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产业技术系统地方创造团队的建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文作者:伍莺莺、许宁、张昭、郑戈、王雅鹏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科技处、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0引言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新时期我国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结合,并有效服务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举措。在农业部、财政部的倡导和支持下,我国先后启动了水稻、玉米、小麦等50个主要农产品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随后部分地方参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模式和做法,结合本地区农业产业特点,组建了本省(区、市)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创新团队。2008年8月,农业部、财政部[1]就地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未来地方创新团队对各地农业发展提供的科技支撑及对实现地方农业跨越式发展产生的影响将愈加凸显。
1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创新团队设立的意义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全国性的大宗农产品为单元进行构建,目前已列入其中的50个主要农产品基本涵盖了我国不同生态区栽培的主要农作物类型[2]。随着队伍的不断完善与扩大,目前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吸纳了757个中央和地方的农业科研、教学和企事业单位,以及2198位农业科研、生产、推广应用一线的专家。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生物物种不一,资源禀赋和优势也各不相同,目前的国家体系也不可能囊括各地所有的农产品品种。构建地方创新团队,充分利用各地优势资源,借产业技术体系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培植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与国家体系的有效衔接和补充,是促进和提升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在促进地方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各地根据自身对产业的设置将同领域的科技人员以产业为主线、以产品为单元凝聚在一起,稳定了研究队伍,也营造了科研人员潜心钻研科技、安心服务生产的氛围[3]。因此,设立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地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其地方创新团队,整合地方优势资源和优势科技力量,无疑会增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动力,对实现地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地方创新团队基于本地农业发展重点和区域特色进行布局,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地方各级科研机构,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开展研究、试验示范、培训与推广、收集和提供产业相关信息等工作。它是对本地某一产业整体发展情况的系统梳理,旨在建立从产地到餐桌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在人员组成上,它打破了部门、区域和学科的界限,凝聚了遗传育种、栽培和养殖、病虫害防治、营养、产后处理和加工、设施设备、产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人员、技术推广人员以及终端的企业和农户;它不是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等各条战线的单打独斗,而是某一产业中各个领域的有机融合,侧重于产出品种、技术等实用成果,但又有别于农技推广体系,主要开展农业产业上中游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应急性研究,其下游用户主要是农技推广人员,如果试验示范的品种和技术有较好效果,就交由农技推广人员进行推广,而农技推广体系的下游用户是农户,其主要工作是在基层为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者提供技术服务;它是对目前地方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胆探索和实践,建立了地方财政对创新团队稳定的经费资助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竞争性经费和项目运作模式,是地方财政在科技项目管理体制和经费投入方式上的一项重大创新。
2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创新团队建设现状
自国家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以来,一些省市陆续启动本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并组建各自的创新团队。
2.1地方创新团队建设的产业设置
据统计,2008-2010年已启动实施地方创新团队建设的省(市)有17个,另外,河北、辽宁、江苏、浙江、湖北、重庆、甘肃、青海等省也已完成地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方案的制定,准备启动试点工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特色农业发展是地方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各地在布局本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产业的选择和确定上,绝大部分立足当地优势条件,发掘当地优势资源,致力于培育当地的农业主导产品,从优化区域结构出发,因地制宜确立本地的产业体系布局。如,北京市启动的观赏鱼产业、广东省启动的岭南水果产业、广西自治区启动的奶水牛产业、宁夏启动的枸杞产业、贵州省启动的中药材产业、陕西省启动的猕猴桃产业等,都是选择本地具有突出优势和特色的产业进行创建,突出了地方特色和优势,凸显了地域性。
2.2构建框架及人员产生
