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沿黄经济区农产业集群拓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沿黄经济区农产业集群拓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沿黄经济区农产业集群拓展

1沿黄经济区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1.1农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沿黄经济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类型,光热等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灾害性天气和自然降水少,病虫害少,有利于形成农产品独特的品质,适宜于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适宜的气候使沿黄经济区成为水稻、玉米等多种农作物最佳生态种植区,贺兰山东麓是我国生产酿酒葡萄的最佳生态区,有中国的“波尔多”之称。沿黄经济区得黄河之利,农业灌溉条件优越,可用水资源总量为33.8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3亿m3,地表水资源量32.5亿m3),占宁夏可利用水资源总量81.5%,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887.0m3,是宁夏平均水平的1.3倍,是中南部山区的2.8倍。2009年,沿黄经济区生产总值为1182.2亿元,占宁夏的87.4%;农业总产值达到160.4亿元,占宁夏的66.0%;农业增加值86.6亿元,占宁夏的68.1%;粮食产量达到220.4万t,占宁夏的64.7%;肉类产量达到14.8万t,占宁夏的57.9%;禽蛋产量6.7万t,占宁夏的90.3%;鲜奶产量80.1万t,占宁夏的98.7%;水产品产量8.2万t,占宁夏的99.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60元/年,是宁夏平均水平的1.3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7元/年。同时,沿黄经济区交通网络发达,公路、铁路、航空等资源相互配套、紧密衔接,基本形成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和干线机场为骨架,以黄河金岸为纽带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商贸物流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1.2农业现代化取得一定基础性成果

从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效灌溉面积,化肥、农药、农膜使用数量以及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等新品种的普及率等来看,沿黄经济区农业技术装备、物质投入和科技水平已居于国内中等偏上水平。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已实现了4~6次品种更新换代,水稻、小麦优质化率达到75%以上,玉米形成了饲用、加工和鲜食“三位一体”的品种品质结构;产品优质、专用化率逐年提高,枸杞、乳品、葡萄、水产等特色产业良种化率都在75%以上;以大棚蔬菜、集约化畜禽、水产养殖为主的设施农业已成为特色高效与现代农业的主战场,工厂化育苗、病虫害统防统治、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代销产品等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已逐渐被农户所接受。目前,沿黄经济区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75%以上,畜禽因病死亡率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以下,已有80%的种植面积、85%的畜禽养殖、75%的水产养殖开展了“三品”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1.3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

沿黄经济区以独特的农业资源条件,经过长期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多个特色优势产业带,以枸杞、优质大米、清真牛羊肉、淡水鱼、酿酒葡萄、红枣、硒砂瓜、乳品最为出名。中宁县被国家命名为“枸杞之乡”,产品享誉海内外,“宁夏大米”“、宁夏滩羊”“、灵武长枣”倍受消费者青睐。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覆盖整个引黄灌区的优质粮食产业,以中宁、惠农为主体的枸杞产业,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吴忠、中卫苹果产业,沿黄湿地淡水鱼产业,银川、吴忠奶牛产业,以及清真牛羊肉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

1.4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沿黄经济区水资源、光热资源、种质资源利用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通过改革耕作制度,调整农业结构,推行因地适种、节水灌溉等措施,推广应用冬麦北移、盐渍地建鱼池台田、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养殖场畜禽粪便沼气发酵等技术,资源节约、环保增效的潜力将得到充分显现。2009年宁夏冬麦、玉米、水稻高产示范点最高产量分别达到11550kg/hm2、19230kg/hm2和13650kg/hm2,较平均单产水平分别高出很多,沿黄经济区整体单产水平上还有很大潜力可挖。目前,沿黄地区已培育出“宁夏红”枸杞酒、“夏进”乳品、“涝河桥”清真牛羊肉“、塞外香”粮油、“西夏王”葡萄酒、“雄鹰”皮草等品牌,虽然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还比较低,但品牌的市场开发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1.5清真品牌优势独特且市场前景广阔

宁夏是全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伊斯兰民族风情独特,清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拥有“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中国清真美食之乡”的美誉,且地处东亚大陆和中国北部几何中心,处在“雅布赖”国际航路开辟中东、欧洲和非洲空中通道的理想节点上,是中阿经贸物流的低成本通道,在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与阿拉伯民族具有相近性和关联性,具有与阿拉伯国家进行经贸往来的天然便利和传统。近年,清真产业发展迅速,随着面向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开放战略的深入推进,通过建立清真食品行业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发展现代物流,借助中阿经贸论坛、国际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节等论坛、展会,必将为沿黄地区特色农产品及“清真”食品打开广阔的市场。

