、党建助理员以及自主创业人员;7人由农技员转岗为其他岗位,如科室办事员、客服、电脑员、村级报账员、社保协管员等。24人中,认为所学课程有很大帮助的比例达到100%,帮助很大的课程涉及休闲农业概论、管理基础、计算机应用、办公自动化、沟通技巧与礼仪、休闲农业活动设计与组织、统计、农村政策与法规、农村财务管理、旅游心理学、农产品营销、农村电子商务、茶艺、思政课等。经对比分析发现,在校学习的相关课程直接或间接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加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从服务岗位转变为管理岗位或综合岗位打下基础。3.1.4.2教学管理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方面。24人中,23人认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很负责,1人认为学校教学管理水平较高,因此学院的制度管理和人员管理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认可。但同时有同学在主观建议方面提出需要进一步压缩在校学习时间,带领学生多开展专业实践和观摩等。24人中,认为学校对教学管理“很负责”的比例达到100%。对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的形式,同学们100%认为非常好,且能够按要求下载使用云实习管理软件。3.1.4.3技能证书方面。高职学习期间,有1人取得了果树种植证书、绿化证书、果树剪枝证书。由此可见,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的渠道有待于进一步开拓。
3.2农村经营管理专业(休闲农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农村经营管理专业(休闲农庄经营管理)属于新生事物。自2016年以来,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从目前情况来看,基于学生的实际,集中面授时间较多,深入农村,下沉到休闲农业企业现场教学的时间较少。传统教学形式居多,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需要加大信息化教学力度,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②课程特色不够聚焦和鲜明。农村经营管理专业(休闲农庄经营管理)是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的一个专业方向,除了该专业外,还有合作社专业、农产品流通专业等,尽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但根据学院实际情况,还是要以旅游管理专业为核心,侧重休闲和服务。这与国内其他高职院校休闲农业专业有着明显不同,国内其他高职院校休闲农业专业以园艺专业、畜牧专业为核心,侧重种养殖技术。目前,开设的课程还略显分散,没有凸显休闲和服务的特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行业特点和新趋势不够鲜明。此外,有的学生已经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实行证书置换学分势在必行。③专业实践的形式比较单一。首先,从目前的专业实践形式来看,多数是到学生所在区县的村、合作社、农业园区现场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大多数是看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求教,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较少。其次,实践教学和课程的融入度不高,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虽然有一定的关联度,但并没有做到与课程内容完全有机融合,教学设计较少,学生参与程度较低,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第三,没有形成教学延伸机制。除了实践教学外,能够做到进一步加深合作的项目不多,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运作较少,这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产教融合,鼓励创新创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④专业孵化服务社会的意识有待加强。目前大多数专业教师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经历,但由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目前的社会服务仍依靠教师的自觉性和责任心。教师的社会服务行为与其他科研认定(如等)相比,认可程度低,缺乏激励性。此外,由于受企业实践锻炼和学院科技挂职的名额和要求所限,并不是所有的专业教师都有机会参加社会服务。专业教师的社会服务技能和水平需要专业培训,以确保社会服务的质量。
3.3农村经营管理专业(休闲农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提升建议
3.3.1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实际,减少集中面授时间,推行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将线下与线上学习结合起来,把课堂搬上电视、搬进网络、搬到直播间,充分利用云平台让学生了解政策、学习技术、获取信息。鼓励教师及科技工作者走进田间地头、生产一线进行培训,现场解决休闲农业企业的实际问题。
3.3.2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建立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课程资源开发机制,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符合行业发展最新态势的课程体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课程。探索并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之间的置换标准,创新符合高素质农民特点的毕业环节考核机制[9]。
3.3.3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鼓励教师和学生建立长期联系,随时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拓宽校外优秀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内容要紧密衔接,并纳入教学效果考核。
3.3.4强化专业社会服务机制。一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通过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教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态势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宣传报道专业教师的社会服务事迹,对于教师的社会服务项目加大科研认定和奖励。二是加强教师社会服务技能培训。聘请有社会服务经验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讲解相关注意事项,提升服务技能。三是建立社会服务长效机制[10]。组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社会服务团队,与科技挂职、实践锻炼等途径有机结合,以点带面,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品牌。四是利用学校资源,承担地区、行业部门或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职业资格鉴定等工作,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增杰.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趋势与路径[J].农产品市场,2019(13):40-42.
[2]本报编辑部.撬动“两山”转化的“金杠杆”———大力挖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价值[N/OL].农民日报,2019-02-19[2020-03-22].
[3]杜一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大专学历教育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9,33(2):74-79.
[4]吴小霞,张际挺.产业融合视角下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40(4):68-72.
[5]向雁,屈宝香,侯艳林.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特征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4):214-222.
[6]陈一鑫,姚季伦,李婵.湖南休闲农业现状及人才需求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5(4):149-150,154.
[7]陈丽平,赵方贵.关于休闲农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5(24):81.
[8]张建国.浙江休闲农业人才培养规范发展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2):274-276,282.
[9]李松敏.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8):138-139.
[10]吕金宝,熊涛,李陆,等.建立村级休闲农业职业农民精确培养模式与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2015(29):193-195.
作者:耿红莉 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