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产业集群构造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产业集群构造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业产业集群构造分析

1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一。随着农业产业不断表现出来的集群化现象,农业产业集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产业集群理论早期研究和应用的领域主要是工业企业和高科技产业领域。随着分工的细化和经济的发展,涉农的企业越来越多,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农业产业集群。所谓农业产业集群,指的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农户、农业流通企业、农业加工企业等,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发挥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高度集聚的集合[1-2]。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形式主要表现为:种植业产业集群、养殖业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农产品流通产业集群、农业科技产业集群。任何一个农业产业集群模式的形成,都是与一定的农业资源优势、农业技术和生产水平优势相联系的。与国外成熟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相比,中国农业产业集群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尹成杰,2006),但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有较强的农业资源和农业文化,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有助于提升中国农业的竞争力,把中国农业“小而散、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方式引向专业化产业区,形成区域农业品牌优势,为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农业产业升级提供一种借鉴思路和拓展模式[3]。近几年,国内逐渐兴起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形成机理、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政府角色定位及发展动向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周新德(2009)认为可将其分为孕育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并提出对于农业产业来说,“地理集聚”只能称为“集”,只有实现“分工合作”并由此而产生的较强乘数效应才能称为“群”,即真正意义上的“集群”[4]。

对于农业产业集群模式,高峰、亓秀华(2008)认为主要有5种模式:农业科技示范园模式、市场依托模式、专业化小城镇模式、外来资金带动模式和主导企业型模式。不同的地区适应不同的模式,并认为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政府的积极政策引导、农作物的集聚种植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基础。李君茹(2007)提出农业科技园区在空间结构分布上可分3个层次: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5]。郑风田、程郁(2005)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表现为关联性和互补性,很难用某一要素来评价和分析。集群内部的契约关系是普遍和频繁的,网络根植于当地社会文化生活中[6]。周新德(2009)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机理进行分析,认为农业产业集群的聚集过程是在流入效应、流出效应和乘数效应共同交互作用下完成和演变的。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孕育阶段,以自然资源优势为主的关键要素是产生流入效应的基础,乘数效应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作用;在成长阶段,特定区域空间上的分工与专业化得到发展,乘数效应发挥较强作用,由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成长阶段带来了新的流入效应;在成熟阶段,集群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体系,乘数效应充分发挥作用,在原有流入效应的基础上,基于社会资本形成的创新网络又为集群带来了新的流入效应。在构建本地农业产业集群时应充分考虑农产品特点和当地农业资源禀赋情况,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鼓励农户创业,同时政府要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4]。赵天鹏,刘相兵(2011)认为可以把出于起步和扩张阶段的农业产业集群称为初级集群,处于集聚阶段的集群称为高级集群,并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找出初级农业产业集群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和提高初级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的有效建议[7]。上述研究成果对我们认识、理解农业产业经济集聚的机理作出了基础性贡献。本文将从“动态”视角分析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并从形成机理的角度分析影响农业产业集群的因素,提出发展建议,使政策制定部门更好的认识集群形成机理、区位选择机制等集群内在生成规律,从而更高效更科学地制定决策。

2影响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分析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生物系统,有着诞生、成长、成熟和衰退的生命周期。农业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实质是现代农业分工体系的扩展,由此引起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增收就业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3]经合组织(OECD)将农业产业集群定义为一组在地理上相互邻近的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和互补机构,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农业产业集群必然涉及农业与相关产业的联系[3]。从农业产业集群定义出发,农业产业集群出现的标志应该是:农户、企业、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等相关组织组成有机综合体。在此有机综合体中,农户表现为关联企业农户,加工生产表现为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目标导向表现为市场导向、着眼国内国际市场。然而,农户和企业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聚集在一起的企业为什么会既相互协作联系又有效竞争?农业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中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促进其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可构建集群的形成过程的地心辐射模型。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可划分为3个关键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初级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农业产业集群规模化阶段,并且这3阶段的发展不是简单的阶梯模型,而是以乘数效应发展的。在地心辐射模型中,纵向整合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因素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多样化和规模化,农业产业技术创新的深入化,农产品价值链体系整体化;横向联合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包括:政府政策在农业产业集群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商会、协会等联合作战形成的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行规等,此外,物流包装企业、金融服务业、技术创新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也驱动了农业产业集群的顺利形成。