2沿黄经济区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沿黄经济区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现代农业和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资源利用率低,限制了优势的充分发挥

沿黄经济区无论是在物质技术装备,还是生产经营方式都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严重影响了特色产业整体优势的充分发挥。由于农业灌排设施建设标准低、管理水平差,部分地区灌溉用水保证率低,水资源浪费与缺水并存,水资源利用率低,灌溉水利用率仅为42%。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度不高且发展不平衡,相比而言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较高,其他农业产业的机械化水平很低,综合农业机械化率为65%。现代化的产后处理、储藏、运输设备及交易、结算方式还很少使用,农户以家庭为主的小规模、兼业化经营仍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资源处于亚健康状态,面源污染、农药化肥过量使用、水质富营养化问题严重。

2.2缺乏统筹协调及分工协作,区域布局不完善

沿黄地区各市(县)气候和资源条件相似度较高,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缺乏对现代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长远规划和科学引导,只注重局部效益和眼前效益,而忽视了整体效益、长远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部分市(县)确定的主导产业过多,布局分散,各产业规模普遍偏小,集中度不高,影响了专业化和规模效益的发挥,加之市(县)间缺乏统筹规划与协调配合,产业雷同现象比较严重,呈现“广泛撒网、遍地开花”的局面,加剧了市场的无序化和过度竞争。

2.3企业及品牌培育滞后,龙头带动作用不强,中小企业缺乏活力

由于地处西北内陆,开放意识和发展水平欠缺,致使宁夏的企业和品牌的整体竞争力不强,全国知名的大企业、大品牌、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少,对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带动、引领作用不强。一些中小企业仍然延续作坊式生产和管理,产品单一,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实力弱,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偏低,企业与农户大多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带动生产及开拓市场的能力还不够。企业缺乏活力,开拓创新意识差,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推动力不强。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不明显,呈现严重的优质不优价现象。

2.4产业体系不完善,原料型产品比重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

沿黄经济区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链短,农产品主要以提供初级产品和原料为主,产品精深加工率和附加值低。农业结构不合理,畜牧业比重仅为40%,没有充分发挥畜牧业比较效益高、转化粮食和秸秆及延长产业链的作用。储运、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弱,农产品综合加工转化率仅为45%,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和发达国家的80%以上有较大差距。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0.7∶1,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5∶1、发达国家为3~4∶1。企业及农户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差,造成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产业的长远发展。

2.5农民科技水平低,社会化组织程度差,缺乏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

“三农问题”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但目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据统计,沿黄经济区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50%左右,青壮年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不足20%,60万名乡镇企业职工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4%。而且,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都转移到城镇就业,从事农业的主体劳动力已变为老人、妇女,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构成潜在的制约。近年来宁夏各类农业中介组织、协会、合作社蓬勃发展,但仍然存在发展水平低、技术及资金实力薄弱、服务滞后等问题,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不能满足与广阔的大市场有效衔接的迫切要求,低水平的社会化组织程度制约着现代农业与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2.6服务体系不完善,机制体制创新不足,缺乏产业链的系统性扶持

近年来,宁夏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基层普遍存在重视有形的基地和设施建设,轻视无形的服务配套体系建设的问题,在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市场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推广、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冷链物流、信息等关键环节的配套服务及保障体系等方面仍然不够完善;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入户率不高;生活性基础设施覆盖面窄、功能不完备;防灾减灾体系不健全,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滞后,严重影响着农业的健康发展。一些制约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还没有很好解决,保鲜储运、动植物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检验检测和市场信息等关键环节和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还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依然十分严重,采用下指标、定任务的行政命令较多,而真正采用市场化手段的比较少;由于基层组织功能弱化,在政策执行中“一刀切”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投融资体制方面,扶持资金过于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多,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农村缺乏自我发展的后劲;在风险控制方面,保险和农产品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覆盖面较窄;对全产业链的系统扶持认识不足,产业链无法有效组织和延伸,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上没有突破性进展。

3沿黄经济区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3.1一体化战略

结合沿黄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力求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市场配置、公共服务,以及资源利用、生态环保等方面,统筹兼顾,配套进行。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带及农产品加工、商贸集群的形成,延伸产业增值链,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之路。

3.2精品化战略

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以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品,走绿色、有机、生态之路;实施品牌战略,变“卖产品”为“卖品牌”,走优质高效之路;从产品原料入手,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体系,发展精深加工,培育名牌产品,实行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提高生产基地的标准化水平,瞄准高端市场,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3产业提升战略

