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县域农业产业结构整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县域农业产业结构整顿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县域农业产业结构整顿

1.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2008年,全年粮食产量21879吨,油料产量238吨,蔬菜产量39715吨,全县作物种植面积6711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915公顷,青稞种植面积1558公顷,玉米种植面积1113公顷,马铃薯种植面积1065公顷,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66公顷,药材种植面积31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380公顷。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7年的20.0:20.2:59.8变为2008年的30.6:13.6:55.8。

2.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使农业发展方式发生较大转变,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较大提高。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是初步的,阶段性。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以下问题

2.1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不平衡

对九环沿线交通较好的地区如镇江地区,川主寺地区,城关地区,政府投资较大,基础设施较好;而对偏远地区如毛尔盖地区,小河地区关心和支持力度均不够,使得这些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长期处在农民自我调整阶段,缺少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支持。形成了靠近九环沿线的乡镇(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而偏远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小或没有的现象。

2.2政府引导的力度不够,使得有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盲目跟随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品种的使用上,由于我县地处高原地区,海拔高度不同,形成了立体气候,因此在品种的选择上就存在差异。例如,2004年我县因在莴笋品种的选择上出现盲目跟随的现象,造成近1500亩的莴笋全部抽苔,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万元;还有一些地区种植蔬菜本可以不用地膜,但看见其它地区都用地膜,也盲目地采用地膜,结果弄巧成拙,不仅增加了投入成本,还因为温度过高造成莴笋提前抽苔。

2.3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没有创立自己的品牌

我县的莴笋、茶叶、葱等三种作物2002年6月已通过国家无公害绿色认证,并获得绿色认证标识,但这些证书和认证标识被长期放在抽屉里,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致使我县生产的蔬菜不能创立自己的品牌,实现增值增效,给广大农牧民带来经济效益。

2.4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

我县的所有产业结构调整都围绕无公害为标准,生产绿色食品。因此,一切生产都要以无公害、绿色为标准,不准使用超过此标准以外的各种农用物资。但在现实生产中,由于我县没有建立健全农资执法队伍,致使我县的农资管理混乱,有些违规农用物资继续使用在蔬菜上。

3.制约产业结构发展的因素

3.1农民素质较低,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传统农业种植观念根深蒂固;小农意识太重,缺少开拓创新;对政府依赖思想太重,缺少主动性。

3.2科技推广阻力大。政府各项投入太少;科技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3.3农产品深加工滞后。缺少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经济实体几乎不存在。

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提升农业。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加强农业服务工作入手,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支农力度,突出抓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切实提高单产、提高质量、提高效益。

4.1建立健全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1.1建立健全投资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各乡镇的交通、通信的建设。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引进公司或企业,走公司+农户、企业+基地等产业结构调整新模式。

4.1.2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服务体系。主要包括销售市场的寻求;农资市场的监管,防止各种违规农资在市场上的使用。4.1.3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进一步激励科技工作者的主动性和自主创新意识。

4.2立足优势产业,完善产业结构布局

该县气候特点和区位优势,使松潘形成了天然的秋淡季蔬菜基地、中药材生产基地、野生菌(菜)生产基地等。搞好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是增加广大农牧民的收入,同时还是一项稳定民心,体现国家民族政策,搞好安定团结的政治大事。完善产业结构布局,加大投入,建好适合我县的各种生产基地,是搞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笔者认为,应该建设好以下几个基地:

4.2.1建设道地中藏中药材生产基地

松潘县境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野生中草药品种800余种,其中植物药材100余科,548种,动物药材18科,36种野生中草药蕴量250万公斤以上,其中羌活28万公斤,黄芪21万公斤,甘松20万公斤,赤芍16.8万公斤,独活15万公斤,大黄12万公斤,贝母、红毛五加皮、木香、柴胡、防风、黄精、秦艽、天麻、首乌、骨碎补、重楼、细辛、蒲公英、车前草、牛耳大黄、毛茛等的蕴藏量都在1万公斤以上。名贵药材麝香、鹿茸、熊胆、牛黄、虫草、天麻也有一定蕴藏量。此外县境内还有矿物药材雄黄、石膏、朱砂、藏医专用药石黄、碳化石等。。实施“公司+农户”和“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种植模式通过实施“公司+农户”和“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种植模式,由公司负责提供优质种源、田间管理技术和保价收购等措施,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以生产无化残、农残及重金属残留道地中(藏)药材为标准,以公司为技术依托,种苗采取集中培育,严把技术关,严格按照国家中药材生产标准生产,尤其是加强田间管理和农药的施用,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促进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其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促进我县道地中(藏)药材进一步的合理开发,创立地域品牌,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增收创汇。