已启动实施的地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本上参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模式,针对每个产业设置一个产业研发中心,建立一批综合试验站或示范基地。每个产业创建一个专家团队,设置1名首席科学家、若干名岗位专家,建立若干个产业示范基地或综合试验站。实际建设过程中,省市之间各有不同,也各具特色。有些省市将国家模式进行了延伸,扩展到4个层级,如:北京市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包含了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以及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至2010年,共聘任首席专家3人、岗位专家37人、综合试验站站长14人、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119人[4];山西省每一个产业技术体系都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综合试验站、村级服务点和科技示范户4级管理体系组成,全省共设17个首席专家、131个岗位专家、66个综合试验站、2500个村级示范点和若干个科技示范户[5];四川省创新团队则创新性地引入“产业顾问”,邀请国家体系的专家作为相关产业的顾问,有效实现了与国家体系的对接,也有效延伸和强化了与国家体系的联系[6]。创新团队人员一般在本省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广机构、企业等部门中产生,按照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议、社会公示等程序开展,先确定所建产业体系的首席专家,首席专家所在单位即为创新团队的依托单位,创新团队不作为法人单位。创新团队岗位设置的种类、数量,先由首席专家依据本产业技术研发需求、现有科技资源基础条件、创新能力等因素提出建议和意见,由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征求专家意见后确认。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则按照个人申请、单位推荐、社会公示、主管部门和首席专家共同确认的方式产生。
2.3经费资助方式
在给予产业技术体系资金支持方面,各地采取的方式各有不同,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参照国家模式,核定人员岗位,按照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等不同岗位给予固定的经费支持额度,由省级财政给予资助。如北京市按照首席专家30万元/年/人、岗位专家70万元/年/人、综合试验站30万元/年/站、农民田间学校5万元/年/校的标准,福建省按照首席专家60万元/年/人、岗位专家30万元/年/人、综合试验站20万元/年/站的标准[7];另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对各省市组建的创新团队予以经费资助,如吉林省以研究课题的形式对产业技术体系进行资金支持,通过筛选重点课题,对每个课题给予10~20万元的资助,2010年在水稻、经济作物、蔬菜、人参、淡水鱼5个产业中共安排了14个招标课题。
2.4组织管理及运行模式
地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构建大部分由本省(市)农业行业主管部门与当地财政部门牵头制定实施方案,具体的管理职能则放在农业厅或农业委员会的科教处,由其负责成立专门的咨询委员会、监督评估委员会等机构。如广东省由农业厅负责成立体系专家咨询委员会、执行专家组和监督评估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由省市相关部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有关专家组成,负责审议整个体系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专家组由该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首席专家和功能研究室主任等组成,负责制定和实施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组织开展相关科技活动,指导、协调和监督各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的业务活动;监督评估委员会主要由省、市、县农业管理部门、科研推广机构、相关学术团体、行业协会代表以及财务和管理专家组成,负责对创新团队人员履行工作职责,以及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综合试验站的运行情况、工作业绩与财务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3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创新团队建设的成效及不足
3.1取得的成效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创新团队的建立对本省市农业产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创新团队的运行也取得了较大成效。(1)地方创新团队的设置为摸清本省市产业发展情况、梳理各产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和技术需求,以及系统开展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研究,累积了丰富的调研资料和支撑数据。如,四川省、北京市都专门建立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管理平台,对已建产业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数据库,实时提供产业发展动态、技术服务及产业政策等信息。(2)地方创新团队试验研究出了一批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的成效也比较显著。如,北京市果类蔬菜产业创新团队2009年通过引进试种和综合鉴评,筛选出了可在保护地示范栽培的新品种49个,在实用栽培技术、病虫防控、水肥施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2009年在基地试验示范61项,组织培训观摩1.1万人次,为成果的推广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7]。(3)地方创新团队在应对突发性事件和应急性科技服务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2010年抗击西南地区干旱以及2011年抗击南方干旱的科技服务中,地方创新团队发挥了突出作用,各地方产业体系创新团队的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及时深入一线,在信息的收集整理、技术攻关和决策咨询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恢复和发展灾后农业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4)地方创新团队的建立创新了地方科技管理方式。地方产业体系创新团队凝聚了一批稳定的科研人员,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提高了农业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促进科研与生产结合方面,在经费的稳定投入和持续支持方面,在对目标、人员的考核机制方面,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着眼长远发展和利益。
3.2存在的不足