积极引入现代农业的理念、技术、装备及管理,改造提升规划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力求在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疫病防治、冷链贮运、市场营销等关键薄弱环节有较大的突破,真正体现“两高一优”、节水节能、绿色环保的基本要求。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土地、劳动生产率,提升应对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运营销,以及开发延伸农业的其他功能,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培育现代农业,走外向型、国际化、高端市场的农业发展道路。

3.4龙头带动战略

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现有骨干企业兼并、联合、重组或新建、改扩建大型项目等,进行重点培育,形成一批技术装备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技术、产品和品牌的提升。在基地建设和品牌、市场培育中,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及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协调、带动作用,同时做好行业自律、权益维护等工作,推动产业整体发展。

4沿黄经济区农业产业发展目标

按照因地制宜、产业提升、发挥优势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依托城市近郊蔬菜花卉区、引黄灌溉粮食种植区、扬黄灌溉及干旱林果区、城郊及村镇养殖区、湖泊湿地水产区5大区域布局,着力打造蔬菜花卉、优质粮食及种质、特色果品、清真牛羊肉及乳品、生态渔业和休闲观光农业6大产业集群。以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为突破口,坚持用现代物质技术改造农业,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着力打造6大产业集群,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服务沿黄经济区、宁蒙陕甘毗邻区和能源“金三角”地区,将沿黄地区建设成为引领西北、示范周边、面向全国的高端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建设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合作开放的战略平台为契机,大力实施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开放战略,建立国内统一、国际认可的相互认证机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清真食品生产基地,高标准建设国际知名的清真食品物流中心。

5建议

5.1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发展政策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区域间、部门间协调,明确相关部门职责,把握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完善农业产业扶持政策。围绕制约宁夏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重点谋划一批大项目、新项目,为沿黄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有力资金支撑。认真争取和落实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同时,强化技术支撑,重视新技术的综合集成和品种、技术、机具的配套,积极进行智力引进,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把加强政策落实和科技推广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财税政策,建立产业扶持专项基金,扶持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对特色产业、产品实行低税、减税、出口退税,对为农民提供技术、仓储、运销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低、免税政策;转变扶持方式,改变以往以无偿为主方式,扩大贷款贴息、出口退税、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形式。

5.2整合项目资金,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

从政府及政府主导的各项投入做起,加强资金整合力度,依据相关产业、技术政策和投资指南所确定的重点产业、区域、环节和对象,集中投放,更好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国家法律保障、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的相互配合,建立起政府、企业、农户、信贷以及社会投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广开投资来源,解决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建立适应“三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建立支农担保机构,探索农户住房、土地使用权等抵押办法;加大财政支农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加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规模,提高政府财政对特色优势产品生产加工项目贷款的贴息、风险补偿金额,鼓励和协调商业银行,适当放宽特色优势农产品原料基地、加工企业建设与改造项目贷款担保条件、增加贷款额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主的多元农业保险机构,通过政府财政补助,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的参与,对经济价值高、风险大的农作物、果蔬、畜禽等投保,以降低自然和市场风险对农民的损害。

5.3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加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力度,积极探索农村经营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型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形成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环境和机制。顺应劳务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经营主体多元化、流转形式多样化、管理服务规范化,着力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将更多的农民从“小农生产”中解放出来,实现转移就业。以实施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管理工作制度、工作机制和工作规程,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逐步建立乡村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土地流转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健全区、市、县3级土地流转监督管理体系,县、乡、村3级土地流转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及乡村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5.4推进市场化运作,加大品牌培育和推广

通过举办大型经贸洽谈会、特色产业文化艺术节、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展销会,开展特色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由县以上政府部门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农业展览交易会,组团招商引资,推介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以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为主,联合开展品牌创建活动,鼓励扶持特色优势产品主产区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企业创建知名品牌、驰名商标,并加强已有知名品牌保护;通过扶持奖励政策,鼓励各类社会媒介、网站宣传推介沿黄经济区特色优质产品,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支持企业组织招商引资、创立品牌、推介商品、开拓市场、人员培训等,资助骨干企业引进农产品加工新技术、新设备,加强开发新产品。完善地方清真食品标准体系,与国际清真标准系统接轨,建立相应的清真食品国际认证机构,提升产品质量、完善生产管理、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推动与其他国家单边或多边商洽,互认标准,扩大宁夏清真产品的国际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