4.2.2建设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

我县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24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主要蔬菜产地无工业污染,病虫害较少,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所生产的蔬菜大部分在6-8月份上市,生产出的蔬菜品种以莴笋、白萝卜、大白菜等为主,此时内地正是这些蔬菜的供应淡季,不但成都周边地区没有这些蔬菜供应,就连我州的其它蔬菜大县也少有这些蔬菜品种供应,因此,我县蔬菜生产具有很强的品质和季节竞争优势。近年我们生产的蔬菜主要销往重庆、成都及省内二级市场,逐步销往广东等外省城市,2009年在我县川主寺生产的青花菜、娃娃菜还远销日本、韩国等地,可见我县蔬菜市场空间大,并有逐步发展扩大的趋势。随着无公害农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认可,我县由于海拔高、日照强、无污染,生产的蔬菜农残少,受到市场广泛青睐。通过改进和推广栽培技术、增加和改进包装、分级销售,使产品质量标准化,提升优质产品档次,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我县蔬菜二茬产区年亩收益超5000元,一茬地区收入1500元以上。蔬菜栽培收入是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的2-3倍。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蔬菜产业是我县经济效益较高的特色种植产业。另外目前及今后,随着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和省内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开展,一方面建设用地增加,导致原来蔬菜产地栽培面积减少,另一方面因为劳动力转移到其它非农业领域,影响了蔬菜生产规模。同时,过去蔬菜产区由于连作、病虫害加重影响产量和质量,需要调整。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县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会相对比较稳定。

4.2.3建设优质魔芋生产加工基地

松潘县白羊乡位于松潘县东南部,东与平武县泗耳乡相邻,南与北川县片口乡接壤,西与镇坪乡相依,北接岷江乡。幅土面积542.62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88897亩,主要农作物以玉米、土豆、红苕、油菜、豆类、萝卜为主。畜牧业以养猪为主,是典型的山区旱地农耕区,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的地区。全乡以山地为主,海拔高度最低梭子口1080米,最高桦子岭4680米。全年降水量838.4毫米,年极端最高气温36.2℃,极端低温-8.2℃,无霜期8个月,气候温和。由于海拔高低差异,加上降雨较充分,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形成了白羊良好的生态条件及独特多样的物候条件,土壤肥力较好,适合魔芋生长,可以作为其生产基地。

4.2.4建设野生菌、菜的生产加工基地

我县境内植物资源丰富,野生菜上百种,蕨菜、罗尔九、山葱、刺龙波、苦菜等远近闻名,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可以围绕着我县的旅游市场作好野生菌、菜的生产加工。

4.2.5建设好马铃薯生产基地

马铃薯是营养丰富,是一种粮、菜、饲兼用的农作物,其集粮食作物和蔬菜作物的优点于一身,而且补充了粮食作物和蔬菜作物中的不足。马铃薯含有大多数粮食作物所没有的维生素C,氨基酸的含量与鸡蛋几乎相等,钾的含量比香蕉还高,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在西餐中,马铃薯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国农业部对马铃薯做了高度评价,称每餐只吃马铃薯和全脂奶粉就可以满足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马铃薯具有的优良性能和它的巨大增产潜力,在我国已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马铃薯可以进行多种方式加工(如淀粉、薯片),加工利用价值高,适宜进行产业化发展,同时,易于加工成品牌食品、特色食品。马铃薯加工产品除了作为食品广泛用于人们生活中,马铃薯变性淀粉还应用于医药、纺织、化工、环保等方面,同时,马铃薯作为燃料的发展空间也悄然开启。显而易见,马铃薯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马铃薯适宜净作,也能进行间套种植,对调整种植结构十分有利。马铃薯的产量高(我县大多数地方亩产在1500公斤,高产田达到2425公斤,折合成粮食较小麦、青稞等农作物增产50-100公斤),价格高(每公斤鲜薯价格在1.00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适合我县这样的冷凉山区种植,是我县广大农民增收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4.3积极引导农民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一批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创建自身品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成为了生活的第一件大事。无公害农产品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我县没有一家化工企业,各种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得到很好的管理和控制,没有大的污染源,使得我县的大气、水源、土壤没有被污染,成为了天然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市场规律告诉我们,一个好的产品要占据市场,不仅要有好的质量,还要一个好品牌,树立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创建一批无公害品牌,积极引导农民种植无公害农产品,是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

4.4积极引进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尤其是淀粉加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多种形式模式,如:定单农业、公司+农户、企业+基地等。我县有大量的马铃薯、葫豆,有足够的淀粉加工原料,进行淀粉的深加工,使传统农业也能成为农业增收的新亮点,为农民找出一条增收的新渠道。结论:松潘县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和气候条件,应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政府投入和引导,提高全县农牧民的科学素质,大力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实行“定单农业、公司+农户、企业+农户+基地”等生产和经营模式,建设好各种基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牧民增收。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