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产业结构整顿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当前环县农业产业的现状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丘陵沟壑区,山大沟深,地形复杂,山、川、塬兼有,梁、峁、谷相间。全县大部分地区属环江流域,为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多风干燥,旱、雹、风、冻、虫五灾俱全,十年九旱。总土地面积9236平方公里,总人口3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3%。境内海拔高度在1200米~2089米之间,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以下,且由南向北递减,年平均日照时间2600小时。属西北旱地农作物种植区,盛产小麦、玉米、油料、黄豆及荞麦、小米、燕麦等特色小杂粮,小杂粮产量居全省之首,是“中国小杂粮之乡”。全县羊只饲养量居全省第二,是西北羊绒、羊毛、皮张和各种肉食品的主产地之一。环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之一,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十分落后。土壤贫乏,靠天养农,机械化进展缓慢,农业耕作还依畜力为主,有人戏称环县农业生产现状为“种了一料子,收了一抱子,打了一帽子”。艰苦的地理条件和环境促使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延至今日,已成为全省41个国家扶贫困县和20个干旱县之一。为了应对干旱的气候条件,环县干部群众不断探索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增强农业抗灾保丰能力;以建设“杂粮特县”为目标,建立杂粮规模化基地;严格落实封山禁牧政策,发展草畜产业,实现草畜大县的目标。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凸显出的问题
㈠地膜增粮难脱增产不增效的困境
地膜种粮是抗旱增粮的最有效办法。近几年来,环县县委政府不断探索研究,精心部署,全县上下大力推广地膜种粮。2009年全膜双垄沟播种植60.3万亩,2010年推广到100万亩。为使大旱之年粮食不减产,每年的地膜供应高达3000多万元。这种抗旱增效的办法有效地缓解了因干旱少雨造成的农业损失。但是,这种只有高投入才有高产出的做法使环县的地膜种粮效益从总体上来看没有得到大的变化。随着政府大力扶持而增产的效应,也必将随政府的扶持力度减弱而缩水。
㈡舍饲圈养还一时不能从传统的放牧方式中“脱胎”出来
封山禁牧是保护林木林地资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性工程。环县近几年通过走舍饲圈养的路子大力发展草畜产业,从而达到了封山禁牧和产业富民的双重效果。当前大面积违规放牧现象虽已得到了初步的遏制,但山后、偏远地区羊群随意进山、啃踏林地、破坏植被的问题仍得不到根本解决。虽然政府花大气力出台政策措施,并派专职人员走乡进村严查落实,但效果甚微。广大农民还不懂得实行封山禁牧是为了维护大多数人的生态利益,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放牧在广大人民群众思想中一时还不能被规模养殖代替。
㈢特色产业在落后的基础设施面前显得逊色
环县南北跨距约127公里,特殊的地域特点使得南北作物种植略有差异,南主种小麦、黄豆,北主种洋芋、葵花、燕麦、荞麦等,是名副其实的“杂粮特县”。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过于落后,加之受天气制约,雨水分布不均匀,农业产量过低,使得该产业特色难以发挥。粗放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起市场经济的冲击,落后的基础设施已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加之信息闭塞,技术落后,交通不便,使大量特色产业处于困境,失去优势,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效益。如2010年环县的葵花因发生锈病造成了“前半年一片绿,后半年一片黑”的景象,使葵花产业陷入被动。
㈣“大扶贫”群众承载力有限
近年来,党和国家的各项扶贫惠民政策蜂拥而至,环县在抢抓机遇的同时又面临着新的问题。由于劳动力的大量输出,且留守人口中多为老人小孩,从而造成劳动力严重缺乏,加之贫困人口家庭经济拮据,完成扶贫计划就不堪重负,受时间和计划制约有一小部分贫困户被迫放弃指标,项目落空。同时扶贫加自筹的模式又让一小部分贫困户陷入债务危机。政策的局限使部分的扶贫开发项目高调投入低效退出,不能解决人民最迫切需要。贫富出现两极分化,跟上政策的贫困户生活越来越好,最终能脱贫致富,绝对贫困户一步跟不上以后就步步赶不上,生活越来越困难。
㈤农民的“两栖”功能冲淡了对农业的长效投入
部分农民由于农业产出不景气,从而对农业生产失去了信心,产生了“种与不种一个样”的懈怠心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但是土地经济功能的削弱并没有让农民失去对土地的依赖,因此仍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土地承包权。这样造成了一种矛盾,既想外出打工,又不想放弃农业生产。农民的这种“两栖”功能的并存,冲淡了对农业生产的长效投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㈥信息闭塞,市场发育不健全,群众的市场观念淡薄,参与市场的主动性差
信息在经济发达地区,已作为一种促进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品来开发利用。但是环县这样的贫困县区,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科技信息的运用相当少,大多数群众小农意识作祟,市场观念、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差,在科技、新信息的推广运用上缺乏主动性,农业生产领域的大市场打不开局面,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三、破解难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构想
㈠千方百计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环县的县情实际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以农业经济为主导。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开发。在项目投入上,要集中财力,把有效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整体效益。要坚决杜绝在资金投入和使用上“撒胡椒面”,事事想办,却一事也办不成,浪费国家财力的行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进一步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为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供更大的回旋余地,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生产条件。就环县而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着重抓好四个方面。一是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河流沟渠和水库治理,提高防汛抗旱能力。解决农业用水是环县农业发展的出路,利用扬黄工程入环县的大好机遇,在环江流域大力倡导节灌措施。其它水系、坝系可以多建提灌设施,减小干旱影响,使农田水利建设逐步走出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二是加大退耕还林力度,抓实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加快荒山绿化,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三是要以农村的道路、电网、饮水、通信、广播、电视和农产品初加工、市场设施等建设为重点,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切实改造农村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环境,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㈡充分利用党和国家政策的强势支持党中央、国务院对庆阳老区的发展非常关心。