由于地方产业体系创新团队属于新生事物,在其建立和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如何实现地方创新团队专家个人目标与创新团队建设总体目标的吻合性。团队的总体目标是提升地方产业的整体发展实力和水平,而这一目标并不是短期内能够达到的,需要有大量基础性的工作累积,这难免与专家个人目标产生矛盾和冲突。(2)如何使团队人员的工作考核和评价体系更完善。目前部分已建立了地方创新团队的省市建立了绩效考核办法,如四川省专门颁发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绩效考核办法》,设定了具体的考核指标,但指标不可能穷尽所有的事项,对于此种新生事物如何更科学地进行考核和评价还有待研究。(3)如何加强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和交流,使某一产业的地方创新团队真正形成整体合力。团队成员分布在不同的单位,靠产业体系予以支撑,如何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联系,如何真正构建创新团队大家庭,如何让所有的团队成员完全融入体系之中,也有待研究。
4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创新团队建设的建议
4.1在政策制定上,地方政府加强宏观指导,予以大力支持
地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建立主要依靠农业行业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指导和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设立和运行为地方创新团队的建立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及农业主管部门应在充分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本地区产业体系创新团队的建设布局和规划,对地方创新团队的建设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优惠,在经费上给予稳定的支持,在运行中给予更多的帮助。
4.2在产业选择和设置上,充分体现地方农业产业的优势和特色
地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延伸和补充,在产业选择和设置时,首先要考虑与国家体系的承接。本文认为,尽管有些农产品已在国家体系中立项建设,但考虑到国家体系在当地覆盖度和深入度不足及其在地方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比重,仍可选择在地方设置创新团队。其次,要考虑产品的优势,看其是否有地区比较优势、资源优势及潜在的市场前景和技术进步优势,如有优势,也可选择设置。再次,要考虑产品的特色,有的农产品在一些地方虽然不占有规模优势,但很有特色,有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此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也可选择设置。地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选择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进行发展和推进的过程,一定要考虑该产业的发展前景,通过设置产业技术体系,使之真正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
4.3在研究方向确定和任务设定上,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需求
地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设立的宗旨是推动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因此对于体系内各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的科研方向和科研任务定位,也要从这个宗旨出发,按照产业发展的需要,确定每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以便形成与产业发展需要相匹配的研究方向和目标任务。进入产业体系的创新团队成员,一旦目标任务和岗位职责确定,就要围绕团队产业发展目标开展工作,不能随意变更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研究领域。惟有如此,体系的产业发展才有稳定的技术支撑保障,也只有团队成员真正融入体系之中,整个体系的发展才会形成合力。同时,地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一旦确定选择建设,就要对任务认真分解,对团队成员认真选择,既要防止出现没有按照产业发展需要设岗定任务的现象,也要避免一岗多位、人浮于事。
4.4在运行经费安排上,形成长期稳定支持的制度和机制
产业体系的创立和创新团队的建设,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改革了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管理运行中科技任务的不确定性和科研人员研究方向的不稳定性,把原有的专家编写项目指南、专家自己组建队伍、专家申报、专家评审、专家验收的专家内部循环机制[9-10],变成了以产业发展定方向任务,以科技人员的业绩和能力确定承担任务的模式,一旦任务和岗位专家确定就可形成相对稳定、长期支持的格局,使科技人员能够长期稳定地潜心从事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使农业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更具生命力。因此,在地方创新团队建设的经费支持方面,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顺应改革的潮流,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一是要在预算中单列地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建设经费;二是要把地方创新团队建设经费与原有科技事业三项费分开,专款专用;三是要形成长效制度,不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如何变革,该项经费的来源渠道不乱、额度不变或增而不减。
4.5在目标任务考核上,重点考察终端技术用户对成果的评价意见
地方创新团队为推动地方农业产业发展而组建,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对团队成员的岗位目标任务进行考核时,要重点考察其推动产业发展的参与度及对产业发展的贡献,激发科技人员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热情和主动性。对大多数科研人员而言,浓厚的科研兴趣是可持续创新的动力[11],不能以论文论英雄,创新团队的科学研究要以应用研究为主,重点研究创新成果在生产实际中的推广应用问题和农业生产实际急需的关键技术,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防止突出性产业风险发生、保障产业平稳健康运行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在考核过程中,要突出与生产实际部门、技术推广部门、技术用户的结合,广泛听取生产实际部门和技术用户的评价意见,通过考核达到激励团队成员到生产实际中去、把科研与推广有机结合的效果。考虑到农业生产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农产品的公益性,考核时坚持过程和效果的统一,对于全身心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把田间地头和畜禽场圈当办公室但一时无显示性成果的科技人员,不能否认其付出,应视情况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支持,真正形成激励为主、激励与约束结合、考核促发展的管理运行新机制。