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区农产业集群发展机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区农产业集群发展机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区农产业集群发展机制

一、农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综述

农业产业集群是在农业产业范围内,地理上相对集中的农户、企业、政府、资源设施、组织结构、市场等要素通过互替或互补等方式协同发展,产生交易费用降低、规模经济、外部范围经济、知识技能快速流动等集聚效应,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群落[2]。尤晨、魏世振等从消费、竞争、资源禀赋和路径依赖等方面论述了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因素[3]。李渝萍从先天禀赋、产业“根植性”和“衍生性”、外部市场条件等因素论述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机制[4]。王震、唐欣基于钻石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河北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因素[5]。胡平波对江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6]。综观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经济环境较好的地区或发育比较成熟的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而对一些经济环境不好或落后的民族地区的农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研究未见论述。民族地区一般处于我国的内陆深处或者边境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农业产业集群规模小,层次低,几乎还处在发展的雏形阶段。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农业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强农业发展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一定力量,即动力机制作用下完成的。那么民族地区如何形成或如何引导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有必要对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动力机制开展研究。“集群”源自生物群居现象,因此可以将产业集群类比成一个有机的具有生命力的生物系统,有着起源、增长、成熟和衰退的生命周期。刘力提出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具有生命周期阶段的,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业集群其演化动力存在着差异,因此对动力机制的研究也需要界定相应的生命周期阶段[7]。周新德基于农业产业集群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机理作了分析[8]。而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农业产业集群成长的动力也应该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个方面。本文从生物学的视角及集群成长的内外因来透视农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及其作用、规律,把民族地区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分为孕育、形成、成长和成熟四个阶段来分析其动力机制。

二、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

1.农业产业集群孕育阶段动力机制分析

民族地区地处偏僻,思想观念落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生产模式零散,规模小,虽然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但仍然出现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块状经济”,这是农业产业集群的雏形。如湖南湘西州泸溪县的椪柑产业、烤烟产业、辣椒产业、龙山县的百合产业,湖北恩施州的生姜产业、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高山蔬菜,就是典型的块状经济[9]。什么原因导致农业产业在这些地区集聚?这是分析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孕育阶段动力机制的关键。笔者认为,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孕育阶段占主导地位的动力因素主要有:外部动力包括自然优势因素、市场需求因素、政府引导等;内部动力包括农户家庭利益最大化、企业家精神等。

(1)外部动力因素

王锦旺等提出地理位置和历史优势是集聚的起始条件[10]。农业产业集群不同于其他产业集群,自然资源作为关键要素主导农业产业集群。农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依赖很强的产业,农作物由于生长的特性,包括地域、地质、气候、土壤、水文等内在的先天禀赋,对农产品的产量、品质、成本、类型等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成为农业产业集群孕育的“原生基因”,使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色农业。如湘西古丈茶产业,生产环境得天独厚,那里森林密布,云雾缭绕;溪流纵横,雨量充沛;冬暖夏凉,气候温和;土壤有机质丰富,富含磷硒;无污染。这些条件奠定了古丈名茶无可比拟的品质基础。市场需求是现代生产和再生产的动力,民族地区农业多以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为主,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激励着广大农户进行农业商品化生产,逐渐改变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然而农户的生产还是零散的,易变的。在这个时候,政府的引导非常重要。政府根据各地种植环境、种植爱好等在各地区建立示范基地、示范片、示范户等措施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引导农户进行规模化、组织化的生产,构建市场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集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内部动力因素

民族地区的农村偏僻落后,农户为了摆脱贫困,利用纯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在家庭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从事生产本地区相对优势产品(即特色产品)的经济活动,如湘西的沪溪椪柑、解放岩生姜、山鸡,凤凰的姜糖等,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点。这些经济增长点往往孕育着企业集群的形成,由于进入和退出成本,以及机会成本比较低,经营波动大是这些家庭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尤其对市场和外部环境变化比较敏感。而企业家精神在这个阶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企业家具有敢冒险、能吃苦、善于捕捉市场机会的特点。企业家对市场的把握和创新精神直接加速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虽然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形成农业产业集群,但可以说是一种雏形。

2.农业产业集群形成阶段动力机制分析

随着区域内生产同类型农产品企业、农户的增多,“块状经济”会不断扩大,意味着集群将由孕育阶段向形成阶段进一步演化。孕育阶段的动力机制当然不会马上消失,而仍然在起作用,只是力量逐渐减弱。政府政策因素、资源优势、企业家精神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拉动机制、知识、技术学习与扩散机制、竞合机制等对集群的促进作用逐渐凸显出来。