近几年,总理就庆阳问题先后作过多次重要批示,特别是针对环县无电村通电、人饮场窖建设、扶贫绒山羊养殖作了重要批示。总理的批示,就是给我们的最大关心,就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就是给我们的特殊政策。温总理“要把革命老区庆阳作为扶贫重点地区”的重要批示,把支持庆阳老区发展提高到国家层面,标志着国家对庆阳的扶持由单纯扶持一个产业、一个项目的扶贫开发转到关注革命老区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国家的惠农政策和西部开发、革命老区开发等一系列大好机遇,摸清县情,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及时列项上报,争取挤进国家和省的盘子,努力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㈢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处理好“外出务工”与“留守务农”之间的关系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环县也曾把劳务输出作为强县富民的一大战略来抓,但这种劳务输转直接造成了环县农村健壮劳动力的紧缺。因此,政府应从全局入手,健全劳务输出机制,在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同时,还要使得一部分劳动力留守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建立劳动力供求机制,从而达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
㈣搞好区域规划,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环县的地域特色和南北不同的气候特点,结合各乡镇的水利、耕地、交通、通讯、传统特色等基础条件,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规划地分工,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按照县南地膜玉米加小麦、县北小杂粮的思路,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形成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创出区域特色。一是建立马铃薯、荞麦、葵花、黄豆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和若干农业示范点;二是采取企地联动的方式,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小杂粮产业,引进优良品种,扩大种植面积,打造品牌;三是借助2010年老促会在庆阳北三县实施绒山羊养殖扶贫项目,在土地比较狭窄的乡镇大力发展饲养业,调引良种绒山羊,建造标准化养殖小区,扶持规模养羊示范户,推行每户种40亩草,养40只绒山羊,建一座标准化暖棚,修一处玉米秸秆青储窖的发展模式;四是要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在土地比较宽阔的川区、塬区建设大型高产优质粮食基地,优质饲草作物生产基地;五是利用环县羊羔肉的知名品牌,打造环县羊羔肉产业。六是借助在县南五乡落实薄皮核桃种植试点工作,调动群众积极性,大力栽植,以点带面,全面发展。
㈤进一步拓宽流通渠道,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利用企业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有关部门应把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项战略举措来抓,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扎扎实实为企业办实事,使龙头企业实现基地经营。依靠龙头企业推进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采取政府引导、部门支持、企事业自建的办法,谁建谁受益,鼓励龙头企业科技支撑,提高企业深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研发、培养、创立特色品牌。通过大力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一批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龙头企业。
㈥政府引导,大力尝试土地规模流转土地规模流转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从而走上了集约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的发展道路。为此,可在政府的大力引导支持下,尝试并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促进和保护农村企业家的生存和成长。同时支持和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可以考虑对种粮的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采取某些特殊的支持措施。
㈦健全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机制以“农业富民、工业强县”为思路,树立“无工不富”的思想意识,健全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机制,让工业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环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煤储量居全国第三位,全省第二位,石油的储量也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对发展工业具备了相当有利的条件。我们应该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外部资金、技术人才,抓紧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克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利用工业园区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
㈧夯实教育基础,注重科技支撑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根本。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有一个高质量的劳动力知识群众,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县教育发展滞后,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意识保守落后,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抓实素质教育、“普九”和职业技术教育,真正树立“经济发展、教育先行”和思想意识,才能真正建设高质量的科技人才队伍。科技是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和动力,要大力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鼓励科技人员开展农科课题运用研究,加速科技知识向生产力转化,要充分发挥农函大、农技校的作用,培养农业技术致富能手,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户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信用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使广大农户真正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这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