2.1农业产业集群初级阶段的驱动因素

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观点认为,地理位置和历史优势是集群的起始条件。影响农业产业集群的因素有地理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因素、市场需求因素、市场竞争因素。在农业产业集群化的初级阶段,分析、研究、确认区域的优势资源是最重要的。这需对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因素、市场需求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考察、判断,找出地区的优势所在,或积极构建某种区位优势。

2.2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驱动因素

区位优势的存在是农业产业集群的一个基础,只有这个基础还不够,中国许多地区的传统优势农业都具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只有通过现代化的产业发展途径,以科技为动力,用龙头企业来带动,寻求积极政策支持,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区域农业品牌逐渐形成是农业产业集群进入发展阶段的标志。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能力、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和品牌农业的打造与维护都是驱动农业产业进一步集聚的力量。

2.3农业产业集群规模化的驱动因素

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标志是完整的、配套的产业链价值体系的形成,品牌在较大范围内产生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农业产业集群化阶段,在区域内产生大量相关加工、销售企业,龙头企业在全国或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步加强并稳定,产业内部分工更加明确、联系更加紧密,甚至结成产业联盟,产业内企业通过合作和竞争,形成了一个坚实、稳定、联系密切的本地关系网络。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技术的持续创新、先进的发展农业产业的理念等。

3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3.1农业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分析确认优势资源

3.1.1从区位优势出发,发展特色农业

落差优势是为某区域所特有的、具有稀缺性的、对企业家具有极大吸引力的一个或一组元素的统称。落差优势可以体现为政策或制度优势、知识优势、地理位置优势、历史的偶然事件、自然资源优势、基于当地区域文化的互信及合作机制、当地具有的商业传统或这些优势的综合。农业产业集群形成过程通常以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产业集群,所以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第一阶段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确认或构建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项目,这一优势的确定以较大的落差优势为基础,资源具有独特性、丰富性。如加利福尼亚酒业集群、荷兰的花卉产业集群、丹麦的养猪产业集群,均依靠当地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结合高度的分工协作,最终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以法国葡萄酒产业集群为例,目前法国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高居世界第二位,种植面积达900000公顷。勃艮第产业区是其中最为著名的葡萄酒大产业区之一,勃艮第地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27000公顷,产量150000万升,年产葡萄酒2亿瓶。勃艮第属大陆性气候,其土质多样,不同山坡土壤差异大,甚至每座山的山腰和山脚的土壤都不一样,因此同一葡萄园的两个业主可以酿造不同风格的酒。这些使勃艮第成为世界上最令人迷惑不解的葡萄酒产区[8]。当前我国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多是以地理环境优势而兴起的。如新疆棉花产业和特色果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因素在于,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决定了新疆棉花和果品的品质好、产量高、市场需求量大。

3.1.2挖掘和扩大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企业存在的理由,也是企业集聚的驱动因素之一。市场需求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产生根源。市场需求为经济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量。稳定而且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农作物集聚种植的前提。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性决定了农业本身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如果能寻找到一个长期稳定的需求市场,农牧民就可以放心的规模化种养植。集群作为一个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市场需求的存在是其萌芽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并且市场需求越旺盛、越挑剔,越有利于集群的出现与发展。意大利和法国酒业集群的出现是与两国都具有挑剔且需求强大的饮酒民族分不开的。当前我国以市场需求而兴起的农业产业集群还较少,可发展空间很大。

3.1.3文化环境因素

文化因素在驱动农业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宁夏中宁当地已有600多年的枸杞种植史,在当地形成了深厚的枸杞文化:枸杞的历史文化、枸杞的饮食文化、枸杞的医药文化、枸杞的吉祥文化、枸杞的地域文化等。福建种茶、制茶、饮茶、贩茶历史悠久,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盛产的名茶各具特色,蜚声中外,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争奇斗艳。近年来,安溪铁观音声名鹊起,对振兴安溪经济,使这个国定贫困县在一跃成为全国具有竞争力的百强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1.4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推动

政府在农业产业集群化中仍将起到支撑作用。产业集群是由交易网络、技术网络、社会网络和信息网络交织所形成的完整的网络结构,它围绕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供应链为基础,以多赢为目标,通过前向、后向的垂直联系建立起企业之间的长期、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网络结构不仅能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能促进协作,形成协同效应。在农业产业集群化过程中,农户、企业都无力构建这一复杂网络,政府在网络构建、发展、成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于能够形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地方政府需要通过产业集群战略来推动其发展。为了有效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通过集群化发展获得整体竞争优势,需要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支持。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和政策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并保持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地方政府通过国家与地方集群政策的有机结合,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稳定、可预见的市场环境。此外,农户与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和保持有时也需要政府政策或行业协会的规范加以保障。减少或避免农户或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或违约行为,增强两者一体化程度。