(1)外部动力因素

资源优势在这个阶段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是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产生的主要原因。农业资源在地理空间分布的差异,决定了一些产业为了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而集中到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农业产业集群。而资源优势不但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优势,还包括社会资源优势,社会经济资源优势包括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等。交通运输条件一直是古典区位理论中的最基本要素,交通运输上的便利和低成本使许多企业聚集。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的市场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而市场拉动机制是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由于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稳定的市场需求和政策机遇,以及高额利润的刺激,诱使传统的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消费的多样化和品质的标准化,再加上农产品原料价格低廉,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势在必行。然而农业生产过程中极强的时效性和农产品的季节性、鲜活性以及易腐易烂、难贮运等特点,使农户与其他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这时政府作用于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在于积极培育各专业合作组织协会,通过加强合作,提高市场谈判地位;推动流通交易市场的建立,确立和调整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定位;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动品牌和文化战略的实施;鼓励农民工返乡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

(2)内部动力因素

民族地区农民的意识和观念落后,知识和技能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始企业家创业者成为农业产业集群能否形成的关健。他们有胆识、胆略,对市场具有敏感的嗅觉,能够捕捉稍纵即逝的机遇。在政府优惠政策的激励下,一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农民会成功地办起自己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少数企业成功发展并获得高额利润,会在当地产生很强的“示范效应”。由于此时产业进入门槛很低而且能得到政策优惠,群起效仿,中小农产品加工作坊(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增加,形成行业规模。反过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加会带动农业生产基地的扩大,和其它一些非农行业的发展。知识、技术学习与扩散和竞合机制对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在这一阶段的转变是致关重要的。在形成初期,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数量有限,各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大部分都直接投入市场,而同一区域性的农产品具有明显的同质性,而且上市相对集中,这样加剧了农户之间的竞争。又由于地理上的集中性,产业集群会形成一种激励机制,使集群内农户之间、企业之间、生产者之间竞争加剧,大大激励了企业创新。而集群内的农户之间、企业之间和生产者之间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集群内由于地理上高度集聚性和竞合性也为集群内部农户、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创造了条件。处于形成阶段的农业产业集群,主要靠自身的相互模仿和学习能力来获得相关技术和市场知识。再加上先行者的创业活动为集群知识、技术、销售渠道等资源的积累和扩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其取得一定收益后,后来者利用现有的资料和渠道,通过模仿学习和创新,在风险程度较小的情况下不断进入该产业,使集群规模不断扩大,进而促使农业产业集群的成长和形成。

3.农业产业集群成长阶段动力机制分析

随着农业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优势资源、政府集群政策等外部因素和企业家、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企业间竞争、技术创新机制等内部因素均对集群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推动农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如图3所示。

(1)外部动力因素

农业产业集群在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个关键的阶段。优势资源在这一阶段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逐渐转化成为农业产业集群强劲的竞争优势。当然随着企业的集聚度提高,这种优势会逐渐消失。而政府在这一阶段应进一步完善体制,理顺关系,不断巩固农业产业集群的地位;推进农业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速产业提升。

(2)内部动力因素

农业产业集群进入成长期,农业基地的扩大,农业相关企业和支持企业数量的增加促进了集群内公共资源的共享有效性,同时集群内企业主体增多,而农产品的相似性使这些企业之间自然形成了激烈的竞争。企业家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企业家对市场的把握和创新精神,直接决定了集群成长的速度和演进的绩效。企业家对市场信息的准确把握,寻求建立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核心竞争力。于是,集群内企业竞争力不断得到加强,整个集群的产业竞争力也不断地获得提升,集群因此向前演进。专业化分工协作是产业集群所具有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也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集群内企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且集群内企业地理位置集中,农户、各农业企业、农用供应商、农产品销售之间联系紧密,因此产业集群能够发挥专业化分工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在信息资源获取、人员和公共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共享等方面具有优势。而技术创新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是建立在集群技术创新网络系统基础之上的,溢出效应的存在促进了集群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4.农业产业集群成熟阶段动力机制分析

农业产业集群开始正式步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完整的、配套的产业链价值体系的形成。而社会资本、技术创新与扩散是集群走向成熟的关键[11]。在这个阶段,政府集群政策等外因和集群文化、分工协作机制、企业间竞争、技术创新机制等内因仍是此阶段的重要动力。从这些方面来看,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集群与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民族地区的农业产业集群还处在雏形,还不存在产业集群的优势,农户之间、龙头企业之间相对独立,合作与联系少,创新能力差。

三、余论

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不同阶段的主导动力机制是不同的,每种动力机制可能相互共同作用,每种动力机制在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作用又有所差异。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农业产业集群都能走过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一个产业集群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有可能被淘汰。如何让产业集群平稳地度过每一个阶段,需要对每一个阶段的动力机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民族地区的农业产业集群大部分还处在孕育、形成阶段,由于地理位置闭塞、思想观念落后等原因,农业产业集群在这两个阶段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政府将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另外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除了有产业集群发展的共性外,也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因此,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显得尤为必要。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