3.2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品牌的营造与维护

3.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物品具有特殊性,通过市场运作很难有效供给,而公共基础设施又是制约产业规模化的重要障碍。很多品质优秀的农牧产品没能形成规模、没能走出当地的小市场,运输条件的限制是一个非常重要原因。政府是公共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加大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就可进一步提升区位竞争力和可发展性。一方面,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节约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使集群内企业比集群外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集聚产生的规模效应,也将促进公共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2.2营造品牌农业

易正兰,陈彤(2007)将农业品牌分为农业区域品牌(原产地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属于企业所有,可合称为农业企业品牌[9]。农业区域品牌源于原产地形象,具有区域品牌的特征:一是区域性,农业区域品牌代表着某一个地方农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存在于某一特定区域内,对其他区域具有排他性;二是品牌效应,农业区域品牌具有聚集效应,即由品牌带来的经济聚集及规模报酬递增能力。农业区域品牌是无形资产,是区域农业实力的象征,是区域的一笔巨大财富,也是区域农业能够持续、快速发展的保证。农业区域品牌与农业企业品牌存在互动关系。农业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地域品牌对农业加工销售企业的发展起到高起点、高平台的作用,使企业产品和品牌更容易打入市场,赢得发展。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也会惠及到本区域的其他品牌和其他企业,如果龙头企业发展出现问题,必将影响到整个地区其他企业的声誉和发展。因而企业品牌发展与农业区域品牌间是相互支撑发展的关系。

3.2.3加大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

企业因市场需求及当地的落差优势而建立时,较易取得成功,某些管理运营良好的企业会成为企业群中快速成长的领先企业,由于领先企业成功经营的盈利示范性,会吸引其他企业模仿性跟进,结果,企业经营的初始优势因“路径依赖”而被放大,从而产生“锁定”效应。当然,与单独存在的企业相比,众多企业集聚在一起,虽然可能面临着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但所具有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分工互补、降低交易费用、知识共享或资源共享、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范围经济、网络创新、技术外溢、劳动力市场共享、共享区域品牌、非正式交流等。这些优势的存在,可以克服单独企业资源及能力有限的缺陷,这些企业联合起来形成更强大的外部竞争力和外部影响力,使企业可以在更广阔的市场里发展,得到更多的商业机会。据一项对外国投资影响的估计,在对外商有吸引力的地区,群集存量每增加10%,该地区被未来投资者选中的可能性就增加5%~7%。在农业产业集聚区的投资也将产生此效应。

3.3农业产业集群的规模化阶段———用先进理念引领发展

3.3.1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

农业产业集群不仅是一个规模化的区域农业专业化经济体,它更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包含了生产养植户、加工生产企业、运输销售企业、中介服务企业甚至政府在内的利益共同体,这一网络组织结构成为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力量。在集群内部,企业之间会由于长期的合作和交流形成的相互信任关系,减少市场交易中的机会主义和不确定性风险[4]。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集群还存在产业链条短、分工水平低的发展困境,但是农业生产是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对象,整个生产过程具有时效性,“迂回生产”程度受到一定限制,因而其技术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的难度更大,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发展和完善产业链。

3.3.2技术的持续创新

技术创新类型可分为发明家型、实验室型以及创新网络型。创新网络型创新,指众多企业和机构相互合作进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这种创新模式比较适合发展期的企业,一家企业可通过与几家同类企业共同参与研发,共享研发成果而利用较少的投资取得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果。此外,政府在技术创新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政府可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开发新品种、通过引进新品种来提高区域内农产品种类的质量。区域内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必然提高农民的收益,使得集聚种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10]。

3.3.3用现展理念打造持续竞争力

用现展理念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打造持续竞争力。避免因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效益的提升,避免由于粗放型生产经营而导致的农业资源过度消耗,因而必须用现展的理念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强调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使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发展生态农业。另外,精准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新潮流,其重要特征是各种用料的精确配比,精准农业实施的途径是加强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配合智能农业机械、作物生长机理及外部环境。最后,在打造持续竞争力的过程中,还需要运用资本运营的理念来发展资本农业。传统农业生产受到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制约,被称为“弱势产业”,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效的增强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但集群化的发展受到资本投入的制约[11]。引入市场化的资本运营的理念,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引导商业资本、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农业产业集群,将为农业产业集群获得持续竞争力做出资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